摘要:近日,一条发布在居民微信群里的销售信息,让四十五团前海镇二十一连的蒜薹成了“抢手货”。而这批新鲜蒜薹的主人,正是团镇果园套种大蒜“第一人”——二十一连职工徐付全。
近日,一条发布在居民微信群里的销售信息,让四十五团前海镇二十一连的蒜薹成了“抢手货”。而这批新鲜蒜薹的主人,正是团镇果园套种大蒜“第一人”——二十一连职工徐付全。
眼下,徐付全5亩梨园套种的大蒜正值丰收。走进蒜地,徐付全与妻子正忙着采收蒜薹,田间不时有顾客前来询问购买,刚从地里采摘的蒜薹,转眼就被消费者收入囊中,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零距离”直达。
作为连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付全在种植过程中付出诸多努力。从蒜种筛选、间距把控,到日常浇水、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反复研究、精心操作。凭借这份认真,他终于迎来了丰收。
“大蒜全身都是宝,是药食同源的蔬菜,冬天收蒜苗、春天采蒜薹、夏天挖蒜头,‘一种三收’的模式,让每亩地的收益都非常可观。”徐付全介绍道。今年4月蒜薹采收后,预计6月鲜蒜也将迎来大丰收,亩产同样令人期待。
四十五团前海镇职工徐付全和妻子在梨园采收蒜薹。
今年以来,团镇各连队党支部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引进特色种植项目。徐付全的成功实践,为职工群众树立了榜样,鼓励越来越多职工群众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增收之路。
“种植大蒜管理轻松、效益不错,今年套种每亩能增收3000元,明年我准备引进更优质的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徐付全说。
近年来,四十九团海安镇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鼓励职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特色高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探索农业发展“高矮结合”“以短养长”“一地多收”“一地多用”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种植综合效益,促进职工群众多元增收。
近日,在九连6号高标准果园里,新栽的桃树已抽出绿芽,在风中摇曳,树叶沙沙的拍打声和点种机的咔嗒声交织,合奏出一首农忙的交响曲。种植户苗思春正忙着在桃树苗间隙播种生长期短的瓜果蔬菜,这片“一地双收”的试验田,拉开了桃园套种蔬菜首试的帷幕。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桃园试种蔬菜,种了40多亩,主要有西瓜、哈密瓜、辣椒、茄子、洋葱等,大概七八月就成熟了。如果今年效益好,明年我准备多种点。”苗思春一边弯腰播种,一边笑着分享。
不同于传统单一作物种植,在林果间隙套种蔬菜,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照资源,还能有效抑制果园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土地的多重收益,促进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
团镇将以特色农业为抓手,采取“果树+蔬菜”的立体套种模式,实现树上林果与树下蔬菜相结合的“双保险”式增收,“套”出致富“新路子”,鼓足职工群众“钱袋子”。(特约记者 陈冀 黄宗坤 摄影报道 章晓添 殷晓霞)
实习编辑/田宇轩
来源:三师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