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听到带劲的音乐时,手指会不自觉地敲打桌面,或者脚丫子跟着打起节拍?这种对节奏的迷恋,简直像是刻在咱们人类 DNA 里的一样,对吧?嘿,先别急着点头!最新的科学发现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咱们那些在丛林里的“老表”——黑猩猩,竟然也是“摇滚鼓手”!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听到带劲的音乐时,手指会不自觉地敲打桌面,或者脚丫子跟着打起节拍?这种对节奏的迷恋,简直像是刻在咱们人类 DNA 里的一样,对吧?嘿,先别急着点头!最新的科学发现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咱们那些在丛林里的“老表”——黑猩猩,竟然也是“摇滚鼓手”!
这意味着,我们对“动次打次”的热爱,可能远比智人出现得更早,是从我们和黑猩猩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家族传统”。
在全球知名 IP 宝可梦中,就曾出现过喜欢敲鼓的猩猩形象
5 月 9 日,发表在知名期刊《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的一项研究,发现了黑猩猩原来也喜欢打鼓。来自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的认知科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深入非洲,去“偷听”了 6 个不同种群的 11 个黑猩猩群体的“演奏会”。在仔细分析了 371 次“鼓点序列”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黑猩猩们敲鼓可不是瞎敲一气,它们会非常规律地间隔着敲打,形成富有节奏感的鼓点——这可是咱们人类音乐节奏感的关键特征!
简单说,就是它们能敲出让你想跟着一起摇摆的稳定节拍。
更有意思的是,就像咱们人类有摇滚、流行、古典等不同音乐流派一样,不同猩猩社群竟然也有各自的“音乐风格”。
西非的黑猩猩堪称“流行乐手”,它们的鼓点节奏稳定,每次敲击间隔差不多,鼓点密集、节奏也更快,而且还喜欢在吼叫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开始“炫技”打鼓。
相比之下,东非的黑猩猩更喜欢混合使用长短不一的敲击间隔,鼓点敲得比较少,节奏也慢一些,而且非得等到吼叫声达到最高潮的时候,才慢悠悠地敲出它们的节拍。瞧这艺术家脾气!
(西非黑猩猩打鼓的例子(左) VS 东非黑猩猩(右))
“音乐创作是人类最根本的天性之一,但我们一直不太清楚,人类创作音乐到底有多久的历史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咱们这种敲鼓的天赋,可能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研究团队的霍拜特(Catherine Hobaiter)博士解释说。所以,你现在爱听的那些“神曲”,它们的部分基础元素,说不定早在 700 万至 900 万年前,就已经在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歌单”里了!
作为人类的“堂兄”,黑猩猩总能给我们带来“嘿,这不就跟我们一样嘛”的惊喜。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它们身上的人类“同款”行为了。
早在 2019 年,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发现,黑猩猩听到音乐节拍时,也会跟着摇晃身体和脑袋,表现出类似人类随着音乐起舞的行为。
就在今年 5 月 9 日,另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则把焦点放在了黑猩猩的“聊天”上。研究团队发现,野外的黑猩猩拥有一套挺复杂的交流系统,它们能把不同的叫声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这可了不得,有点像我们把字词组成句子一样。
这套系统,很可能是从简单的叫声组合,向咱们人类这种啥都能表达的“开放式”语言系统过渡的关键一步,可以说是“语言的婴儿期”呢。
其实,自然界的声音是没有节律的,当生物捕捉到节律时,往往意味着有重要的事情会发生。比如,猎物的呼吸声,或者捕猎者的脚步声。在此前提下,善于捕捉节律的基因逐渐脱颖而出,对于从噪音中找到节律的行为,也会得到多巴胺的奖励。这就是我们听到音乐产生愉悦感的原因。当然,聪明的人类肯定不会满足于从大自然中捕捉节律,他们会敲击石头和木棍,自己创造节奏出来,于是音乐就诞生了。现在看来,其他灵长类动物也学会了自己创造节律自己欣赏。
来源:科学声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