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时代的齿轮与千年匠魂同频共振,株洲这座流淌着工业血脉的城市正以匠心为墨,书写着制造业强市的时代答卷。在株洲市工人阶级宣传月启航之际,红网株洲站联合株洲市总工会特别推出《三湘匠韵·株洲匠心》专题专栏,将镜头聚焦轰鸣车间里的坚守者、精密仪器前的求索者、技术革新
【编者按】当新时代的齿轮与千年匠魂同频共振,株洲这座流淌着工业血脉的城市正以匠心为墨,书写着制造业强市的时代答卷。在株洲市工人阶级宣传月启航之际,红网株洲站联合株洲市总工会特别推出《三湘匠韵·株洲匠心》专题专栏,将镜头聚焦轰鸣车间里的坚守者、精密仪器前的求索者、技术革新中的破局者。我们以笔为尺,丈量每道工序背后“毫厘不让”的执着;以文为镜,映照出“十年磨一剑”的产业报国情怀。在这里,您将看到的不只是技艺传承的密码,更将触摸到一座工业重镇以匠心致匠新的精神图腾。让我们共同解码株洲工匠群体“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密码,让工匠精神在制造强国的星辰大海中绽放璀璨光芒。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何杏 株洲报道
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挑战,早已成为展示中国制造硬核实力的标志性场景。这背后,离不开一项核心技术——减震,而减震的核心部件锥形弹簧,则凝聚了株洲时代新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黄友剑25年的心血。作为中车资深技术专家、湖湘工匠,黄友剑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难题,更以“传帮带”精神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为中国高铁的全球领先地位注入持久动力。
二十五载逐梦,破茧技术封锁
初见黄友剑,瘦高的身形、儒雅的谈吐,让人很难将他与“技术大拿”联系起来。然而,正是这位看似书生的工程师,主导研发了高铁减震系统的核心部件——橡胶高分子材料锥形弹簧。
研发一线的黄友剑。
这种弹簧需同时满足减震效果与长达10年的使用寿命,其非线性减振和疲劳仿真设计曾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为突破技术封锁,黄友剑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上万次仿真计算与实验论证。2010年,他们成功研发出使用寿命达8年的锥形弹簧,并持续优化至10年,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后,团队进一步主导了和谐号、复兴号及雅万高铁的减震设计,其“大变形非线性精准仿真案例”于2022年入选工信部优秀案例,仿真误差从行业平均20%降至6.5%,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2023年,黄友剑团队开发的“减振橡胶环境耦合疲劳寿命计算平台”成为行业首创,推动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截至2025年,团队累计研发200余项减震产品,市场销售规模突破100亿元,产品远销德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助力中国高铁减震技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匠心织锦,跨界绽放减震芳华
黄友剑的贡献不仅限于高铁。团队将橡胶减震技术拓展至风电、建筑等领域,展现了“株洲智造”的跨界实力。
黄友剑与同事讨论技术要点。
在轨道交通领域,团队研发的轨道减震器使高铁噪音降低20分贝,显著提升乘客舒适度。2024年6月,株洲时代新材申请的“穿墙套管减震装置”专利,通过缓冲部弹性形变设计,解决了地震工况下设备可靠性低的难题,进一步拓展了减震技术应用场景。
在风电领域,72米海陆两用叶片S72采用钝尾缘翼型、涡流发生器等技术,发电效率提升2%,斩获德国6亿元订单。而在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中,团队研发的1.77米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抵抗8级地震和16级台风,成为桥梁抗震领域的“定海神针”。
薪火相传,培育创新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友剑深知,技术的持续突破离不开人才梯队建设。25年来,他通过“传帮带”培养31名徒弟,其中多人成长为研发骨干;担任中南大学等高校导师,培养硕士12名、博士2名;通过直播授课、技能竞赛等方式,助力公司86%的轨道设计师掌握仿真技术。
黄油剑获批“湖湘工匠”。
2025年5月,黄友剑获评“湖南省劳动模范”。面对荣誉,他坦言:“这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未来的责任。”如今,他仍频繁穿梭于实验室与车间,从一线工人的反馈中汲取灵感。在他看来,创新不仅是技术攻关,更是“将经验转化为标准”的过程。其团队参与编制的《公路桥梁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行业标准,已推动减震技术在国内桥梁领域广泛应用。
从一枚硬币的“屹立不倒”,到港珠澳大桥的“岿然不动”,黄友剑用25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减震技术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更以创新生态培育出全球竞争力。未来,随着智能阻燃空气弹簧、自监测减震系统等新技术的突破,“株洲智造”将继续引领世界轨道交通的变革浪潮。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