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丨保健品“穿马甲”变洋货,警惕“假洋货”收割消费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4:11 1

摘要:直播带货风口下,多个直播电商平台上宣称“海外直邮”“百年品牌”的进口保健品备受追捧。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所谓“进口品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虚构原产国背景、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连环套路收割消费者,并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

据中新网报道,直播带货风口下,多个直播电商平台上宣称“海外直邮”“百年品牌”的进口保健品备受追捧。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所谓“进口品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虚构原产国背景、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连环套路收割消费者,并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外的主播”进行带货,使得这些“进口”保健品售价翻了几倍。

据报道,此类产品多依赖直播间的“话术营销”,主播常以“定居海外”的身份自居,配合外籍面孔或“洋主播”人设,营造“原装进口”的信任感。同时,通过模糊产品分类(如将保健品伪装成药品)、虚构“国际权威认证”、展示模糊的FDA注册图等手段,诱导消费者相信其医疗功效。“假洋货”乱象不仅暴露了直播电商生态的监管漏洞,也折射出跨境商品销售链条中的灰色地带。

在直播电商的商业模式下,主播的收入与销售额紧密挂钩,尤其是保健品等高利润商品,佣金比例常高达销售额的30%至50%。这意味着每成交一单,主播都能获得可观的分成。为了最大化收益,主播们会不遗余力地营造抢购氛围,用夸张的表演和话术刺激消费者下单。高佣金不仅驱动了主播的激情推销,也解释了为何部分主播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流于形式。

面对“假洋货”陷阱,消费者需警惕三点:一是“进口”标签不等于品质保证,许多国家的保健品监管标准与我国存在差异;二是“洋主播”“海外直邮”等营销话术本质是商业包装,需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产品来源;三是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任何宣称“治疗功效”的产品都涉嫌违规。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经过国内注册备案的品牌,并通过权威渠道查询产品成分和功效。

直播电商的繁荣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当“假洋货”借跨境概念收割消费者,平台需强化商家资质审核,监管部门需明确跨境商品的界定与责任边界,而消费者则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捧“洋品牌”。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假洋货”无处遁形,重塑健康的消费环境。

上游新闻 牛泰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