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京东集团(JD:US;09618:HK)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当晚业绩电话会议中,京东集团CEO许冉披露了京东外卖的最新单量数据——或将很快突破2000万单。
“外卖业务日单量即将突破2000万单。”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外卖业务预计将很快可突破2000万单,这将是京东外卖的又一个里程碑。”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5月13日,京东集团(JD:US;09618:HK)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当晚业绩电话会议中,京东集团CEO许冉披露了京东外卖的最新单量数据——或将很快突破2000万单。
据京东公布的最新财报,一季度,在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深入业务一线,带领各项业务创新突破下,核心业务优势愈加巩固,集团实现总收入3,011亿元人民币(约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远超市场预期,保持加速增长的同时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达到同期大盘增速3.4倍领跑行业。
期内,归属于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108.9亿元,同比增长52.73%,基本每股收益3.76元。
一季度,京东在核心品类上的优势愈加稳固,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7.1%,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4.9%,其中商超品类连续5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连续6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增速超过20%。第三方商家成交用户数和订单量保持同比双位数增长。
“一季度我们迎来2025年的良好开端,收入和利润均取得强劲表现,”许冉在电话会议中表示,消费情绪提振,叠加京东供应链能力及用户体验的不断优化,共同驱动了业绩表现,一季度,用户增长也尤为强劲,反映出消费者对京东日益加强的信任与心智,也进一步巩固了集团的业务生态。
创始人坐镇业务一线,京东高增长同步「归位」
财报显示,一季度京东商品收入同比增长16.2%,各项业务均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继续领跑行业第一梯队。
期内,京东与小米等数码产品品牌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为消费者打造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更加优质的购买和服务体验;线上首发多家时尚知名品牌的新品,发挥京东的平台优势与整合供应链能力。
整体来看,报告期内各项业务均继续呈现双位数的加速增长态势,与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的躬身入局密不可分。
自2022年底披甲上阵后,迄今三年间,刘强东在多个业务板块布局中均未缺席,并深入参与各板块业务创新。例如,去年4月份,刘强东以“采销东哥AI数字人”形象在京东超市、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开启直播首秀,直播间观看量超2000万,整场直播累计成交额超5000万,有效助力京东用技术盘活平台资源、提高GMV。
日前,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未来一年内,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截至4月底,已有上万家企业与京东采销进入到实质性采购洽谈阶段,既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又好又便宜”的外贸商品。
核心业务优势愈发巩固的基础上,创新业务同步迸发。2025年3月1日,京东外卖正式上线,刘强东通过公开发声、规范骑手五险一金、亲自下场配送等更加丰富的参与形式,带动京东外卖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上线46天后,京东外卖日单量便突破500万单,随后一周左右,京东再度宣布,外卖日单量已突破1000万单。
2022年至今三年间,京东集团营收一直处于低增速状态。2022年,集团营收破万亿,同比增长9.9%;2023年,营收10847亿元,同比增长3.7%。2024年,在刘强东躬身业务一线的两年后,经过一系列变革的京东集团开始释放业绩,全年收入达11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
2024年第四季度,集团营收增速一跃上升至13.4%。今年一季度,增速继续保持在15.8%高位,进一步验证了刘强东的引领作用。
“创始人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往往具备‘精神图腾’的能量。”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财经涂鸦》表示,刘强东上阵后,京东亦重新回到商业市场的舞台中央,在商业竞争和政经层面的地位同步获得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外卖业务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是个非常好的切口,除业务层面的突破外,外卖员相较于快递员,也是更好的就业吸纳池”。
行业数据亦显示,外卖已成为万亿级的民生工程。2023年,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1.2万亿,并保持每年17%的高速增长,消费者数量也从2016年的2亿人增长到5.9亿人,其中链接800万家餐饮商户,带动超1000万外卖骑手就业。
去年GMV或仍居行业前三,深入发掘业务「健康度」
接连几年的低速增长,令市场开始担心京东是否还能够保住自身的市场地位?《财经涂鸦》从京东内部了解到,2024年,京东整体GMV约为4.5万亿元,行业表现上仍居前三位。
尽管不同行业对GMV的口径不同,但依2020年京东最后一次公布的全年GMV2.6万亿元计算,2021年和2022年,公司披露的GMV增速分别为26.2%和5.6%,对应的2022年GMV约为3.3万亿元。按照随后两年京东的收入增速,2024年整体GMV应在4.2-4.6万亿之间,与上述内部人士透露的数据吻合。
“与一些基于冲动消费和高退货率快速起量的平台相比,类似京东这种交易关系更为稳定、噪音更少的平台,GMV能够维持在行业前列并非易事,其中非常考验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健康度。”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财经涂鸦》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平台的年度活跃用户已超6亿,基于此前沉淀的品牌心智,这种更加健康的交易模式将可迅速迁移至外卖业务中,帮助外卖业务迅速建立起用户的信任。
以交易中的关键要素看,“品质外卖”心智是核心要素之一。据悉,上线仅1个多月,京东外卖便首创了业内最严格的商家入驻审核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三重机制保障品质堂食餐厅供给,包括核查真实性、逐步对接各省市监管部门餐饮数据、门店入驻后不断巡查巡检等,问题商家立即下线永不合作,对好商家给予流量加权。
外卖及即时零售的竞争力提升,本质上并不依靠低价,而更多依靠运营能力、技术能力以及更高品质、与用户需求更匹配的商品。这种“脱离价格内卷”的业务形态,可令商家、平台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走向健康循环。
从财务角度看,即便对外卖的投入以及为应对市场竞争付出的相应成本可能会影响公司短期利润,但包括外卖在内的即时零售模式,精准消解了“全网比价”的原有用户消费逻辑,将平台之间的竞争拉到效率维度,有效阻止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继续演化。
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转换对利润而言,不仅不会构成实质性负面影响,反而有利于各板块业务之间的相互激活,积累长期发展势能。
据许冉透露的最新进展,目前已经逐渐看到外卖业务对新用户的显著拉动效应,以及对整体流量转化率的提升。“外卖业务的复购率非常健康,而且基于同一个APP,我们已经观察到了用户的跨品类购买行为,尤其是对商超的带动。”
「好利润+高增速」托举,外卖生态协同优势凸显
外卖业务中,京东对用户补贴、骑手保障、商家让利三方面的投入“非常坚决”。但一季度业绩依旧同步创出新高,净利润在营收出现“三年新高”的基础上,同比亦实现了52.73%的增长,其中核心品类上的优势愈加稳固,尤其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7.1%。
这意味着,在外卖业务投入的后续保障方面,京东依旧“弹药充足”。
但与投入力度相比,“京东外卖的战略价值,实际上更指向生态协调,即大幅提升用户使用京东的频次,并进一步带动即时零售及电商业务”。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对流量入口的争夺,是悬在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一把“利剑”,“寻求新业务、推动各业务之间的交叉带动效应,是平台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而外卖,是即时零售中单量占比最高且频次最高的业务,补齐“外卖”这块拼图后,京东各个业务板块正式开启协同发力。
“在战略上,即时零售与外卖业务均为核心零售业务的自然延展”,许冉在此次电话会议中再度强调,归根结底是用户需求的推动,“作为一个零售平台,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购物场景和体验。”
从需求出发,用户端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外卖的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同时,商家端存在对佣金合理化的需求、骑手端也存在对更好保障的需求。而行业的这些需求非常符合京东目前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又好又便宜的品牌心智背后,京东一直留存着一则关于“三毛五理论”的商业信条,该理论最初由创始人刘强东提出,即“如果京东有机会获取一元利润,只拿走七毛,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中,三毛五留给团队,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
京东外卖的“零佣金”策略,则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通过给予优质商家更好的佣金政策和流量支持,可促使其更加专注于品质,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此外,修筑多年的京东即时零售配送网络以及京东物流积淀的员工管理经验,亦可复用到外卖场景,叠加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保障措施,将快速为京东外卖业务形成多面壁垒。
自3月1日正式上线后,京东外卖不到2个月日订单便突破1000万单。5月13日,这个数据已逼近2000万,2个多月走过美团4年多走过的路。诞生于2008年的饿了么,突破500万日单用了8年时间,截至目前的日订单量为2000多万单。
许冉在电话会议中表示,预计2000万日单的里程碑将很快会实现。“我们认为,京东的外卖业务仍旧深植于整体业务生态中,可以与现有业务形成巨大的协同价值,这也是我们的中长期目标之一,为集团长期健康增长提供动力。”
不久前,京东外卖正处于争议中时,她曾在此前一次访谈中坦言,外卖业务就像开车,“我们更多的是往前看,而不是天天看后视镜。竞争对手只是京东做外卖可以参考的对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99%的时间确实都在关注用户的需求,这是真心话。”
来源:财经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