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兄弟友邦,中国卖歼10C和枭龙给巴铁,为何不卖给朝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6:44 1

摘要:而其全歼印度阵风战机的战绩,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歼-10C已成为了除去中美俄五代机外,最强的外贸战机。

自克什米尔惨案发生之后,5月7日起,印巴之间又再一次发生战争冲突。

而在这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的歼-10C战机脱颖而出,一瞬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关注。

武器好不好,自家人说了不算,要打过了才知道。

而其全歼印度阵风战机的战绩,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歼-10C已成为了除去中美俄五代机外,最强的外贸战机。

既然中国的歼-10C战力如此强悍,价格又十分可人,为啥只有巴基斯坦向我们购买了,而另一个友邦国家——朝鲜,则静悄悄的一声不吭?

是朝鲜碍于别的方面考量不想购买歼-10C?还是我们压根就不想出口给他们?

歼-10C

中巴军事合作的特殊性,源于60年地缘危机与技术互信的深度捆绑。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中国顶着美苏压力向巴方紧急输送歼-6战机和59式坦克,奠定“背靠背”战略根基;1980年代,通过K8教练机联合生产,首次将航空工业技术转移至伊斯兰堡,使其摆脱美苏断供危机

2003年“枭龙”项目更是质变节点——巴方深度参与设计,要求兼容美制F-16弹药标准,而中方以印度同类战机1/3的成本实现技术突破,并在2019年印巴空战中验证战力。

枭龙战机的前世今生

2022年歼10C出口之所以突破常规,在于从单一装备交易升级为体系共生。中国首次对外开放核心子系统权限:巴方不仅参与雷达参数调试,还获得霹雳-15导弹源代码,针对印度苏-30MKI定制电子对抗方案。

为融入中式“空天网”,巴方不惜淘汰西方数据链标准,将F-16隔离独立网络——2024年印巴冲突中,歼10C通过ZDK-03预警机引导,在视距外击落印度无人机,印方雷达全程未捕捉轨迹,验证了体系化联合作战的碾压优势。

歼-10C

经济层面,中国以 “人民币结算+资源抵押+走廊分红” 破解巴方外汇困局:128亿人民币合同,50%以人民币支付,20%以瓜达尔港收入抵扣,30%来自中巴经济走廊收益。

这种 “造血式军贸” 将军售转化为区域发展引擎,而印度为对抗歼10C,被迫耗费92亿美元采购“阵风”,成本差距达3倍。

60年的中巴合作,本质是“战略刚需-技术互信-经济共生”的螺旋上升

当其他国家还在用武器绑定政治条件时,中国用歼10C证明:真正的兄弟情谊,始于共患难,成于共创新,终于共繁荣。

联合国的制裁决议,是横亘在中朝军贸合作前的铁壁。

自2006年朝鲜首次核试验以来,联合国安理会陆续通过多项制裁决议,严格限制对朝武器出口。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恪守国际责任,维护全球核不扩散体系。

若贸然对朝军售,不仅违背国际共识,更可能让东亚沦为“核竞赛”的火药桶。

中国对巴军售,是市场化规则下的合法交易,更是大国履约的典范。

而经济困境也是限制朝鲜的另一个原因。

军贸本质是生意,需真金白银的支撑。

2024年朝鲜GDP仅285亿美元(不足巴基斯坦1/10),军费开支长期向核导项目倾斜,空军预算仅够维持老旧米格-21机队。

朝鲜2024年GDP虽恢复正增长(3.1%),但其经济结构单一、外汇储备匮乏,即便中国愿以成本价出售歼10C,朝鲜也无力承担后续维护(单机年维护费超千万美元)和体系化升级(需配套预警机、数据链)。

技术代差下的“水土不服”也是一个因素。

朝鲜空军仍停留在“单机游击战”思维,缺乏现代化空战所需的预警体系、电子对抗和精确制导武器。

即便强行列装歼10C,也难以对抗美韩F-35与EA-18G的电磁压制。

与其追求“空中花架子”,朝鲜更愿将资源投入弹道导弹与地下工事,以“非对称战力”博取战略威慑。

对印战略平衡,是中巴军事合作的核心逻辑。

印度近年斥巨资引进法国“阵风”战机,并加速“东进战略”,对中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向巴出售歼10C,既能压制印军空中优势,又能通过“枭龙-歼10C”高低搭配,筑牢南亚战略支点。

反观朝鲜半岛,局势敏感度远超南亚。

若中国对朝出口先进战机,可能刺激美韩强化军事部署,甚至为朝方“冒险行为”提供误判空间。

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首要目标是“维稳”,而非激化矛盾。

更何况我们还有“不干预”背后的终极底牌。

朝鲜半岛一旦生变,中国可通过《中朝友好合作条约》第2条(自动介入条款)直接出兵,且已在边境部署重装合成旅和歼-20部队,具备“48小时控局能力”。

解放军已在边境形成强大威慑,无需通过军售“画蛇添足”。相比之下,售武反而会刺激朝鲜“冒险冲动”,增加局势失控风险。

中朝友好合作条约

中巴军售是市场规律与战略需求的结晶,而中朝关系的特殊性,恰恰要求超越简单的武器交易逻辑。

中国对朝战略始终以“防战乱、防核扩散、防难民潮”为底线,通过政治斡旋与经济援助维持半岛稳定,这远比出售几十架战机更具战略价值。

而值得注意的是, 朝鲜的军购需求也并非“非中国不可”。

2023年,朝鲜曾向俄罗斯求购苏-35战机,显露出对俄制装备的倾向。这一选择既源于历史惯性(苏式装备传统),也暗含“大国平衡”策略——通过引入俄式体系,避免过度依赖中国。

对中国而言,这反而是一种“战略解压”。

既避免卷入朝俄交易漩涡,又能集中资源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合作”,巩固“中巴经济走廊”等核心利益。

从表面看,中巴军售是“战机换钞票”的商业行为;但深层次上,这是中国在全球棋局中“规则意识”“风险管控”与“长远布局”的集中体现。

不卖朝鲜,绝非“厚此薄彼”,而是以国际责任为锚,以地区稳定为纲,避免“授人以柄”。

今日的中国,早已超越“军火贩子”的粗放思维。

每一笔军贸,都是国家利益的精密计算,更是对世界和平的郑重承诺。

当歼10C在巴基斯坦天空划出优美弧线时,东亚的平静海面下,一场无声的大国智慧博弈,仍在继续。

来源:一烽锐观察室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