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如何大力提振消费作出具体安排,释放出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的坚定决心。本文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手,深度剖析如何通过政策协同打出“组合拳”、以创新
编者按: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如何大力提振消费作出具体安排,释放出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的坚定决心。本文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手,深度剖析如何通过政策协同打出“组合拳”、以创新供给激活消费提质升级,充分彰显“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深层逻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坚定信心。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如何大力提振消费作出具体安排,释放出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消费,一头连着千行百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当14亿人的消费选择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购买家电、汽车等实物商品逐步扩展到健身、培训等服务体验,背后折射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是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标志。以消费促增长、以增长保民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推动全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形成。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突破1100万辆,同比增长38.1%,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增长还直接拉动锂电、充电桩等20余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扩大服务消费,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打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2025年5月4日,游客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七彩丹霞景区游览。新华社发(成林 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根本是靠练好内功,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通过大力提振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坚定把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以自身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成为我国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促进消费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切实把政策效应转化为扩大消费的实际成效。
强化促进消费全方位有效监管。营造普惠公平、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必然需要依法规范、高效便捷、执法严明的有力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市场中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质量假冒等不法行为,确保市场环境公平和稳定。进一步强化对消费领域的监管协调,避免交叉重叠、监管空白、监管冲突。适应网络化数字消费新趋势,强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模式,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通过智慧物流、数字认证等技术手段完善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体系,对已授牌的放心消费示范企业或单位采取动态监管、随机抽查、失信退出等措施,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曝光惩戒力度,确保营商环境良性发展,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更优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放心消费。
增强各类促消费政策的联动性。改革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积极完善促进消费配套政策,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协同联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引导带动消费,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个人消费贷款、强化信贷支持,形成促消费合力。优化空域、水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支持发展低空旅游、水上运动等新兴服务消费领域。针对夜经济、文化旅游等消费场景,进一步提高交通、公共安全、配套服务等方面标准,提供有力保障;针对文化、旅游、健康等具有较大潜力的时间密集型消费,积极探索灵活休假、缩短工作时间等制度试点,以释放消费潜力。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以城乡居民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变化大趋势,针对性减轻居民各类支出负担和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保障水平,实质性缓解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信心弱等突出矛盾,为释放消费潜力奠定制度基础。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实现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62%提升至3%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提高政府一般支出中公共卫生支出的比重,争取到2030年由目前的3%左右提升至6%左右,减轻城乡居民的医保缴费负担。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缩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差距。
2025年5月9日,司乘人员在京哈高速河北段山海关服务区休整大厅的商业区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我国已连续10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居民消费需求和结构不断升级,新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拓展。然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消费者信心和预期偏弱、部分消费需求未充分满足、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我们要紧密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全方位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
推动诚信合规经营。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构建覆盖各类主体、制度规则统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信用体系,以统一的信用信息传递、信息披露、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等机制为基础,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从市场准入、融资方便、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激励诚信经营,健全诚信履约机制。
创新消费场景模式。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创新激发消费发展内生动能,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着力打造“有时间、有场景、有保障、有设施”的立体式消费环境;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为消费扩容提质提供更大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服务消费场景,促进服务消费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领域拓展,促进跨界融合、多业态聚合、多场景交融,对服务形式、内容、场景等进行完善,更精准地把握和挖掘消费者需求,使服务业供需更为匹配,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标杆示范作用,引导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企业要加强品牌培育、运营和保护,关注长期价值,遵循市场和品牌发展规律,借鉴国际一流企业品牌建设成功经验,把握技术变革机遇,不断促进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筑牢品牌价值基础;建立品牌驱动经营战略,树立质量水平高、创新能力优、社会责任强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和市场更好认知、接受和支持品牌;充分发挥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品牌引领作用,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广。
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