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痛心披露:儿子哥大硕士毕业一年了,为何还在啃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5:02 1

摘要: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去向。这个曾被视为“别人家孩子”的男孩,在高学历与现实之间,陷入了无声的停摆。

近期,一条新闻在社交媒体悄然刷屏:郎永淳的儿子,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蹲在家里,一蹲就是一年。

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去向。这个曾被视为“别人家孩子”的男孩,在高学历与现实之间,陷入了无声的停摆。

当精英也陷入困境,我们是不是该承认:“就业难”已不是个例,而是成为了全民难题?

从高材生到普通青年,从北上广的白领到四五线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在同一个问题前踌躇不前:这个社会,年轻人还看得到自己的未来吗?

就业,真的变得越来越难了吗?如果连哥大硕士都找不到工作,那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五一期间,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一场直播中,罕见地提到了自己的儿子。语气轻描淡写,却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奈:“我儿子,本硕连读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是经济统计和哲学,现在还在家里蹲着,工作一直没找到。”

这一句轻轻抛出的话,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郎一诺,出生在资源优渥的家庭,接受的是世界顶尖教育,照理说,他应该是一张张Offer中挑选最满意的那个;可现实却是,一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合适”的岗位,仍然留在家中等待时机。

而这,恰恰刺中了无数普通年轻人的心。

他们发现,即使拥有耀眼背景和黄金文凭,也不再是找工作的通行证;即使站在所谓的“人生巅峰”,也会被现实一脚踢下山谷。

当郎一诺“蹲家”的消息登上热搜,人们震惊的并不是他没工作,而是——原来连他都不行,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一个哥大硕士的沉默,背后是一代青年的困境。

据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179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经济放缓、岗位收缩、企业用人成本上升……每一个数字都像是无声的警钟,告诉年轻人:你们的战场,不是竞争,而是存活。

那些每天刷数十条招聘信息却迟迟得不到回音的年轻人,开始反复审视自己:

我是不是不够优秀?是不是专业错了?是不是面试没发挥好?是不是太挑剔?

但当郎一诺的经历摆在眼前,很多人才猛然意识到,问题并不只是个体能力,而是系统性的困顿。

“选择太多”的时代,其实是“机会太少”的幻觉

企业看简历皱眉:“你学历太高了,我们承受不起。”

年轻人低头思量:“我降薪也干,可是这就是我要的人生吗?”

当“合适的工作”成了奢侈品,年轻人的沉默正在扩散。

有人说,这是“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其实是现实脱下了伪装。

就连郎永淳也在视频中坦言:“现在年轻人确实难,真的难。”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播报国家经济增长的主持人,只是一个面对孩子未来无能为力的普通父亲。

一个哥大硕士没有工作的新闻,不该只引起围观,更应引发提问:

这个社会,真的还接得住我们的年轻人吗?

在学历贬值、机会压缩的当下,“好孩子”还有用武之地吗?

而我们,又是否该重新定义“成功”和“工作”的意义?

郎一诺的故事,只是一个开端。那些蹲在家中、坐在图书馆、卡在面试前一轮、徘徊在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才是这个时代沉默的大多数。

郎一诺不是个例。

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头衔,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足够耀眼。然而,在2024年的中国,它却无法换来一份体面的工作。

这一幕并不陌生。在社交媒体的镜头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待在家里“躺平”。

他们曾经是学校里的尖子生、考研的“卷王”、留学的“精英”,如今却在“找不到工作”和“找不到意义”之间徘徊。

这不是某一个家庭的沉默,而是整个时代的降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青年(16-24岁)失业率一度逼近21%,历史罕见。哪怕后来因统计口径变动暂时“隐身”,但真实体感却从未离开。

招聘平台的岗位越来越模糊:“行政助理”成了全能选手,月薪四千;“内容运营”变成搬砖打杂,实习转正遥遥无期;互联网大厂一边裁员一边降本,招人也只是“蓄水池”中的一滴水。

“今年比去年难,去年比前年难。”一位在职场五年的人这样总结。每一届的毕业生,走上舞台时,都刚好赶上一波浪头,浪不是机会,而是风暴。

学历贬值,不是你不够好,是大家都太好。

在郎一诺之前,“清北毕业做保安”“211硕士进厂拧螺丝”“双非本科干外卖”这样的标题,已经铺满了各大平台。每一个学历光环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高学历,不再意味着高收入;名校背景,也不再自动开启职场绿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上岸”不过是求职游戏的第一关。

“研究生学历”只是敲门砖,而不是敲钟的锤子。当岗位供应严重不足、薪资水平滞后、竞争日趋白热化,曾经的“优等生”也只能沦为“备胎”之一。

三年前,舆论还在批判“内卷”;三年后,“躺平”成了新的时代关键词。

但更多人知道,“躺平”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自保。不是不想奋斗,而是看不到奋斗的出口;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太久,依然原地打转。

一个网友这样写道:“我不是不想上进,我是知道自己这点上进,抵不过现实这张网。”

如果说郎永淳曾用新闻的光,点亮了无数人的公共意识,那么如今的郎一诺,用沉默诠释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迷茫与克制。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被媒体看见,大多数人困在出租屋、陷在就业市场,努力隐藏自己的低谷,假装依然热血。但他们其实清楚:不是不奋斗,而是怕再一次失败;不是想摆烂,而是实在撑不住了。

就像是空气里的压强改变了,明明没有什么爆炸声,却足以让一代人沉默不语。

郎永淳曾是新闻联播的面孔,是那个时代最被信任的声音。他用字正腔圆的播报告诉全国人民:“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今,他的儿子郎一诺却成了另一种沉默——硕士毕业在家蹲了一年。

父亲的光环,照不亮儿子的未来;上一个时代的逻辑,也解释不了这个时代的困境。

“你怎么还没找到工作?”这是很多年轻人每天都要面对的提问,有时是母亲小心翼翼地问,有时是父亲在饭桌旁突然冒出的一句。在父母那一代人眼里,“读书改变命运”是一条几乎没有岔路的直线:好高中、好大学、铁饭碗,按部就班,一生稳定。

可如今,孩子们读完书,却发现人生并不是往上爬的楼梯,而是一场到处布满陷阱的“跳一跳。

他们找不到像样的岗位,也租不起像样的房子,更不敢提结婚、生育、买房。现实就像一张账单,赤裸裸地摊开在他们眼前,而父母却仍相信:“你只是不够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爱变成压力,孩子的沉默变成抵抗。

不是他们不爱彼此,而是彼此的语言早已错位。父母看中“稳定”,孩子想要“自由”;父母追求“安全”,孩子盼望“价值”;父母关心“体面”,孩子焦虑“真实”。

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无法真正体会你的焦虑,就像你也不曾经历他们的年代。那不是冷漠,而是两种时代经验的裂缝,彼此站在缝隙两端,喊得再响,声音也未必能抵达。

但或许,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从来不是“年轻人怎么变得这么脆弱”,而是——在这样的时代下,年轻人还能如何积蓄力量,不被吞没?

当“好学校”不再等于“好工作”,当“努力”无法确保“回报”,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那些不再卷、不再争抢的人,并不一定是放弃了野心。他们可能是在有意识地熄灯、节能,在为下一次出发默默修复引擎。

不是每个人都能逆风翻盘,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在寒风中积蓄力量,等待下一轮太阳的升起。

风口从不会预告,它只偏爱有准备的翅膀。

时代终将轮回,而那些在风雪中练就定力、保持思考、不放弃学习的人,终有一日会以更稳妥的姿态起飞。

来源:艺述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