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杭州,一家门上挂着“友好驿站”标牌的商店,成为外卖和快递小哥们的“能量补给站”;一到饭点,山东聊城的幸福食堂内,老人们捧着热乎饭菜闲话家常;在重庆荣昌,政府为前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高铁站与各考点之间的免费直通车、免费午餐……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
□ 郝凯
在浙江杭州,一家门上挂着“友好驿站”标牌的商店,成为外卖和快递小哥们的“能量补给站”;一到饭点,山东聊城的幸福食堂内,老人们捧着热乎饭菜闲话家常;在重庆荣昌,政府为前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高铁站与各考点之间的免费直通车、免费午餐……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藏着基层治理的深层密码:精准施策的密钥,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群众的生活节拍里。
群众的“愁”与“盼”,往往藏在日复一日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中。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一名工作人员化身骑手跑单数月,才找到“服务驿站利用率低”的症结:充电桩位置不便、休息区与接单路线错位。“发现原先提供的一些服务只感动了自己。”这位工作人员感慨道。经过细致改进,才有了如今真正暖人心的“能量补给站”。这让人想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论断:“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山东临清市杨坟联合村的“村企共灶”模式,正是源于对企业食堂闲置时段与老人用餐需求的精准洞察;聊城幸福食堂的分类补贴政策,则来自对不同年龄段老人支付能力的细致摸排。当政策制定者放下预设、走进街巷,把耳朵贴在民生脉搏上,才能让政策与百姓需求同频共振。
群众的“生活节拍”是公共服务的坐标系。农忙时节送戏下乡遭冷遇,农闲时送戏却场场爆满——山东济宁的“村晚”启示我们,公共服务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嵌入百姓生活的时空经纬。临清市八岔路镇“校源优供”模式的成功,源于将学校食堂的备餐节奏与老人早餐时间无缝衔接;重庆荣昌为考生设计的“赴考服务链”,精准踩准了报名、候考、返程等关键节点。这些实践印证:真正有效的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像春雨般“随风潜入夜”,在群众需要的时间、地点悄然润泽。
破解治理难题的方法,常蕴藏在群众创造的生活智慧里。为了确保幸福食堂健康运行,临清市杨二庄村发动乡贤众筹物资,把单餐成本从6.7元压至3.2元;冠县优先聘任576名家长担任学校食堂员工,既保安全又赢口碑。这些点子背后,是群众作为“共建者”参与后的主动性释放。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开启改革先声,今天的基层治理同样需要打开“参与阀门”,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设计者”。当政策制定者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对话、以群众的方式解题,就能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在共建共享中织就严密的治理网络。
当领导干部不再盯着表格数据“闭门造车”,而是到街头巷尾寻找答案;当政策设计既能“上接天线”把握方向,又能“下接地气”踩准生活节拍,基层治理就能在“精准”与“温度”的平衡中,奏响人民至上的时代强音。
编辑:王克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