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年,我刚开始创业时认识了一个朋友,每次见面她都唉声叹气:“要是当年多读点书,现在也不至于老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她总觉得自己学历低、脑子慢,把公司发展慢归咎于能力不足。
前些年,我刚开始创业时认识了一个朋友,每次见面她都唉声叹气:“要是当年多读点书,现在也不至于老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她总觉得自己学历低、脑子慢,把公司发展慢归咎于能力不足。
可后来我发现,跟她同样初中毕业的另一个朋友开餐馆年入百万,还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大姐做直播带货,学历不高,人也长得不漂亮,却做得风生水起。
这让我开始怀疑:能力真是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吗?
后来我读了《稻盛和夫自传》,看到这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的老人亲笔写下:
“真正决定成果的,不是能力提升或环境改善,而是思维与心态的转变。”
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总在低头数自己缺了几块砖,却忘了抬头看看手里握着怎样的建造图纸。
稻盛和夫27岁赤手空拳创立京瓷时,连会计账本都看不懂;78岁接手濒临破产的日航,对航空业一窍不通。
但他说:“站在水泥地上跳高,永远破不了世界纪录。先给自己铺一块海绵垫,摔倒了还能笑着爬起来。”这块“海绵垫”,正是他反复强调的心态。
原来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学历、资源,甚至不是努力程度,而是藏在骨子里的两个字:心态。
1、心态决定你看到的世界
同一件事,不同心态的人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画面。悲观者看到风险,乐观者看到机会;抱怨者盯着限制,行动者寻找方法。
稻盛和夫刚创办京瓷时,公司只有28个人,连客户都没有。但他想的不是“我们太小了,肯定接不到订单”,而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他带着团队研究竞争对手忽略的细节,把陶瓷零件的精度做到极致,最终拿下了松下的大单。
而心态就像一副滤镜——你选择“不可能”的灰色滤镜,眼前全是障碍,可是当你换上“一定有办法”的彩色滤镜,问题瞬间变成待解的谜题。
2、心态决定能量的流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能量用在“害怕失败”“担心别人的看法”上,就无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当你把能量聚焦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上,反而会越干越有劲。
稻盛和夫接手濒临破产的日航时,公司上下弥漫着绝望。他没有急着裁员、砍成本,而是对员工说:“请先相信日航一定能重生。”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所有人从“混日子”变成“拼命干”。一年后,日航扭亏为盈,创下利润历史新高。
心态决定了你的能量流向——是内耗,还是创造。
3、心态可以改写人生剧本
很多人一辈子困在“我不行”的剧本里。“我学历低,肯定竞争不过别人”,“我性格内向,不适合做销售”;“行业不行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这些自我设限的念头,就像一堵隐形的墙。而稻盛和夫的心态是:“只要敢想,就能找到路。”
他27岁创立京瓷,52岁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KDDI,78岁拯救日航,每一次都是从“不可能”中闯出来的。
心态不是魔法,但它能让你从“被动接受命运”变成“主动设计命运”。
4、心态创造良性循环
消极心态的人,总在恶性循环里打转:“失败→自我怀疑→更害怕行动→再次失败”;
积极心态的人,却能开启正向飞轮:“尝试→积累经验→增强信心→更大胆尝试”。
稻盛和夫提出“人生方程式”:人生成果=心态×热情×能力。
其中,“心态”是正负100分的系数。哪怕能力和热情再高,如果心态是负面的,结果也会变成负数。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读完《稻盛和夫自传》,我彻底理解了这句话。
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跑多快,但思维方式决定了他能跑多远。
过去我总以为“换工作”“学新技能”就能突破瓶颈,后来才发现:如果不改变“遇到困难就想逃”的思维,换100份工作也只是原地打转。
现在的我,遇到问题时不再急着下结论,而是先问自己:“稻盛和夫会怎么想?”“这件事有没有被我忽略的正面价值?”“我能控制的是什么?不能控制的又该如何放下?”
这些思考,让我从焦虑的“追赶者”,慢慢变成了淡定的“创造者”。
人生就像爬山——能力决定了你的装备,心态却决定了你选择哪条路,以及能不能坚持到山顶。
来源:谢婷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