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两亿年前生活在此的晚三叠纪古生物“鱼龙”再次现身——布局形似“鱼龙”的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由230万块光伏板组成,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龙骨”,渐次铺展在石漠化山地间“追光逐日”。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两亿年前生活在此的晚三叠纪古生物“鱼龙”再次现身——布局形似“鱼龙”的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由230万块光伏板组成,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龙骨”,渐次铺展在石漠化山地间“追光逐日”。
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龙永 摄
这一由贵州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贵州首个、也是全国单体最大N型TOPCon技术组件应用场景光伏场站,占地面积约65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面积,“龙身”自西向东绵延12公里。随着建设进程加快,盘桓群山之间的“巨龙”,形态愈加丰满。
5月6日,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与沙营镇交界处的山坡上,属于项目三期建设部分的大寨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现场,上千名工人与数十台设备协作,每天能安装约7600块光伏板、310组光伏支架,按8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工期倒排,全力拼抢施工进度。
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管云 摄
去年5月,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一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同年12月底,关岭百万千瓦级基地二期全容量并网280兆瓦,三期首次并网236兆瓦。
贵州能源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13.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3.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44吨,对全省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石漠化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年平均日照1812小时,光照资源居贵州之首。在这里,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宁能源公司)投建的全省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平菁光伏电站,让每一束光经过光伏板、逆变器、变压器、变电站的依次转化,成为向着电网不断进发的绿色电能。
么站光伏电站。威宁能源公司供图
十年间,从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的第一度电输送入网,到如今全县建成集中式光伏项目40个,装机总容量242万千瓦,威宁这座高原“阳光城”,实现了漫山“光伏蓝”。
威宁自治县么站镇,炽烈阳光催动光伏满发,光伏板下,苦荞抽出紫穗,牧草翻涌成浪,远处海拔2270米的群山之巅,白色风电机组与深蓝色光伏阵列交相辉映,这是由威宁能源公司投建的全省首个农光互补光伏电站——么站光伏电站,勾勒出的乌蒙山区产业新图景。
威宁能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威宁发展光伏产业,企业不仅“借光生金”,还通过农光互补、风光互补等模式,让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仙水窝光伏电站。管云 摄
威宁自治县双龙镇仙水窝光伏电站一片光伏阵列的间隙里,双龙镇高山村村民马开轮抖动着袋子里的化肥,为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种植的马铃薯施肥。老人家边忙边说,现在靠土地流转金和作物销售所得,年均能增加近4000元的收益。
目前,威宁能源公司在威宁县共有39个光伏项目(包括8个在建项目)涉及农业种植,流转面积6.4万余亩,带动当地就业9万人次,创造了约5000万元经济价值。
贵州华电遵义播州同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7000多块高效单晶硅光伏电板,整齐排列在厂房屋顶、宿舍楼顶上,准备于5月中旬并网发电。
播州同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李兴群 杨洋 摄
“通过盘活闲置屋顶资源,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项目全容量投运后,年均上网电量预计达377.6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52吨,为企业提供绿色电力的同时,年均节约用能成本50万元。”播州同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副经理袁岭说。
4月23日,《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印发,首次将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细化至省级可操作层面,形成“国家框架+地方特色”的完整政策体系。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任亚运认为,贵州光照资源相对偏弱,山地地形复杂、适建空间有限,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将营造更为有序、规范的开发环境,鼓励“农光互补”“林光共建”等复合模式落地,带动“光伏+”多场景融合项目嵌入农业园区、工业屋顶、矿区修复等领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助推能源供给、生态修复与产业增效协同发展。
威宁一处农户家利用闲置屋顶安装的光伏“阳光房”。管云 摄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并网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136.45万千瓦,相比2020年增长了618%。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发电项目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加速构筑起全链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位于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的贵州首条自动化光伏组件生产线,只需16秒,厚度仅为120微米的电池片,经高温加热、无损切割、焊接、排版、封装等工序,生产为一块块太阳能电池装置,准备送运至省内外各大光伏发电项目,前4月,生产基地实现产值达2.75亿元。
威宁一道长通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管云 摄
以威宁一道长通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为牵引,贵州长通集团发挥“链长”作用,带动集光伏组件、储能、逆变器、电缆、成套电气设备、光伏支架生产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在省内跨市州加快成型,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贵州长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总产值达140亿元。
根据《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光伏发电规模达到3100万千瓦。
当前,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正在黔山间汇成“光伏海洋”;水风光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分布式光伏项目等,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发展。贵州正让太阳能资源在绿色发展中更加闪亮,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一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江婷婷
策划丨三审 岳振
编后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要充分展现“大抓产业、提质增量的活力贵州新风采”。贵州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兴数据等未来产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策划推出“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重点呈现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在黔贵大地拔节生长的勃勃生机,敬请关注。
系列报道
让沉睡数据变成“流动资本”|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一
人工智能加速变革产业链|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二
能源新光束照亮产业新赛道|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三
挖潜“千米低空”产业大机遇|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四
练就健康医药强劲竞争力|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五
节能环保产业价值再“加码”|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