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戏就是玩物丧志?不是姐们儿!这帽子咱可不兴乱扣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5:43 1

摘要:打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嗯?打游戏能减压,你怎么不说了?那我告诉你,打游戏能放松身心呢?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tell me why,baby!tell me!why?回答我!

玩游戏,也只是一个放松的方式吧!

文/畅哥

打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嗯?打游戏能减压,你怎么不说了?那我告诉你,打游戏能放松身心呢?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tell me why,baby!tell me!why?回答我!

上周跟办公室小刘唠嗑,她问我平时有啥爱好,我顺口说了句“打游戏”。好家伙,这姐们儿直接甩来四个字:“玩物丧志!”,紧接着机关枪似的突突突:“天天打游戏的人肯定不爱做家务,也不锻炼,还浪费钱,吃外卖都吃出脂肪肝了吧?”

我当场就震惊了,合着在她眼里,游戏玩家都是蓬头垢面蹲在电脑前啃泡面的废柴?赶紧解释:“游戏跟电影、小说、综艺一样,就是个娱乐方式啊!”结果人眼皮一翻:“反正我从小到大,只要摸游戏机就被我妈骂‘没出息’!”

得,闹了半天,咱俩都是被“游戏原罪论”荼毒过的孩子,区别在于我长大了敢跟这破观念掰扯掰扯,她却把家长那套原封不动继承下来,说不定以后还要传给她闺女——想想都替小姑娘心累!

要说80、90后这代人,谁没被游戏“迫害”过?小霸王游戏机刚流行那会,我爸跟防贼似的藏电源线,每次偷玩都得竖着耳朵听楼道脚步声,听见钥匙响立刻关电视装看书,结果散热的主机“嗡嗡”响,照样被抓包,免不了一顿笤帚疙瘩!

学校广播天天播《少年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新闻,报纸上全是“网吧害惨祖国花朵”的报道,连《走近科学》都煞有介事分析“电子游戏如何侵蚀大脑”。

家长们更是达成共识:只要孩子成绩下滑、顶嘴叛逆、不爱吃饭,全是游戏的锅。我表哥高考失利,二姨指着他的《仙剑奇侠传》盒子哭:“你就跟这破玩意儿过一辈子吧!”

那时候哪懂什么“文化娱乐产品”,只知道游戏是洪水猛兽,是家长嘴里“让好孩子学坏的罪魁祸首”。

直到现在,回老家看见表弟躲在卧室打《王者荣耀》,姑姑还在门口骂:“跟你哥当年一个德行!”我偷偷跟表弟说:“别怕,哥现在靠打游戏认识了五湖四海的兄弟,比你背单词认识的人多多了。”

咱先掰扯掰扯,啥叫“玩物丧志”?老祖宗说“玩物丧志”,原意是沉迷器物失去志向,可关键在“沉迷”和“失志”啊!

有人天天钓鱼钓得饭都不吃,算不算玩物丧志?有人追电视剧追到凌晨三点,算不算玩物丧志?怎么到游戏这儿,就成了十恶不赦?

现在的游戏,早就不是当年打打杀杀的像素小人了。我最近玩《星露谷物语》,每天种地钓鱼养动物,比我妈在阳台种菜还勤快。

跟老友老周联机《文明6》,为了研究战术查遍世界历史,比当年背高考知识点还认真;偶尔手游打打《英雄联盟LOLM》,15分钟一局,等外卖的功夫就能来一把,比刷短视频还省时间。

还有《底特律:化身为人》这种互动电影式游戏,剧情比好多电视剧都深刻;《纪念碑谷》的美术设计,放美术馆里都不违和。你说这些游戏是“玩物”?那我看好多人追的烂剧才是浪费生命呢!

拿我自己说,每天下班打俩小时游戏,该做家务做家务,该跑步跑步,周末还能约朋友线下聚聚。

游戏对我来说,就是下班后的“精神解压阀”——上班被领导怼了,回家砍两刀游戏里的怪物;方案改了八版,打局电竞爽一爽!反而因为游戏带来的快乐,第二天上班更有干劲了!

身边还有个哥们儿,靠打《绝地求生》认识了现在的老婆,俩人从“组队吃鸡”到“组队过一辈子”;另一个兄弟沉迷《魔兽世界》,后来去了游戏公司做策划,现在年薪50万+!你说他们丧志了?人家志得意满着呢!

小刘说她至今不理解游戏有啥好玩的,我反问她:“你追《甄嬛传》追得废寝忘食,和我打《塞尔达》探索新大陆,本质上有啥区别?都是放松方式罢了。”她愣了半天:“可游戏要花钱啊!”

得了,这又是个老观念——当年家长觉得买游戏卡带是“乱花钱”,现在年轻人充个皮肤、买个DLC,在他们眼里还是“浪费”!

但你看现在,电影票动辄100块,剧本杀人均200,游戏买断制也就300来块,能玩几百个小时,性价比不知道高到哪儿去了。再说了,我花钱买快乐,合法合规,总比有些人喝酒打牌输钱强吧?

发了个朋友圈吐槽这事,评论区直接炸锅,分成了两派:

- “80后老父亲路过:以前我爸砸了我三个游戏机,现在我带着儿子打《动物森友会》,一起设计小岛,比辅导作业和谐多了!”

- “程序员加班狗:每天敲代码累成狗,回家打局《只狼》,砍完BOSS感觉自己又能征服世界了!”

- “中年离异男:离婚后没啥朋友,跟网友组队打《燕云十六声》,帮会里一群兄弟喊我‘大哥’,比现实里温暖多了!”

- “楼上的都在自我安慰吧?有这时间考个证不好吗?”

- “我儿子就因为打游戏考不上重点高中,你们这些人简直在害人!”

- “老祖宗说的‘玩物丧志’能有错?肯定是你们自制力差!”

发现没?支持的人,大多能在游戏里找到正向价值;反对的人,要么有过被游戏“伤害”的经历,要么还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里。

其实两边都没错,错的是把“游戏”跟“丧志”强行划等号——就像有人用筷子吃饭噎着了,就说“筷子是凶器”,这不是抬杠嘛!

上次去表姐家,看见小侄子抱着Switch玩《马里奥赛车8》,表姐在旁边念叨:“每天只能玩半小时啊,别耽误学习。”侄子头也不抬:“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偷偷玩俄罗斯方块?”表姐当场语塞。

想想也是,我们这代家长,自己就是被“游戏禁令”喂大的,现在当父母了,本能地对游戏有警惕。

但时代早就变了:电竞成了亚运会项目,游戏设计专业开遍高校,连故宫都出了《故宫:口袋宫匠》这种科普游戏。你还把游戏当“洪水猛兽”,孩子只会觉得你out了!

- 不妖魔化,但也不神化:告诉孩子游戏是娱乐,跟踢球、画画一样,重要的是“适度”。

- 一起玩,比禁止更有效:与其严防死守,不如陪孩子打两局,聊聊游戏里的故事、策略,反而能增进感情。

- 教会孩子掌控时间:定好规则,比如写完作业玩一小时,比一刀切禁止更有意义。

表姐现在就跟侄子约法三章:“你带我打《星露谷物语》,我教你英语单词,游戏里的英文道具咱都得翻译对。”结果侄子现在记单词比谁都积极——你看,游戏也能变成亲子互动的桥梁。

有时候想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在乎“游戏是否玩物丧志”?大概是因为从小到大,游戏承载了太多委屈:考砸了被骂“就知道玩游戏”,跟父母吵架被说“玩游戏把脑子玩坏了”,甚至找对象时,对方家长都要问“会不会沉迷游戏”。

但现在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知道每天玩多久合适,知道游戏外还有家庭、工作、朋友,更知道“丧志”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失控。就像有人酗酒、有人赌博、有人沉迷短视频,问题从来不在“物”,而在“人”。

下次再有人说“玩游戏玩物丧志”,咱可以笑着回一句:“那您说说,您年轻时没逃过课、没追过星、没偷偷看过小说?谁还没点让自己快乐的小爱好?只要不耽误正事儿,玩游戏跟您钓鱼、喝茶、跳广场舞,本质上没区别。”

说到底,生活已经够累了,能在虚拟世界里找点乐子,挺好的。咱不指望所有人都理解,但至少别再给游戏扣“丧志”的帽子——毕竟,一个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就算天天打游戏,也丧不了志;反之,一个没目标没追求的人,就算天天泡图书馆,也未必能有志气!

就这么着,今儿吐槽到位了,我去开一把《英雄联盟手游》冲分了,谁爱说啥说啥,咱玩得开心最重要!

写完发现,其实咱争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一个“被尊重的娱乐选择”!你可以不喜欢游戏,但请别轻易否定别人的快乐——就像我永远不懂广场舞为啥要放那么大声,但我尊重大爷大妈的热爱!

这世界多元化一点,才有意思嘛,你说对吧?

来源:游戏game偶挖的畅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