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斗时代的终结——印巴5·7空战闲聊(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5:54 1

摘要: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聊下必要的知识。在喷气式战斗机诞生之后,空中仍然沿用活塞时代的视距内空中格斗模式(WVR)或者叫“狗斗”,双方需要接近到目视距离,通过高强度基本战斗机机动获得并保持机炮射击窗口,直到命中,或者躲避对手攻击。在导弹时代的初期目视距离内的空战模式

续上期,由于昨天摸鱼失败,延期一天,抱歉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聊下必要的知识。在喷气式战斗机诞生之后,空中仍然沿用活塞时代的视距内空中格斗模式(WVR)或者叫“狗斗”,双方需要接近到目视距离,通过高强度基本战斗机机动获得并保持机炮射击窗口,直到命中,或者躲避对手攻击。在导弹时代的初期目视距离内的空战模式没有大的变化,早期的红外制导导弹发射离轴只能追尾攻击,因此也只是扩大了射击窗口而已。

但很快,美苏两大阵营都开始寻求更有效的空战模式,最初的目的是应对对手的核轰炸机,随着技术进步应用到常规空战中。1954 年,美国海军的道格拉斯F3D“天光”战斗机开始搭载AAM-N-2麻雀-1型导弹,这种导弹采用驾束制导,需要发射机根据雷达信号发射激光束指向目标,导弹基本沿着直线飞行,对机动目标没啥用处。但麻雀-1能飞10km,勉强超过视距,并且使用雷达跟踪不需要飞行员肉眼瞄准 ,因此成为了第一种“超视距”(BVR)导弹。

F3D发射麻雀I

随后半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出现,AIM-7麻雀II、R-27等导弹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普遍观点认为未来的空战以超视距为主,空战中飞行员之间的对决变成导弹之间的对决,因此战斗机的机动性变得不重要 ,反而是速度和高度更加重要,由此导致三代战斗机的高空高速技术革命。

F-4鬼怪的典型对空挂载

但这一革命很快被越南战争的泼了冷水,当时美国空军和海军发现,其主要依赖的AIM-7麻雀II导弹的可靠性远远低于供应商的宣传,命中基本靠赌,反而是北越空军轻巧的米格-19、米格-21更容易在接近后的视距内狗斗中占的优势,击落了大量美军三代战斗机,以至于美军被迫为F-4鬼怪式战斗机追加了机炮。

影响甚远的贝卡谷地空战

因此在60年代末,美军规划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突出强调亚音速机动性和格斗性能的“战机黑手党”的能量机动理论获得关注,这一改变奠定了第四代战斗机的基本特性,空战的重点回到视距内。一直到80年代初马岛战争和贝卡谷地空战中,几乎全部空战都发生在视距内,机动性优化的第四代战斗机对三代机碾压。这一影响持续到五代机,“超机动性”被列为五代机的定义之一,F-22和F-35(空军型)上都保留了固定式机炮。

但超视距空战的技术并没有止步,半主动的麻雀导弹可靠性逐渐提升,在90年代更加可靠的主动雷达制导BVR导弹出现,代表性的是雷神公司的 AIM-120 AMRAAM 和俄罗斯的 R-77。战斗机间的空中格斗逐渐消失,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南联盟轰炸都没有发生过空中格斗,BVR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空战中反而成了主要的形式。

埃塞俄比亚飞行员和侧卫

1999年2月26日埃塞俄比亚飞行员盖布雷·塞拉西驾驶Su-27拦截厄立特里亚MiG-29,塞拉西线在较远距离发射了两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ER导弹,但均未命中目标。厄立特里亚飞行员抓住机会缩短距离至少发射了一枚红外制导R-27R格斗导弹,然而,塞拉西在同时发射了另一枚导弹——红外制导的R-27ET,这枚导弹首先击中了目标,这是目前为止有记录的最后一次视距内空中格斗,讽刺的是由一枚红外制导的BVR导弹完成。

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

回到我们的主题,时间来到2025,在阵风战斗机实现作战能力之后,印度自认为已经毫无疑问的掌握了南亚空中优势,印度空军就一直在等着机会,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安南特那格区的巴伊萨兰谷发生的恐怖袭击让印度终于找到借口。

在恐袭之后,双方空军一直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反复试探。双方都有密集飞行。4月29日至30日,印巴战机在边境发生了一次短暂的空中对峙。印度空军出动了4架阵风,巴基斯坦立刻紧急起飞战机,印度战机随后撤离。据非官方消息此次起飞巴基斯坦的歼-10CE使用火控雷达照射了阵风。这次持续25分钟的短暂对峙是印巴这两种四代半战斗机的首次交手,双方更主要的目的是试探。全世界这时候都知道印度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报复,很可能是空袭行动。

印度公布的打击效果

5月7日凌晨,0005,印度空军朱砂行动”(Sindoor Operation)正式开始,依据印度空军的说法,行动是集中、克制且非升级性的。没有针对任何巴基斯坦军事设施。

然而从其出动规模上则是空前的,印军起飞飞机估计超过72架,分为四个大编队两个批次,Su-30MKI携带布拉莫斯导弹和阵风携带风暴阴影导弹,对巴控克什米尔甚至巴基斯坦境内的目标实施防区外打击。还应该有一批阵风负责空中掩护。以色列苍鹭 无人机前出做打击效果评估,还有MiG-29、幻影2000以及美洲虎攻击机加入,这些较落后的战斗机可以认为是作为佯动或诱饵目标行动。虽然印度没有公布,但这么大机群的指挥肯定少不了预警机E-50费尔康或者印度自产的庞巴迪预警机必然在后方。

72架飞机炸了这几个目标,是不是有点少?

有很多观点认为印度的行动目标仅仅是突破巴基斯坦防空,攻击几个可能的“恐怖分子”目标。但如果目的真的如此,不可能搞出一个灭国级别的空中战役,因为印度手中的暴风音影导弹和布拉莫斯(500km)导弹具备足够远的的射程,完全可以远离巴基斯坦边境发射(正如5月8-10日发生的)。所以印度空军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地面空袭迫使巴基斯坦空军出战,然后在空战中击落一些巴基斯坦飞机。

布拉莫斯发射试验

所以那些认为印度空军的阵风全部是在对地模式下飞行,被偷袭击落的解释也可以丢掉了。作为一场计划中的空中战役,印度空军最好的对空武器,无疑是阵风的流星导弹。因此大部分的阵风应该挂着流星位于空优位置。准备利用流星导弹的射程优势,在印度境内发射击落巴基斯坦空军的拦截战斗机,因此编队才会距离边境如此的近。

巴方其实应该知道印度空军对2019年巴空军羞辱式的击落MiG-21战斗机一事根本放不下,所以在其获得阵风和流星导弹之后,早晚是要找回来报复的。因此毫无疑问,这些年巴基斯坦的装备发展和战术制定,自然围绕印度可能的空中报复。

2025年5月7日凌晨,这一天来了。根据巴基斯坦发布会,当天0010,巴方雷达首次发现印军战机在边界北段与中段集结,呼号为“哥斯拉”的阵风战机群担任对地突击任务。 2分钟后,全时待命的巴基斯坦空军战机升空待战,代号“铜墙铁壁”(Bunyān-um-Marsūs)。

0023分,执行防空反击任务的歼-10CE、JF-17“枭龙”编队指定空域就位,并在ZDK-03预警机的支持下建立战场态势感知网络。 反击分队就位7分钟后,印军从多个方向实施攻击,并发射大量空对地武器。

巴空军参谋长随即下令,交战规则由“威慑”改为“击杀”,主要打击发射导弹的战机。 战斗中,巴空军战机共发射了数十枚PL-15E中远程空空导弹。 巴方拿出的相关雷达数据和监听电台录音6架印军战机被击落,

斯利那加西南38公里,击落一架米格-29,距离实际控制线约15公里。斯利那加以南35公里,击落一架苏-30MKI,距离实控线46公里。斯利那加东南77公里,击落一架“阵风”,距离实控线100公里。查谟以北24公里,击落一架“苍鹭”无人机,距离实控线35公里。查谟东南30公里,击落第二架“阵风”,距离实控线13公里。在旁遮普邦巴廷达以西46公里,击落第三架“阵风”,距离印巴边境42.6公里。

由于6架战机均坠落在印度境内,巴方只能以雷达数据为证。 被PL-15E导弹打击后,目标信号从雷达上消失,巴方视为击杀。 公布的通话记录显示,印军飞行机惊呼坠机的对话,也被视为击杀证据 。从事后印度社交媒体发布的坠机现场视频资料来看,至少一架阵风、一架米格-29残骸已经确认,另有两处未能直接确认型号的坠机现场。

阵风的M88 发动机,更清楚的视频

本次冲突之后,西方的观察家对结果表示震惊,并开始了各种方式给阵风找台阶下,首先是将阵风的完败归结于印度战术失当,和印度飞行员水平不行。印度战术确实失当 ,但战术失当的原因在于对对手缺乏了解,最为严重的失误就是完全低估了歼-10CE+PL-15的打击范围。我个人怀疑公开的145KM射程似乎是个反向虚标,因为印度人在自己的BVR弹Astra射程计算是按照迎头高空(15000米)发射计算,他们会想当然的认为PL-15的真实作战范围不超过100km,甚至和Astra一样不超过50km。

印度空军数据链

另一个原因来自印度空军的体系问题,我反而认为体系差距是次要的。印度空军的费尔康和庞巴迪预警机上的俄罗斯和自产数据链不兼容阵风,因此阵风只能使用无线电指挥。这是巨大的劣势,但阵风本身的数据链可以在同型机之间共享,作为对空警戒的护航阵风肯定有留在中高空打开雷达并共享目标数据的。

巴基斯坦空军的数据链

其次是巴方的体系也并非完善,特别是和中国自用的空警系列相比,萨博预警机对中国体系支持情况未知,ZDK03的垂直电扫描雷达较为落后,数据链情况未知,歼-10和PL-15自身即可构成完整的作战平台,在这种追求成功率的作战中,保守的方案应该是依靠歼-10自身雷达和数据链完成引导。

SPECTRA

巴方的情报和电子战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知己知彼,因为前文所述卡塔尔阵风的原因巴方对阵风非常了解,包括雷达性能和电子信号特征,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实施电子干扰。从巴方监听单位录制下来了阵风的加密跳频无线电通讯就能看出来,印度空军对巴几乎是单项透明。反观印度,可能对歼-10和PL-15的作战模式信号特征处于全盲状态,因此也解释了阵风战斗机引以为傲的SPECTRA电子干扰系统甚至没发挥什么作用,这套系统曾经帮助阵风战胜过F-22,当然那是WVR演习模式下。

因此,可能发生的是,印度指挥人员,没有意识到距离的歼10CE的威胁,同时阵风在电子干扰之下,没有对接近的导弹进行反制直到被命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空军没有任何反击动作,震惊之中的飞行员选择了返航,而不是浪费导弹在射程以外的目标。这次空战对印度空军的打击甚至反应在之后的无脑狂怒报复行动,虽然印度的远程武器打击了巴基斯坦纵深的很多目标,但印度空军再没有起飞战斗机进入边境100km之内。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几年。

以上事实也给流星导弹的实际可用射程打了个大问号,号称迎头攻击200km射程的流星,究竟有多少实际射程?反正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印度的阵风发射了流星反击。克什米尔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掉下去点啥都肯定会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流星在交战时间,不具备发射条件。

还有人认为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被炸毁,就说明印度行动成功了,这个就是典型的“打哪儿指哪儿”了,72架战斗机4个大编队,就为了炸几个帐篷?实际上为了避免政治被动,巴基斯坦空军是在印度开火后才启动反击,印度选择的目标又是远离中心地带没有防空系统的村落,因此地面吃下第一波攻击别无选择。

5·7空战是贝卡谷地空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势均力敌的制空权争夺战役,海湾战争和北约介入南联盟内战行动虽然规模更大但都是一边倒的空中压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将是研究对象。

这次战斗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WVR近距离缠斗,而是依托先进探测手段、数据链与远程火力展开的现代BVR空战。在5.7 空战之前,35KM以外的空战击杀也不多见,著名的AIM-120导弹的最远击杀距离只有45km。印度空军没有能意识到第六代空空导弹为代表的新型空战 体系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其崩溃式失败的主要原因。

现在来看,传统的“狗斗”时代应该结束了,新一代双推力BVR导弹 在AESA雷达和双推力火箭发动机的加持下,有了质的飞跃,150+的实际作战距离、高末端机动能力、极强的抗干扰和快速锁定能力大幅度扩展看空战范围。战斗机进入WVR格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的装备体系中PL-15只是BVR导弹,其上还有远程空空导弹VLRAAM——PL-17。其作战效能简直无法想象。未来的空战属于航电和导弹致胜的远程空战,格斗性能真的没什么用了。要知道中国这套空战体系的构建是在距今20年之前,然后如同先知一般取消了歼-20的航炮。

综合起来,去年底在银杏叶项目上大家看到的大平台、重载荷、强传感器和高速巡航等让人误以为是战斗轰炸机的特性,反而是对远距离空战模式的发扬光大。那些先前面还在嘲笑的家伙,估计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要掉头追赶了。

来源:nordla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