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
原创 张浩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简介】张浩,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拉开全面从严治党序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树新风,以良好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开创了新时代作风建设新局面。新征程上,必须把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着力点,一以贯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实现强国复兴的使命任务。
一、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社风为之一新。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成为烙印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的“关键词”,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一些不良风气出现反弹回潮,一些“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冒头,形式主义花样翻新,违规吃喝隐蔽化、收受礼品远程化等新手段浮现。“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新时代新征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更不能有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必须永远吹冲锋号,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抓到底。
高质量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次学习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力举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高质量开展学习教育,坚持聚焦主题、简约务实,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一体推进学查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学习研讨要“深”、查摆问题要“实”、集中整治要“严”,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优良作风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治靶向纠治。问题是工作的导向,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上坚定不移,紧跟时代变化,捕捉时代声音,准确把握作风建设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强化靶向纠治、精准施治,从制度机制上加以规范、统筹解决,持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防止同类问题反复发生。要保持定力、寸步不让,守住重要节点,紧盯薄弱环节,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要注重解剖麻雀,加强典型问题个案研究,深入剖析典型案例背后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追根溯源、探究规律,有预见性地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治理对策,在坚持与深化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成果。
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一抓到底。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时刻与中央要求对标对表,一个节点紧跟一个节点盯住,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推进,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一以贯之、驰而不息,以持续不断的努力抓出习惯、抓出长效。
二、发挥领导干部改进作风表率作用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好头是无声的示范,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改进作风的表率作用。
自觉增强党性修养。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切实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特权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腐蚀剂,不仅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直接侵蚀党和国家的制度根基,是毁堤蚀坝的蝼蚁之穴。“四风”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究其根本是一些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是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作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权是最大的不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四风’、反腐败,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都是在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无疑,一般群众、普通党员搞不了特权,有条件搞特权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纪律规矩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把谋取特权和私利看成极大耻辱,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决破除“官本位”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自觉加强家风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事关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大事,而且对社风民风也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家风正不正,不仅直接关系个人前途和政治生命,也深刻影响着共产党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深刻影响着健康社风民风的塑造。因此,传承好家风,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勤俭持家,守住亲情关,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切实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民风。
三、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有效途径进行的系统谋划,也是系统观念在作风建设领域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正风肃纪反腐结合起来一起抓,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方面,坚持以严明纪律保障优良党风。纪律严则作风正,作风正则事业兴。铁的纪律锻造铁的队伍,优良作风成就历史伟业。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以严明纪律保障优良党风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党的纪律对“风”的问题表现、“腐”的情节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严格执纪、从严查处、严惩严治提供遵循,为正确行使权力、防止以权谋私划出了底线、设置了禁区,是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安全防护栏,也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敬畏纪律、遵守纪律,就能抵御腐蚀、百毒难侵,就能塑造良好党风、树立良好形象。当前,要把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以严明纪律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教育、引导、激励党员干部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另一方面,坚持风腐同查同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作风不正容易滋生腐败,为腐败提供契机;腐败问题又助长、加剧不正之风,使作风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只反腐不纠风,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彻底清除,腐败就难以得到有效根治;只纠歪风不查腐败,作风问题还会延绵不绝。因此,必须坚持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对于顶风违纪者,不仅要查作风问题,还要深挖背后的腐败问题,从严从重处理。从源头着力、向治本深化,切实阻断风腐演变,破解作风顽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指出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方法论。当前,推进作风建设要突出常态化长效化,始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抓常,也就是经常抓、见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管人就要及时敲打、提醒、监督,防止作风问题潜滋暗长乃至病入膏肓。抓作风,其实也是心理的较量。只抓一阵子,一些人就会觉得不妨“躲过”“挺过”这阵子,其结果就是风头一过,死灰复燃;仅就抓而抓,一些人就会把抓作风与日常工作分开、搞“两张皮”,导致抓作风时“看不见”问题、“想不起”问题,而在日常工作中作风问题又随处可见。只有经常抓、抓日常,抓早抓小、露头就打,使抓作风成为常态,才能让一些人打消“熬过这阵子”的念头、摈弃“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回到清风正气的做人行事轨道上来。因此,要强化常态化思维,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时刻摆在重要位置,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等各项要求成为领导干部的常情常态。
抓细,也就是深入抓、见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很多不正之风,也往往寄生于细微行为之上;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往往也是平时不注意小节,从“小吃、小拿、小要”开始的。因此,推进作风建设,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善于抓细微、抓细节,切实从细节处着手,养成日常习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治标与治本、当下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既要对“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等老问题保持高压,也要对潜入地下、由明变暗、改头换面、手段翻新的隐形变异违纪问题加强防治,从而有效防止“四风”反弹,以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实效取信于民。
抓长,也就是持久抓、见长效。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改作风,要看一时之变,更要追求长久之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改作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风问题存在一个很难走出来的怪圈,往往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会松下来。这种来去匆匆的改作风,其实本身就是坏作风;一曝十寒的改作风,也改不出好作风。如果来得猛、去得快,风头一过,一切照旧,不但会导致新的形式主义,而且也会凉了人心、伤了民心。强调持久抓,就是要从源头上打消那种消极等待、拖延观望的侥幸心理;就是要从根本上走出“改回来又退回去”的怪圈。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持久抓,才是真正抓;只有见长效,才是真见效。同时,对于作风建设而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破题,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四风”蔓延到哪里,制度就完善到哪里,切实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让“只说不做”没有借口,让“寻找对策”没有空间,真正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从根本上治愈作风顽疾。
来源:甘肃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