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雨浸润的清晨,延平区植物工厂里传出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40名四年级学生举着滴水的彩虹伞,却在跨入智能大棚的瞬间集体"倒戈"——他们手中的雨具早被遗忘在角落,此刻正瞪大双眼盯着玻璃幕墙后的"魔法世界":8层立体栽培架上,30万颗种球正在精准调控的温湿度中孕育,
春雨浸润的清晨,延平区植物工厂里传出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40名四年级学生举着滴水的彩虹伞,却在跨入智能大棚的瞬间集体"倒戈"——他们手中的雨具早被遗忘在角落,此刻正瞪大双眼盯着玻璃幕墙后的"魔法世界":8层立体栽培架上,30万颗种球正在精准调控的温湿度中孕育,全自动灌溉系统每隔2小时就会喷洒出彩虹般的水雾。
"同学们注意看这个传感器,它能像老农人摸土辨墒情那样,精确控制0.5℃温差。"陈技术员轻点控制屏的动作,瞬间让传统农业的"看天吃饭"与智能时代的"精准掌控"形成强烈反差。当屏幕上跳出"延平一号"打破国外垄断的数据时,一个小男孩突然举起记录本:"老师,这个抗病指数91%是不是比进口的高出15%?"——这个细节,恰是国产种业逆袭的生动注脚。
在种质资源库前,孩子们触摸到了农业的"芯片战争"。我国百合种球进口依存度曾高达95%,而如今延平自主研发的5大品种已夺回35%市场份额。特别当陈技术员展示种球"中国芯"如何把花期延长至120天时,现场响起了自发的掌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业科研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分发种球时出现了暖心插曲: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贴着"成长观察员"标牌的试种套装。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认真追问:"夜间补光要用暖色LED吗?"这种专业提问,折射出研学活动激发的科学思维。更令人动容的是,返程大巴上有孩子抱着花盆呢喃:"我要把开花过程拍成延时摄影,发给在荷兰留学的表姐看。"
这场春雨中的研学,恰似一粒种球破土的隐喻。当城市孩子能脱口说出"组培苗驯化"这样的专业术语,当国产种球成为他们人生第一株亲手培育的植物,这些幼小心灵里萌发的不仅是科学兴趣,更是对民族农业的深度认同。正如带队老师感慨:"我们总说要培养未来创新者,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沾着泥土的实践里。"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沉浸式农业课堂"正成为新趋势。据教育部2024年研学报告显示,涉农实践基地访问量同比激增180%,而延平模式已列入全国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VR眼镜观察植物细胞分裂、在智慧农田操作无人机播种,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新农人培养的范式革命——毕竟,今天他们手中捧着的不仅是百合种球,更是中国农业的未来火种。
来源:郁继忠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