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拒绝美国“调停”印巴矛盾之后,印度驻华大使主动找上中国外交部,寻求交流意见。这一举动,无论从外交信号,还是从战略走向来看,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在拒绝美国“调停”印巴矛盾之后,印度驻华大使主动找上中国外交部,寻求交流意见。这一举动,无论从外交信号,还是从战略走向来看,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为什么印度突然对美国“翻脸”,转而看重中国的立场?这背后,既有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有对中美两国影响力认知的重新调整。
【中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会见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
先回顾一下背景:不久前印巴两国因为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冲突,双方在边境地区交火不断,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印度本以为能够通过迅速打击巴基斯坦,进而占据上风。没想到却遭到了巴方迅速而精准的反制,装备了中方武器的巴基斯坦军队,轻而易举地压制了印军,还让印军损失了3架“阵风”战斗机。
对于当时的印度来说,无疑特别需要美国的帮助,即便是口头支持可以,然而美国方面却迅速撇清关系。不久前才出访过印度的美副总统万斯表示,印巴冲突与美国无关,还声称巴基斯坦也是美国的“朋友”。
这种表态无疑会让印度方面感到“心凉”。讽刺的是,就在印巴双方艰难达成停火协议之后,特朗普政府第一时间跳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声称是美国“促成了印巴和平”。
特朗普这波“硬蹭功劳”,不仅没捞到面子,反而让印度彻底寒了心。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美国不是朋友,是棋手,而印度,只是棋盘上的一个棋子。
就在这种气氛之下,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拜访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双方就中印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这一次交流,显然并不是简单的外交照会那么简单。要知道,虽然中印关系在近段时间有所缓解,但两国在边界问题、经贸摩擦等方面仍存在分歧,关系并不算“亲密”。
【印度特使拒绝美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调解】
在此背景下,印度的主动“靠近”,说明了几点重要信号:
第一,印度不想被美国绑死。尽管印度近年来积极参与“印太战略”,加入“四方安全对话”(QUAD),但这不代表它愿意沦为美国的“亚洲马前卒”。尤其是在经历了特朗普的“冷漠对待”之后,印度开始重新权衡中美之间的战略杠杆。
第二,印度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上升。从乌克兰危机到中东冲突调解,从中非合作到金砖扩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而且,中国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对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拥有实质影响力。
在此次印巴空战中,中国武器的表现也足够亮眼。印度想要解决与巴基斯坦的深层矛盾,离不开中国的从中调和与帮助。
第三,经贸因素倒逼印度务实转向。最近,中国限制了部分关键稀有金属的出口,其中包括锗。而印度正是锗产业链的重要买家之一。
日前,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证实,他们已经通过书面交涉与会谈形式,与中国有关部门就锗出口限制问题进行了磋商。如果后续想要达成合作,必须要与中国保持密切接触。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印度面对一个强硬的巴基斯坦、一个不靠谱的美国,更不能与中国彻底翻脸。关键时刻,印度需要“回旋空间”,而这个空间,中国因素最重要。
中印之间存在边界争端,这是事实。但与此同时,两国同为金砖成员、同为亚太新兴大国,在很多全球性议题上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
【中印边境局势有所缓和】
此次印度驻华大使主动沟通,显示出印方在处理中印关系时的务实态度。如果双方能以此为契机,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缓解边境对峙、重启经济合作,不但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也能对整个亚洲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还要看到,印度并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想从两方争斗中“渔利”。这种“战略自立”的做法,恰恰说明印度已不再满足于当“跟班”,它想做“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而这点,正好与中国推动的全球多极化趋势不谋而合。
对于中方来说,印度作为我们的重要邻国之一,如果有意缓解中印关系,推动与中方的合作深化,中方自然欢迎。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印度在外交上存在一定的“摇摆性”和“机会主义”特点。
说的直白点儿,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因此我们不能对其彻底“倒向中国”抱有期待,但要为其“战略回调”预留空间。
总而言之,国际关系中有一个最朴素的逻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美国不能提供安全保障,不能兑现贸易承诺,甚至还想“蹭功劳”的时候,印度自然会选择另一个更可靠的伙伴。未来中印关系如何发展,还需要看莫迪政府的下一步举动,而这一次大使的主动沟通,或许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来源:石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