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春天,瓷砖行业的寒意比往年更刺骨。停窑率突破50%的警报尚未解除,上市企业利润“集体跳水”的财报已铺满案头。一批企业老板将亏损粉饰为“战略性投入”,宣称这是“蛰伏期的必要代价”。但在这片喧嚣背后,真相令人窒息——当亏损成为行业常态,战略的底色早已褪
文/苏秦
2025年的春天,瓷砖行业的寒意比往年更刺骨。停窑率突破50%的警报尚未解除,上市企业利润“集体跳水”的财报已铺满案头。一批企业老板将亏损粉饰为“战略性投入”,宣称这是“蛰伏期的必要代价”。但在这片喧嚣背后,真相令人窒息——当亏损成为行业常态,战略的底色早已褪去,剩下的只有生存的挣扎与尊严的沦丧。
价格战:
慢性毒药还是救命稻草?
“去年全行业平均价格跌去20%,今年再降10%就意味着血本无归。” 这场以“活下去”为名的价格绞杀战中,企业陷入集体囚徒困境:降价或许能换取短暂现金流,但每片瓷砖流失的利润都在抽干企业的生命线。
更致命的是,低价倾销正在摧毁行业信任根基。消费者对“9.9元包邮瓷砖”的质量质疑声四起,经销商为3%的毛利在搬运工与账期催收间疲于奔命。当“亏本也要保份额”成为共识,行业已陷入自我吞噬的恶性循环。
宣称“战略性亏损”的企业中,暗藏三类危险信号:
1、伪创新陷阱:将“新品开发”异化为花色堆砌,SKU暴涨至数千却无爆款,生产线在频繁转产中损耗利润;
2、渠道幻觉:盲目铺设抖音直播间却忽视交付能力,导购为数千单月销量欢呼时,退单率已悄然突破30%;
3、数字泡沫:数百家门店的“数字化转型”沦为扫码领券的游戏,后台数据仍沉睡在Excel表格中。
这些披着战略外衣的投机行为,实则是用短期数据美化报表的饮鸩止渴。正如某产区老板私下坦言:“所谓战略,不过是给银行看的PPT。”
破局之道:
向死而生的四个战场
1、产能断臂:拒绝虚假繁荣
“晚开窑不丢人,库存积压才致命。” 头部企业开始主动关停30%老旧生产线,通过柔性生产将单窑周期拉长40%。那些仍指望“技改扩产”的企业终将发现:在过剩50%的产能悬崖边,规模不再是护城河,而是催命符。
2、价值重构:从泥与火到光与电
价格战的终点恰恰是价值战的起点,当越来越多的陶企开始真正聆听市场的声音,为市场持续带来高值的产品和服务时,行业生态才将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3、渠道涅槃:从流量乞丐到生态主导
“优秀经销商比黄金更稀缺”。某品牌砍掉60%低效门店,转而与头部装企成立合资公司,将设计师渠道销量占比提升至45%。在流量碎片化时代,深度绑定100个超级渠道商,胜过盲目追逐10000个散客。
4、组织重生:刀刃向内的人效革命
“增加工资30%的同时裁员50%”,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陶企管理层的觉醒:用AI质检替代200名质检员,让剩下的技术工人年薪突破15万。当人均效能成为核心指标,人力成本从包袱蜕变为竞争力。
“终将消亡的企业占据多数”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但洗牌后的幸存者必须回答:我们留下的是满地价格尸骸,还是浴火重生的行业尊严?
当某上市陶企砍掉全年营销预算,将2亿元砸向固废再生技术研发;当产区协会联合制定瓷砖碳排放标准,拒绝劣币驱逐良币...这些微光正在照亮前路。
2025年的行业寒冬里,真正的战略家不会谈论亏损,他们只做两件事:用技术创新重建利润堡垒,用价值坚守重拾行业尊严。因为历史终将证明,没有一场伟大转型能靠“战略性亏损”抵达彼岸,唯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才能让中国建陶走出至暗时刻。
当“活下去”成为最低纲领,行业需要更多“自知者明”的清醒者,需要敢于关停生产线的决绝者,更需要拒绝9.9元包邮的尊严守卫者。这场生死突围之战中,注定没有旁观者的座位。
来源:陶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