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义:39载扎根大漠戈壁书写绿进沙退奇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6:55 1

摘要:5月13日,明媚的阳光播撒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飞播区内,茂密的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正穿行在林内,一边查看灌木林的保护和长势情况,一边细致地做着记录……

5月13日,明媚的阳光播撒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飞播区内,茂密的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正穿行在林内,一边查看灌木林的保护和长势情况,一边细致地做着记录……

刘宏义(左1)到飞播区观察飞播成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曾是黄沙漫漫,通过多年的飞播,你看这成片的灌木林长势多好,过去在呼啸的漠风中迁移的流沙,已被这绿意盎然的植被覆盖固定住了。”刘宏义向记者介绍道。

刘宏义(右1)带领工作人员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飞播区进行飞播落种检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工作39年来,刘宏义扎根阿拉善茫茫大漠戈壁,为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他用担当和坚守,在沙漠中书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绿色发展赞歌。

刘宏义(中间)和工作人员进行种子发芽实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86年,刘宏义从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毕业后,为了家乡生态建设,毅然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国营治沙站工作。刚上班,就看到比他想象的更为震惊的现状:风沙肆虐的乌兰布和沙漠,成片衰败濒危的沙枣树,举步维艰的林业发展状况,落后短缺的技术设备,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很多农牧民为了生活不得不远离家乡另谋出路……

看到这些,刘宏义更坚定了在大漠植绿的信念。“当时我默默立下誓言,要一辈子扎根大漠,让荒漠披上绿装。”刘宏义说。

刘宏义在飞播区进行花棒平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宏义在阿拉善左旗百万亩梭梭造林地查看梭梭长势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此后,他一头扎进沙漠,全身心投入防沙治沙事业中,积极参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梭梭更新复壮技术研究”。夏季顶着沙漠地表温度超过50℃的酷热,冬季承受着刺骨严寒和沙尘暴的侵袭,忙碌在治沙研究一线。通过几年潜心于梭梭更新复壮的研究,为他今后推广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进行防沙治沙生态治理,实现绿富同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治沙中,刘宏义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关键力量。1998年,为了解决苗木短缺的难题,刘宏义带头开展梭梭等沙生植物的种植试验。经过700多个日夜的研究,刘宏义团队成功繁育出阿拉善地区多年来丢失的沙生植物苗木,并利用2年时间,总结出《阿拉善干旱荒漠地区梭梭造林及育苗技术》。在他的带领下,阿拉善左旗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沙生植物育苗基地,育苗品种增加到10多种,年产量突破4000万株,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

飞播造林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适合阿拉善左旗荒漠地区生态治理。在飞播造林治沙中,刘宏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治沙效率,积极进行飞播科技创新,对飞播用种采用丸粒化新技术,既提高了造林成苗率,又解决了落种不均匀、发生位移和防治“闪芽”的技术难题,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为解决飞播作业中飞机入航不准确和人工作业强度过大的难题,刘宏义不断思考琢磨,将卫星导航技术成功运用到飞机的导航、面积的测定、播带的布控、成苗调查等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成本,仅此一项技术的应用,每年节约资金达数十万元。他还通过采用机械沙障技术解决了中高大沙丘飞播造林成效差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飞播造林成效。

刘宏义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茫来嘎查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对农牧民进行接种肉苁蓉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宏义(右)查看花棒长势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截至2024年底,由刘宏义主导完成的飞播造林面积累计达417万亩,占全旗总飞播面积的65.3%,植被覆盖度由播前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12.5%-50.8%,在阿拉善大漠中筑起“绿带锁黄龙”的生态屏障。

作为治沙科研工作者的刘宏义深知,治沙也要致富,只有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治沙的可持续性。此后,在他潜心研究下独创出梭梭秋(冬)季种植法,并推广到全旗沙产业发展中。在阿拉善左旗实施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时,刘宏义勇挑重任,在“刘宏义劳模创新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计划10年完成的浩大工程,4年就完成了。他还总结出一套梭梭种植的经验,推广秋季造林,通过春秋两季互补种植,不仅减少浇水次数,延长梭梭造林时间,还让梭梭的成活率提高了5%—10%。为了让梭梭种植技术惠及农牧民,他带领团队培训农牧民达1000多人,数百户农牧民依靠种植梭梭和人工接种肉苁蓉、锁阳,实现了增收致富。

多年来,通过推广刘宏义的沙产业种植技术,阿拉善左旗梭梭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农牧民拓宽了增收致富路。截至2024年,阿拉善左旗梭梭营造林推广面积达290万亩,接种肉苁蓉、锁阳面积达73万亩,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带动2万余名牧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39年来,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刘宏义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在了大漠的防沙治沙事业中,让“绿染黄沙和植绿又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近年来,刘宏义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等多项荣誉,并被国家林草局聘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

“治沙植绿是我一生热爱的事业,今后我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贡献。”刘宏义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宏章

新闻编辑:杨洪梅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