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首富,可复美创始人、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市值超450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7:15 1

摘要:2025年5月,这位西北大学副校长以450亿元身家登顶陕西首富。她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既是大学教授,又是上市公司实控人。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传奇,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硬科技造富”的产业革命。

2025年5月,这位西北大学副校长以450亿元身家登顶陕西首富。她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既是大学教授,又是上市公司实控人。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传奇,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硬科技造富”的产业革命。

一、陕西首富易主:从“煤老板”到“科技造富”

在陕西商界,首富之位长期被能源、地产巨头垄断。但这一次,一位穿白大褂的女教授改写了剧本。
截至5月13日,范代娣夫妇控股的巨子生物(港股代码:2367.HK)和三角防务(A股代码:300775)总市值达961亿元。其中,巨子生物以818亿元市值碾压华熙生物(690亿元),稳坐中国美妆原料龙头宝座;三角防务则为国产大飞机C919供应核心部件,手握26亿元军工订单。

数据说话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毛利率82.09%,比茅台(91%)略低,但远超华熙生物(73%)和贝泰妮(76%)。

可复美单品牌贡献45亿元收入,相当于每秒钟卖出142盒面膜,撑起公司82%的营收。

对比案例
陕西前首富李振国(隆基绿能创始人)靠光伏登顶,但行业周期性波动导致其财富缩水至223亿元。范代娣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却踩中“颜值经济”风口,成就了穿越周期的增长神话。

观点: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陕西富豪榜的易主,印证了中国财富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二、一场“胶原蛋白革命”:从实验室到直播间

2000年,范代娣在西北大学实验室里研发出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这项技术的产业化,直接改写了全球美妆原料市场格局。

技术突破

成本革命: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提取成本高达20万元/公斤,范代娣的微生物发酵法将其降至2万元/公斤。

安全性:动物源胶原蛋白携带病毒风险(如疯牛病),而重组胶原蛋白纯度达99.9%,获得欧盟CE认证。

市场爆发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5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2%。

巨子生物市占率29%,相当于每3瓶国产胶原蛋白护肤品中就有1瓶使用其原料。

争议与挑战
2024年4月,可复美被质疑违规添加EGF(表皮生长因子),尽管检测自证清白,但暴露出行业乱象。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3年胶原蛋白类产品投诉中,成分造假占比31%。

观点:技术定义权的争夺,本质是一场产业话语权的较量。中国企业正从“跟跑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三、产学研“造富密码”:一所大学如何孵化出千亿市值公司?

西北大学不仅是范代娣的母校,更是其商业帝国的“技术母体”。

校办企业新模式

西北大学以“技术入股”形式持有巨子生物1.2%股份,累计分红超3亿元,反哺科研经费。

范代娣团队依托学校实验室,近五年孵化出23项专利,其中5项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政策红利
2023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研人员可保留70%以上成果收益。这直接催生了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校控股上市公司达89家,总市值突破2万亿元。

对比案例
斯坦福大学孕育了谷歌、惠普等巨头,但教授创业需剥离学校职务。中国模式更“包容”——范代娣身兼副校长和首席科学官,既带博士生,又管上市公司研发。

争议焦点
有人质疑“学术商业化腐蚀科研纯粹性”,但数据反驳了这一点:巨子生物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行业平均3%),2024年新增专利37项。

观点:当实验室与生产线仅一墙之隔时,产学研融合才能爆发真正的生产力。

四、家族企业2.0:一场“传技术”还是“传财富”的试验

巨子生物的高管名单,堪称一场“家庭聚会”:

女儿严钰博:29岁任首席产品官,主导可复美与李佳琦合作,2024年双十一单场直播带货1.2亿元。

妹妹严亚娟:分管生产,将面膜生产线良品率从82%提升至98%,成本下降40%。

治理争议

家族持股57.32%,远超华熙生物赵燕家族(34%)、贝泰妮郭振宇家族(29%)。

2023年范代娣辞任执行董事,但核心岗位仍由亲属把控,被指“去家族化不彻底”。

管理学启示
麦肯锡研究显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成功率仅13%。但巨子生物给出新解法:女儿严钰博从基层做起,年薪仅36万元(同期公司高管平均年薪210万元),用业绩而非血缘服众。

观点:家族企业不是原罪,关键在于建立开放的人才体系和透明的决策机制。

五、首富光环下的三座大山

挑战一:单一品牌依赖症
可复美贡献82%营收,而华熙生物旗下润百颜、夸迪、米蓓尔三大品牌均衡发展,最大单品占比不超过35%。

挑战二:国际化短板
巨子生物海外收入占比不足5%,而华熙生物通过收购法国Revitacare打入欧洲市场,国际收入占比达18%。

挑战三:科研与商业的“平衡术”
范代娣身兼副校长与首席科学官,需警惕“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质疑。2024年《自然》杂志统计,全球15%的学术带头人因商业活动被指“学术独立性受损”。

破局之道
巨子生物计划投资30亿元在新加坡建研发中心,并收购美国医美机构Dermatology Group。这一步,或将决定其能否从“中国龙头”跃升为“全球巨头”。

结语

范代娣的故事,让人想起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名言:“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企业家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结合。”
她的450亿财富,既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硬科技造富”时代的缩影。当实验室里的技术走出校园,当教授们不再困于论文指标,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范代娣式”的财富传奇。

互动问题
科学家创业如何平衡学术与商业利益?家族企业究竟该“去家族化”还是“强化血缘纽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关注“财智有道”,解锁更多商业密码!

(数据来源:巨子生物年报、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国家药监局、麦肯锡《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白皮书》)

来源:财智新视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