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稍早之前“华为车”阿维塔12风阻系数被质疑,到最近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车前盖“翻车”,风阻系数似乎正在成为“智驾”之后,又一个被质疑的营销参数。
车圈大戏多,最近这段时间,车圈依旧是没有消停一点。
从稍早之前“华为车”阿维塔12风阻系数被质疑,到最近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车前盖“翻车”,风阻系数似乎正在成为“智驾”之后,又一个被质疑的营销参数。
而在阿维塔直播测评以证清白,以及质疑此事的博主@苏黎世贝勒爷 发布道歉视频后,这场风波依然没有彻底平息。
5月13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 发文称,@苏黎世贝勒爷 发布的所谓道歉视频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蓄意制造舆论混淆,进一步误导公众对测试结果和阿维塔产品的认知,对其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侵害,已依法对其提起民事诉讼,并索赔1000万的经济与商誉损失。
另一边,这场车圈关于“风阻系数”的风波也引起网友的反思:近些年车圈的营销,似乎已经偏离用户,逐渐沉迷于炫耀自己的技术了。但对于普通用户,真的需要一辆风阻系数这么低的车吗?
阿维塔“风阻系数”被质疑,马斯克都来吃瓜
一条视频,让汽车的“风阻系数”成为车圈内外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5月2日,汽车博主@苏黎世贝勒爷 发布视频,称自己自费在中汽研风洞实验室测试的自购车型风阻系数高达0.28Cd,和其官方宣传资料的0.21Cd相差了0.07Cd,他还直言“这个成绩只有20年前燃油车的水平。”
虽然视频中logo被打上了码,但从外形和细节不难看出是2023年发布的阿维塔12。
被明晃晃点名DISS,阿维塔这能忍?
视频发布第二天,阿维塔科技法务部就发微博回应:信息完全失实,产品技术参数均以官方发布为准,望周知。随后,阿维塔还宣布,要对阿维塔12进行公开风洞测试,并邀请公众监督。
但这时候,行业外对这个瓜的关注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真正让瓜爆的,其实是远在阿美莉卡的马斯克。
这场风阻大战悄悄传出了海外,马斯克在X上转发了博主的测试视频,直接让这场风阻大战在国内的舆情直接爆炸。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老鼠屎论”。
5月9日,阿维塔直接借机变危机为时机,搞上“中汽研权威实测、公证处现场公证、央媒直播”的“权威三件套”,现场测试证实,阿维塔12风阻系数仅为Cd:0.217。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5月12日,阿维塔科技法务部给博主@苏黎世贝勒爷 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删除所发布针对阿维塔不实言论的文章和视频,并就侵犯阿维塔名誉权的新闻,发布道歉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阿维塔测试结束当天,@苏黎世贝勒爷 就发视频表示,直播测试完美印证了其之前的内容,努力没有白费。并强调,自己的结果并未造假。看这个架势,还以为是打算和阿维塔硬刚到底。
但万万没想到,5月12日下午,博主就滑跪道歉了。
本以为随着博主的道歉,这件事就彻底划上了句号。没想到,5月13日下午,阿维塔发文称,“苏黎世贝勒爷”的道歉视频中存在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已正式对其提起民事诉讼,并索赔1000万的经济与商誉损失。
双方的纠纷没有就此消停,车圈“风阻系数”的舆情也还在持续。在阿维塔风阻系数遭到质疑后,多家车企陆续发布有关风阻测试的视频,比如LOTUS、比亚迪。
一个质疑俨然转变成一场中国车圈的“风阻大战”。这也引起网友的反思:近些年车圈的营销,似乎已经偏离用户,沉迷于炫耀自己的技术了。但对于普通用户,真的需要一辆能飙车的赛车吗?
风阻系数成为车圈炫技“潮流”
经常跑步或骑自行车的朋友就知道,除了上下坡,风是行驶路上最大的劲敌。顺风助力,逆风就变得相当吃力。
开车也一样。风阻系数越低,克服空气阻力所需的能量越少,燃油车会更省油,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则会显著提升。据长安汽车研究院研究数据,常规场景下,风阻系数每降低0.01Cd可以提升纯电动汽车约1%-2%的续航。
对抗风阻,成为多年来全球汽车设计师前赴后继,一直追求的事。低风阻系数需要复杂的车身设计,如流线型轮廓、隐藏式门把手、平整底盘、主动式进气格栅等,体现车企的技术实力。
通常情况下,跑车的风阻系数最低,在0.21~0.25Cd范围内;普通轿车次之,0.26~0.30Cd;SUV和MPV在0.30~0.40Cd;卡车和巴士最大,在0.50~0.90Cd之间。
但在此前,除了部分超跑,一般车企们的宣传通常并没有着重提到风阻系数,将此作为卖点。因为,普通用户通常不会考虑风阻系数,更在乎质量、性能等体验,毕竟,普通人买车还是作为个人或家庭交通工具,而不是真的想飙车。
那为何,如今风阻系数却成为与新能源车科技含量高低的关联参数,成为车企营销的必要参数?
“万恶之源”就是特斯拉。
2021年Model S迭代后,极低的风阻系数,成为该车型宣传海报的营销卖点之一: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效能从0.24Cd降至0.208Cd,超越了当时任何一款量产车。这也提升了风阻系数对新能源车科技感、车企形象度的分量。
这之后,车企们开始了“风阻”竞赛。比如奔驰EQS宣称其风阻系数0.20Cd、小米SU7宣称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0.195Cd、昊铂GT风阻系数0.197Cd等。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概念车中,对低风阻的比拼已经进入到0.14Cd左右,比如奔驰EQXX概念车风阻系数0.17Cd、奇瑞低风阻概念车风阻系数0.168Cd、广汽ENO.146概念车风阻系数0.146Cd等等。
但吊诡的是,近几年车企度对新车风阻系数的检测次数,却较7年前明显变少,仅测1组风阻测试的车企也很多。
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测试成本。新能源车时代,新车的推出节奏远比燃油车要快得多,而风阻系数测试,一小时的成本就高达3万。比如,智己 L7 为例,当时研发就吹了足足150?小时风洞,仅这项成本就达到了 450?万元。
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反复验证风阻系数,无疑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来看阿维塔12,据官方宣传,其全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化高达26项,包括了大家吐槽比较多的电子外后视镜、封闭式轮毂,还有车头下压、车尾上翘的溜背低趴造型。在这一长串的空气动气学优化,最终汇聚为一个数据:风阻系数0.217Cd。
这个数据背后,是阿维塔的巨大研发成本。据悉,阿维塔12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高级顾问专家孙络典,退休前参与的最后一个项目。如此权威人士的加入,可想而知阿维塔砸了多少钱。
“全村的希望”
如此来看,阿维塔“炸毛”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前不久,阿维塔刚公布了月销量,4月,阿维塔销售达到11681辆,同比增长122.6%,创历史新高。3-4月,公司销量连续破万。
2025年,阿维塔的销量目标是22万辆,相较去年73606辆直接涨了两倍多,要达到这个目标,基本要月均销售两万辆。
虽然3~4月销量破万,但距离22万辆年目标,压力依旧不小。
而与此同时,阿维塔的亏损也在持续扩大。
长安汽车年报显示,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2024年营收为153.5亿元,亏损40.2亿元。从2022年8月正式开始交付以来,阿维塔三年累计亏损97.3亿元。
长安汽车也对阿维塔寄予厚望,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不止一次强调,阿维塔承载了长安汽车品牌向上的使命。
据了解,长安汽车新能源主要以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三大品牌为依托。其中,阿维塔主要占位新豪华高端情感智能电动市场,深蓝持续面向“年轻态”用户,长安启源聚焦主流新能源市场新主流家庭型用户。
从这一点来看,阿维塔颇有些长安汽车高端化“全村希望”的意味。
长安汽车也在用实际行动,证实这一点。2024年,长安汽车掏出45.5亿元给阿维塔,要知道去年长安汽车的净利润也才73.12亿元,相当于一口气拿出了六成净利润给阿维塔。
而在这笔超110亿元的融资中,长安汽车无疑是大头。
承载如此大的厚望,阿维塔的选择是,继续抱紧华为大腿,以115亿元获得华为引望10%股权。
背靠长安、宁德时代、华为的阿维塔,应该是最早的“华为车”之一。但在HI模式合作下背靠这三大后台,并没有让阿维塔就此一飞冲天,反而成为牵制住阿维塔发展的绳索,困顿中前行的阿维塔,依旧是走上了新势力们亏损持续扩大的老路。反观以鸿蒙智行模式抱上华为大腿的赛力斯,如今已经开始走向了盈利的道路。
这次斥巨资紧抱华为大腿,是长安汽车的一场押注。尤其是今年,央企汽车板块的大震荡,今年2月9日,东风集团和兵装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母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其中,兵装集团的汽车业务就包括长安汽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的“风阻系数”事件如果不能彻底平息,扭转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阿维塔后续的销量势必会受到影响。且不说能不能实现年销售目标,更关键是恐怕也不能证明自己实力,继续主导自己的命运。
营销逐渐偏离群众需求
除了阿维塔,前几天小米SU7 Ultra陷入争议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除了其宣传的散热功能之外,也影响着车辆的风阻系数。
此外,一直被用户吐槽,但被车企热衷的“隐藏门把手”,除了提升科技感之外,这也是降低风阻系数的一个设计。新能源汽车内卷下,隐藏门把手和超低风阻系数都从曾经的豪车上“搬”下来。但五花八门的隐藏式门把手却把乘客给难助了。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求助。演员王大陆还因打不开特斯拉车门,暴打司机,上演了一出“隐藏门把手引发的血案”。
车企接连掉进“风阻”漩涡中,实质上是车企过度营销的一次反噬。
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普通用户,真的需要风阻系数这么低的车吗?显然并不是。除去直观的拉风的外观,和车企的炫技,风阻系数的高低并没有对普通用户产生直接的价值。
事实上,近年来车圈的持续内卷,卷设计、卷参数,营销话术也是搞得花样百出、天花乱坠。
从前阵子《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要求车企禁止夸大宣传以及规范智驾功能,再到最近两天,官方正式出手,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
这一系列动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过度营销之风,正在被官方逐渐收紧。
来源:笨笨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