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共生!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数字非遗教学实践案例入选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成果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4:34 1

摘要: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盛大启幕,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虚实共生:数字非遗教学实践案例”精彩亮相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成果展,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与创新。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实习生 方丹丹

通讯员 陈维

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盛大启幕,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虚实共生:数字非遗教学实践案例”精彩亮相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成果展,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与创新。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虚实共生:数字非遗教学实践案例”精彩亮相

“双凤鸟、卷云纹、黄鹤楼……”展台上,呈现的带有荆楚风韵的冠军奖杯十分吸睛,这就是2023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的冠军奖杯,它以其独特的荆楚文化元素——双凤鸟纹饰灵动飘逸,巧妙地将现代体育赛事与古楚国“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相融合。这座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的奖杯,正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师生联合阿里云设计平台共同打造的数字化非遗教学成果。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吴茜表示,学校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为主线,构建“AI设计-3D智造-MR交互”数字非遗教学实践新范式,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教学创新深度融合。

AI驱动设计创新。学校联合阿里云研发“荆楚纹样AI设计平台”,集成鄂州剪纸、黄鹤楼纹样、楚式三云凤纹等300余种非遗元素。学生通过智能算法一键生成高精度设计方案,大幅提升创作效率。“以前我找设计元素要翻阅大量资料,现在AI能快速匹配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该校工艺美术专业大四学生牟余表示。

3D打印重构制作流程。传统漆器胎体制作工艺繁复,耗时近一年,而学校引入SLA和FDM两种3D打印成型工艺后,制作周期缩短77%。“斯诺克奖杯的胎体用3D打印仅需60天,再结合传统髹漆技艺,一个教学周期内,大概60天左右,学生就能完成完整作品。”3D打印课程教师胡迪文介绍。为深化工艺美术人才教育教学,学校聘请原湖北省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傅中望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楚式漆器非遗项目”传承人刘比建老师等大师进行技艺指导。“数字化不是取代手工艺,而是提升设计和制作的速度,更专注创新,实现‘数字+非遗手工工艺’双轨教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陈晨介绍,该校公共艺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大二大三的学生学习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等非遗课程时,以往要经历“削苯板(胎体制作)、裱布(麻布加固)、刮灰(底胎处理)”等工序,现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提速增质。

MR交互激活非遗传播。通过混合现实(M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非遗纹样的细节与文化故事。扫描作品二维码,即可查看3D立体效果与制作流程,形成“设计—实践—应用”的教学闭环。

从课堂到国际舞台,数字非遗走向世界。该校的数字非遗作品不仅登上《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更亮相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黄鹤楼模型、鄂州剪纸等教学成果以趣味化、视觉化、国际化的方式传播荆楚文化。

“我们不是培养工具的使用者,而是孵化能跨越数字与实体的创意人才。”吴茜表示,学校将持续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让千年匠心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不断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素养能力。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