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困了,却还是舍不得睡?

摘要:夜深人静,您的眼睛干涩得睁不开,手机屏幕的亮光让您头昏脑胀,明明身体疲惫得像散了架,可依然盯着手机屏幕,一遍遍刷着视频、滑动社交平台,告诉自己“再刷五分钟就睡”。

夜深人静,您的眼睛干涩得睁不开,手机屏幕的亮光让您头昏脑胀,明明身体疲惫得像散了架,可依然盯着手机屏幕,一遍遍刷着视频、滑动社交平台,告诉自己“再刷五分钟就睡”

这一刻的您,仿佛在和时间进行一场心理博弈:

“睡觉是白天的延续,不睡才是属于自己的夜晚!”

每个成年人似乎都有这一种微妙的倔强,总觉得“我还有点自由没享受够”

于是,熬夜,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选项”。我们明知道它伤身,却又像飞蛾扑火,甘愿沉溺其中。

图源:网络

01

为什么我们总是“强制”熬夜

● 白天为别人活,夜晚为自己活

这是报复性熬夜最典型的心理动机。

白天,您可能过得像一部机器——为工作努力、为家人操劳,甚至为别人的期待而活。

下班或完成家庭琐事后,夜晚成了唯一属于可以“偷自由”的时刻。于是您对自己说:“再累,也要留点时间享受生活。”

于是,这种“报复性熬夜”成了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职场人白天忙得连喝水的空都没有,下班后明明累到瘫,却还是想点开手机刷一部剧;宝妈整天围着孩子和家庭转,好不容易哄完孩子睡觉,洗完一堆奶瓶,却宁可深夜刷综艺。

熬夜的本质,是用短暂的夜晚自由,对抗白天的不甘。

“我这么辛苦,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留点时间?”这是很多人内心的呐喊。于是,尽管身体已经在抗议,心灵却抓住夜晚不肯松手。

图源:网络

● 不想睡,因为睡了明天就来了

很多人熬夜的根源是拖延症型心理。只要不睡,时间就仿佛停滞,明天的难题、压力都可以被推迟。

学生不敢睡,因为明天有一场根本没复习好的考试;职场人不敢睡,因为未完成的项目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创业者不敢睡,因为不确定的市场前景让人不安。

睡觉,意味着结束今天,迎接未知的明天,而未知总是让人恐惧。

这种熬夜,表面上是“拖延入睡”,实际上是在试图逃避明天的到来。

您会发现,越害怕面对的事情,越会拖延得久。手机屏幕仿佛是避风港,只有它能让您短暂地“暂停生活”。

图源:网络

● 越安静,越睡不着

夜晚是情绪的放大器,也是白天未解情绪的最后出口。白天您忙于工作和琐事,无暇思考。

到了夜晚,当您闭上眼睛准备入睡时,大脑却突然开始重播一天的场景:工作的不愉快、与人争吵的画面、明天的任务清单……

这些未处理的情绪、未解决的问题全都被拎出来重新过一遍——而且还会加倍放大它们的严重性。这种情况被称为 “夜间放大镜效应”。

比如,您可能回忆起领导早上的一句批评,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开始揣测他是不是对您有意见;或者在朋友圈刷到别人发的“精致生活”动态,再看看自己没洗的衣服、没吃的晚饭,心里一阵自我否定。

情绪的反复纠缠,焦虑不断加剧,让您根本停不下来,熬夜成了您“内耗”的不自觉选择。于是,您拿起手机继续刷短视频,试图用外界的刺激压制内心的喧嚣,结果却让大脑变得更加亢奋,彻底陷入恶性循环。

图源:网络

● 再刷会儿,说不定会错过点什么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几乎为“熬夜”量身定制了精准的算法。您会发现,平台总能精准推送您感兴趣的内容,一条接着一条。

流媒体则通过自动播放和情节悬念让人忍不住继续“下一集”。

哪怕您已经疲惫不堪,却还是不舍得放下手机,害怕一放下就错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再刷两条就睡”,变成了“再刷两小时”,直到凌晨两点,眼睛酸胀得睁不开。

这种心理被称为FOMO效应(害怕错过)

这种心理也体现在社交媒体上。比如,您会反复刷朋友圈,想看看谁发了新动态;您会翻看微博热搜,生怕错过某个热点话题。时间就在这种“害怕错过”的焦虑中被悄悄偷走。

图源:网络

熬夜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心理满足,但长期的代价却不可忽视。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把熬夜(包括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定义为2A类致癌物。

除此之外,2019年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02

如何破解“舍不得睡觉”的怪圈?

● 换一个时间“偷自由”

熬夜的核心动机之一,是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时间。那么,试着把这段自由的时间调整到白天。

· 中午休息时,留点时间给自己追一集喜欢的剧,散步,或者听一首放松的音乐。

· 如果工作允许,尝试每天固定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独处,甚至只是坐着发呆,这样夜晚的焦虑感会减轻。

· 学会适当地拒绝不必要的任务,把时间还给自己。

● 睡前强制断网,避开“信息诱惑”

· 在睡前给手机设置勿扰模式或飞行模式,避免被信息干扰。

· 将手机放到远离床头的地方,最好放在另一个房间,减少随手拿起的机会。

· 制定规则,比如“刷到最后一个广告后关掉”,避免让自己陷入算法陷阱。

● 分解任务,降低心理负担

· 如果担心明天的任务,试着将它分解成更小的目标。比如,把“完成PPT”改成“写两段内容”,把“背整本单词书”变成“记住一个章节”。小目标的完成感会让您减少心理负担,更容易行动。

· 睡前告诉自己:“完成10%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 提前做好明天的准备。比如,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衣物、文件或工具,给自己一种掌控感。睡觉时,您会觉得明天已经是可控的了。

● 学会 “倒空思绪”

· 给情绪设置“时限”,告诉自己:“我允许在今晚用10分钟思考这件事,然后就不再想了。”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帮助大脑减少反刍。

· 书写法清空脑海:睡前将您的担忧写下来,比如明天要完成的任务、害怕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后告诉自己:“问题已经被记录了,今晚不需要再想,明天再处理。”

· 深呼吸法: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深吸气5秒,缓慢呼气5秒,重复几次,让身体和情绪同步放松。

● 制定“睡前仪式感”

让睡觉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给睡觉增添仪式感,比如:

· 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换上舒适的睡衣,泡个热水脚,让身体放松下来。

· 打开温暖的床头灯,读一本轻松的书,或者听舒缓的音乐。

● 用科学调整作息

· 固定起床时间,无论睡得多晚,坚持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

· 利用早晨的阳光促进生物钟调整,逐步让身体适应更规律的作息。

熬夜是对过去的不甘,早睡是对未来的尊重。熬夜的每一秒,您以为是在“偷回自由”,其实是在透支健康和精力。

给自己一场好觉,醒来时您会发现:所有问题,都能在清晨的阳光下迎刃而解。

图源:网络

关注、点赞、转发

来源:不低头才会胜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