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清晨6点,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镇程庄村标准化藤编工坊内,金属管材的碰撞声与藤条穿梭的沙沙声此起彼伏。52岁的关彩霞指尖翻飞,在金属框架上熟练地编织网格,动作如行云流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邵群峰
5月13日清晨6点,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镇程庄村标准化藤编工坊内,金属管材的碰撞声与藤条穿梭的沙沙声此起彼伏。52岁的关彩霞指尖翻飞,在金属框架上熟练地编织网格,动作如行云流水。
“上个月工资3280元,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少。”她展示着手机里的到账记录,眉眼间满是笑意。一旁,几名村民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着编织技巧,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为这个小小的工坊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在程庄村共富工坊服务站电商基地,“新农人”主播正通过镜头向全球展示藤编工艺。明亮的直播间里,主播生动地讲解着每一件藤编产品的独特之处,“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的创新模式,让程庄村的藤编产品远销欧美,单场直播最高成交2万单。
近年来,临河店镇深挖藤编产业潜力,盘活闲置校舍改建标准化工坊,引入智能切割机、自动弯管机等设备,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制造深度融合。通过“龙头企业+共富工坊+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镇已建成75个特色产业工坊,带动700余人稳定就业,6300余人灵活增收。从十几岁的年轻学徒到六旬的老师傅,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企业负责人卞忠强介绍,工坊将复杂工艺拆解为20道标准化工序,配合“技艺分解+智能辅助”的培训模式,普通群众只需3天就能掌握基础操作。去年累计开展120场技能培训,不仅邀请了本地的藤编师傅传授经验,还聘请了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在培训课堂上,学员们认真记笔记,积极参与实践操作,让平均年龄55岁的“银发技工”也能跟上产业升级步伐。不少老人通过学习新技能,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在村里赢得了尊重,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临河店镇的藤编产业,仅是睢阳区共富工坊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4年以来,睢阳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将共富工坊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党建联建整合资源,立足各村特色精准施策,在平台搭建、招商引资、品牌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工坊串点成链、集群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多赢局面。
“小工坊”托起“大民生”。目前,全区已建成1480家共富工坊,带动6167个分散加工点,覆盖335个行政村(社区)888个自然村,吸纳8.86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55万元,形成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村村有活力”的新气象,实现了“建一家工坊、富一村百姓、惠一方集体”的多赢局面。
为促进共富工坊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富民产业集群,2025年4月份,睢阳区聚焦纺织服装、藤编、户外服饰、节庆饰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出台《商丘市睢阳区关于促进共富工坊产业集群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增势赋能。
“十二条”从实行专班推进、成立行业协会、加强驻地招商、开展星级评定、设备以旧换新、发展直播电商、鼓励研发创新、争创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共富工坊迈向更高水平,进一步夯实产业振兴根基,描绘城乡共同富裕新篇章。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睢阳区正以共富工坊为纽带,编织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崭新画卷,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