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的财富密码:绵阳用小龙虾改写农业“方程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7:43 1

摘要:在涪江畔万亩稻虾共养的生态版图上,一只只小龙虾正撬动绵阳初夏经济——24小时直供城市餐桌,“虾稻米”登上高端商超货架,直播间里订单如潮水般涌入乡间虾塘……

五月的清晨,涪江水面倒映着晨光,一辆辆满载小龙虾的物流车从各稻虾养殖基地驶向绵阳城区各大农贸市场、商场和餐馆。

在涪江畔万亩稻虾共养的生态版图上,一只只小龙虾正撬动绵阳初夏经济——24小时直供城市餐桌,“虾稻米”登上高端商超货架,直播间里订单如潮水般涌入乡间虾塘……

透过小龙虾的产业镜像,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初夏时节的消费热潮,更是绵阳通过种养革命重构农业价值链的战略突围:技术加持下让土地含金量倍增,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发展,“稻虾+”模式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

当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波光粼粼的稻田里融合,绵阳乡村振兴的“方程式”已悄然升级。

产区竞争中的品质突围

夜幕降临,绵阳各大商圈虾店排队叫号已成常态。在江油西山片区一家餐厅,龙虾套餐销售火爆,谈及烹饪秘诀,厨师长徐永健说:“食材品质非常关键。”稻虾共养的小龙虾个头大、成色好、肉质饱满,烹饪后口感鲜嫩爽滑,深受食客老饕青睐。

“绵阳虾”的品质升级始于10年前的产业转型。

彼时,绵阳的小龙虾大多依赖从外地进货,本地养殖户多沿用粗放式塘养模式。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科科长汪云升介绍:“粗放塘养的虾口感和个头欠佳,所以本地养殖户前往湖北、江苏等优势产区学习养殖经验,找到了适合绵阳生态环境的稻虾共养模式。”

三台县乐安镇绿化村养殖户肖作涛的创业经历正是绵阳稻虾共养的缩影。

2018年,肖作涛看准了小龙虾市场潜力,返乡当起了新农人,从最初20亩试验田到如今带动周边农户形成千亩养殖规模,“现在每天能出200多斤,虾的个头基本都在7钱以上,供不应求”。

如果说产量大还不足以占据市场,肖作涛的经历还揭开了“绵阳虾”从产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招——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本地化改良,小龙虾在肉质、口感等品质指标上比肩江苏盱眙、湖北潜江等传统主产区行业标准。

在农技专家指导下,肖作涛研发了更适合本土养殖的生态饲料,“用麦麸、豆粕、玉米等配饲料,小龙虾长得快、虾钳粗、虾黄多,天然健康”。

品质对标战在消费端持续发酵。“相比湖北小龙虾,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梓潼县长卿镇中心村养殖户阎成果道出了“绵阳虾”的核心竞争力,收益周期长、运输时间快成本低,更能满足本地消费需求。

本地养殖户在两季稻作间隙喂养小龙虾,从捕捞到上桌仅需半天时间,5月捕早虾抢高价,8月收秋虾补空缺,一年两季鲜美小龙虾端上绵阳人的餐桌。

产业链升级闯出致富路

在安州区桑枣镇干柏村稻虾共养基地里,游客正在体验钓小龙虾的乐趣。“没想到虾塘能变成亲子乐园,我们钓的虾还可以直接拿去厨房加工,太好玩了!” 传统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和乡村生态旅游在这片土地实现了完美融合。

干柏村党总支副书记肖友宏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我们村小龙虾养殖面积有500亩左右,每亩产值6000到8000元,虾田无法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水稻也是高品质水稻,附加值更高。”

在稻虾共养模式基础上,干柏村发展起“休闲垂钓+美食品鉴”农旅融合业态,小龙虾已成为干柏村标志性产品,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捕捞,文旅消费合力持续释放。

小龙虾经济的真正魔力,在于其引发的产业聚变反应。电商平台的介入重构了消费场景,使小龙虾产业价值呈现几何级增长。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涪城区小龙虾人气榜前10位店铺月销量总计超过15000单。“相较于三月,四月以来销量大增,每天傍晚五六点钟订单最多”,涪城区某餐馆老板透露,小龙虾逐渐占据夜宵餐桌C位。而抖音直播间里,单场直播销量超千斤。

产业链的延伸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版图。江油市永胜镇乘着乡村文化旅游东风,召集厨师现场比拼厨艺,烹饪口味多样的小龙虾坝坝宴,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持续上演;梓潼县连续举办5届龙虾美食文化节,钓龙虾、吃龙虾宴,农家乐、民宿集群逐步兴起。

这些消费新场景构建起以特色美食为媒介、农旅融合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带动返乡就业千余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激活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经济生态。

暮色中,连片的稻虾田泛着粼粼波光。从单一养殖到三产融合,从传统农产品到地标美食,小龙虾的进化史恰是绵阳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微观样本。当一只小龙虾串起种养技术革新、消费场景革命和乡村价值重构,这场发生在涪江畔的“鲜味革命”,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稻浪翻涌的涪江畔,小龙虾掀起的不仅是舌尖波澜,更是一场农业价值的重构。绵阳用10年摸索出“稻虾+”的生态公式:“一田双收”的背后,是技术改良提升土地“含金量”;虾塘变乐园的跨界,是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

生态养殖算盘打得精明——虾稻共养禁用农药,既保虾质又出好米;错峰捕捞、直供餐桌,鲜味与效益同步抵达。而在直播间、夜市摊和龙虾节的喧闹中,产业链的延伸悄然缝合城乡鸿沟:年轻人返乡创业,游客涌入田埂,资源活水向乡村回流。

透过绵阳小龙虾的“鲜味密码”,我们看到,“绵阳造”生鲜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路径图已然清晰,提升养殖技术、抓准上市时机、延伸产业链条,缺一不可。

来源:涪江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