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5月9日晚间,迈威生物(688062.SH)发布公告,收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先生通知,其于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短线交易,中国证监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对其立案。
5月14日,迈威生物股价逆势上涨2.18%,报收18.31元,总市值73.17亿元。
就在5月9日晚间,迈威生物(688062.SH)发布公告,收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先生通知,其于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短线交易,中国证监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对其立案。
技术派高管陷合规争议
刘大涛是迈威生物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其拥有超过20年的生物医药研发背景,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任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研发总监、生物药物研究室主任。2017年,刘大涛与唐春山联合创立迈威生物,并于2023年6月升任董事长。2024年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70.47万元。
此次立案调查的导火索指向短线交易嫌疑。尽管迈威生物称“日常经营不受影响”,但资本市场对高管合规性的审视加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刘大涛持有公司1510万股,占总股本的3.78%,位列第三大股东。
5月12日,迈威生物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暂不受刘大涛被立案调查一事影响,刘大涛本人职务亦未由其他人代为履行。同时,公司尚未获悉上述事项的进一步细节情况,如有,将及时披露。
研发投入高企难抵亏损扩大 三年累亏30亿
公开资料显示,迈威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肿瘤相关和年龄相关疾病领域,主营业务为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抗体和重组蛋白类药物。
但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生物药企,迈威生物自2017年成立以来至今未实现盈利,累计亏损已达57.35亿元。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5亿元、-10.53亿元和-10.4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即便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6.28%至2亿元,仍难覆盖同期7.83亿元的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迈威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59亿元和8.36亿元、7.83亿元,而同期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28亿元和1.28亿元、1.998亿元,研发投入远高于营业收入。目前其仅有三款上市产品——君迈康、迈利舒和迈卫健,均为生物类似药。2024年药品销售收入1.45亿元,虽同比大增243%,但对比高额的研发费用杯水车薪。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33.70%,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9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
截至2024年末,迈威生物拥有16个在研品种,其中9个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其在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布局的9MW2821、7MW3711等产品虽被寄予厚望,但距离上市至少还需3-5年时间。持续扩大的研发开支使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24%攀升至63.61%,短期偿债压力陡增,可见其高研发投入与低商业转化率的矛盾日益凸显。
港股上市临门一脚 立案阴影或成拦路虎
2024年12月,迈威生物启动港股上市计划,拟通过“A+H”双平台融资缓解资金困境。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骨健康创新药研发及国际化布局。3月31日,迈威生物还发布公告称,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元(含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
然而,董事长突遭调查为这一计划蒙上阴影。尽管公司回应称“不影响上市进程”,但投行人士指出,监管机构对存在高管合规问题的企业审核将更为审慎。
迈威生物当前估值已较科创板上市时缩水近60%,若港股发行价进一步承压,可能难以实现预期募资目标。
面对当前管理层的动荡,迈威生物能否平稳实现既定战略,有待观察。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