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诗的汪洋大海中,李白以他特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和“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铸就一座最耀眼的浪漫主义灯塔,照亮了中国的文学史。然而,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铜陵这座城市(古南陵的铜地),不仅是诗人喊出“我爱”的地方,还是诗仙“仰天大笑出门
在唐诗的汪洋大海中,李白以他特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和“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铸就一座最耀眼的浪漫主义灯塔,照亮了中国的文学史。然而,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铜陵这座城市(古南陵的铜地),不仅是诗人喊出“我爱”的地方,还是诗仙“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福地,更是归来方知人间有烟火的一方沃土。
天宝六年(747年),已经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诏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
01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题中的“南陵”是指唐朝时的南陵,放在今天来讲,就是现在的铜陵市铜官区。笔者在《浅谈古南陵中的今铜陵》一文中有过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李白的这首诗,被后人称之为诗仙最狂的一首。“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由一介平民一步登天。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之人,终于来到天子身边。然而,供奉翰林的职位与李白的政治抱负相差甚远,加之诗人的傲世行径招致权贵们的排挤。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这种政治理想的破灭对他打击极大。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虽一度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却因此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地区遭遇大旱,宣布大赦天下,流放及以下的犯人全部赦免。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因此获释。为表达遇赦后的喜悦心情,他高兴地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
02《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喜悦之后就要面对现实。虽然中途遇赦,李白也不可能像往常一样,走到哪都会无限风光。晚年漂泊的困境促使李白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理想主义转向对现实困境的深切关注。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又一次来到古南陵今铜陵五松山时,已经进入晚年的诗人少了许多浪漫,多了几分人间烟火。在他投宿的这个夜晚,没有“举杯邀明月”的豪兴,也没有“我歌月徘徊”的逸趣,有着的只有苦闷和孤单。他看到周围农家在深秋的夜晚,为了糊口,还在辛勤地劳碌。隔壁农家姑娘在石臼旁吃力地舂谷子。晚饭时,荀妈妈端来一盘胡雕饭给李白,感动得李白泪流满面,连声谢谢。望着月光下的那盘雕胡饭,这位诗仙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挥笔写下这首比杜甫还要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不朽诗篇。
03《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意思是说: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忙碌,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这首仅有四十字的五言律诗,如同一扇隐秘的小窗,让我们从这扇窗口看见了诗仙光环背后那个更为真实、复杂的灵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是李白诗歌中别样的篇章,它让我们认识到,李白不仅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更有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诗人的悲悯,也看到了他的谦逊。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沧桑,也映照出李白丰富而伟大的内心世界 。其实,李白诗歌中也不乏有现实主义因素的作品。如他早期的《长干行》对商妇的细腻刻画,和《丁都护歌》中对纤夫苦难的真实描写。这些现实主义的因素就如一条暗河流淌在李白诗歌的大海之中,只是被浪漫主义的浪花所掩盖。而这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终于在五松山脚下浮出水面,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潜在的现实主义为主导风格的不朽诗篇。
月光下的那盘雕胡饭,照见的不仅是一位山村老妇的善良,更是一位伟大诗人灵魂深处的谦卑。在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瞬间,李白卸下了所有"诗仙"的外衣,回归到一个真实的人——会寂寞,会感动,会在普通人的善意面前感到惭愧。正是这种毫不做作的人性流露,使《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穿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杰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永远高昂着头颅,而在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低下头来;不在于永远做俯瞰众生的“谪仙人”,而在于能够从普通人身上发现神性的光芒。所以说,铜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让“手可摘星辰”的诗仙李白,回落到人间,由一个狂人蜕变成一个真实的人,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伟大诗人。
作者:王安斌来源:铜陵社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