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外籍CEO「背锅」裁员2万人,「戈恩」剧本又要重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8:02 1

摘要:这场"断臂求生"的止血行动,距离墨西哥籍CEO伊万·埃斯皮诺萨上任仅过去43天。相似的场景令人联想到25年前卡洛斯·戈恩的"日产复兴计划"——同样是外籍CEO、同样以裁员重组开启改革。

中国市场的突围战,才是日产绝地求生的最后希望

5月13日,日产汽车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的消息震动业界。

这场"断臂求生"的止血行动,距离墨西哥籍CEO伊万·埃斯皮诺萨上任仅过去43天。相似的场景令人联想到25年前卡洛斯·戈恩的"日产复兴计划"——同样是外籍CEO、同样以裁员重组开启改革。

但历史会否重演?答案或许比表面更复杂。

从戈恩到埃斯皮诺萨的"破"与"立"

墨西哥籍CEO伊万·埃斯皮诺萨操刀裁员2万人的消息宣布后,有业内人士评价:日产高管终于再次捡起了《戈恩管理学》——让外国面孔背锅的艺术,这种"外籍CEO裁员+本土高管避责"的组合拳,俨然成为日产应对危机的标准操作手册。

1999年,戈恩接手的日产背负2.1万亿日元债务,通过裁员2.1万人、关闭5家工厂实现重生,其当年以"企业救世主"形象裁员2.1万人时,日本舆论曾痛斥"手段冷血",但最终日产利润翻倍的成绩让批评者哑口无言。

如今历史重演,伊万·埃斯皮诺萨面对的是日产史上2024年财年亏损6709亿日元、全球产能利用率仅50%,以及股票被评为“垃圾级”的窘境,其裁员大刀却精准避开日本本土——日产明确表示在印度及阿根廷等国家退出生产,而针对日本本土工厂仅仅是“待定”二字。

从改革方向上看,戈恩与伊万·埃斯皮诺萨两者都选择以"外科手术式"重组为开端,但改革内核却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戈恩的财务专家背景不同,埃斯皮诺萨是深耕日产20年的"产品狂人",改革方向更加偏向“理想主义”。

或许是由于墨西哥籍背景以及对性能车的偏爱,伊万·埃斯皮诺萨将改革重心锁定在北美,并计划通过“Silvia复兴计划、加速新能源车型在美国车型迭代,将新车研发周期从55个月砍半至30个月、2028年量产固态电池,甚至在美国砸2亿美元搞客户忠诚计划”等方式,完成日产的新一轮复兴。

但细究其内核,却是一场危险的赌博,与戈恩当年的务实理性形成鲜明对比。

譬如,其计划将全新日产电动车、全新一代日产聆风以及第四代奇骏等产品率先在美国投产,但2024年北美燃油车市场依然占有80%的份额,这与全球电动化浪潮形成强烈对冲。

此外,需要日产警惕的是,松下、宁德时代正积极推进固态电池量产,日产2028年的规划可能错过关键窗口期。同时,特朗普政府随时可能加码的贸易战风险,也将成为悬在日产头上的一把利刃。

从中国市场的角度来谈,伊万·埃斯皮诺萨的上任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可能对东风日产未来的投资计划造成影响。

在本届上海车展中,日产高层曾表示:“日产汽车计划未来3年,对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计划投入 100 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并扩建技术中心以容纳 4000 名员工。在研发效率上,日产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 24 个月内,通过高度认可和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打造中国新速度”。

而在伊万·埃斯皮诺萨以“北美”为先的战略下,以及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的对策中,中国市场或许将成为牺牲品——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产计划在本财年末(2026年3月底)结束在东风日产武汉工厂的生产作业,日产在华生产基地将缩减至4个。

日产的生死选择题

今年2月,本田与日产价值60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戛然而止时,这场被行业寄予厚望的"日系车企大联盟"彻底沦为泡影。谈判破裂的核心矛盾直指控制权争夺——本田试图通过4倍于日产的市值优势将其变为全资子公司,而日产则以"戈恩事件后绝不再交出方向盘"的强硬姿态回击。

这场权力博弈的背后,暴露出日产联盟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即曾经雷诺-日产-三菱"铁三角"因交叉持股比例调整而松动,如今三菱又倒戈转向富士康代工电动车,联盟技术共享的根基正在崩塌。

更为致命的是,日产在北美市场的传统优势正遭遇双重绞杀。特朗普政府对墨西哥产汽车加征25%关税的威胁,迫使日产将主力销售的Rogue跨界车产能大幅削减以规避风险,这种饮鸩止渴的战术反而加剧了对其单一市场的依赖。此外,美国本土车企在混动技术上的突破,则让日产引以为傲的e-POWER技术陷入"既不够电动也不够燃油"的尴尬境地。

中国市场的突围战,成为日产绝地求生的最后希望。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竞争格局,2025年4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同时,得益于技术的升级与成本的持续优化,中国汽车市场正成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出口基地。在此背景下,合资品牌加码中国汽车市场权重,并纷纷通过新一轮的本土化改革,进入“集体反攻”局面,如最具代表性的铂智3X销量持续突破,帮助广汽丰田稳住了4月的销量。

转机正悄然酝酿,而日产需提速改革。目前来看,东风日产虽已推出了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的N7电动车,首次打破"全球车本地改"的传统模式。但其仍然延续“大沙发”的思路,以“云感座椅”入局,暴露出企业在智能化自研方面的短板。而另一款全新产品Frontier Pro PHEV皮卡,几乎就是为了北美市场量身打造。

在大众果断投资小鹏、丰田落户上海、现代获得增资80亿的当下,东风日产需要的不是“未来三年投资百亿”的规划,而是当下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及与momenta、华为等公司更加深入、更加落地的合作。

北美,还是中国?对于日产而言,是一道生死选择题。

有文说

戈恩的成功建立在全球化扩张与成本控制之上,而伊万·埃斯皮诺萨面临的是更复杂的产业变局,即电动化不可逆、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消费者需求碎片化的共同影响。其改革呈现明显"过渡期"特征——既想延续性能车传统优势,又需应对碳中和压力,还要削减成本保证企业的盈利。

在汽车有文化看来,这种“既要又要还要”,在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中显得相当不合时宜,而日产“梭哈北美”的政策,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尽管东风日产自救欲望强烈,但若无股东双方的协力向前,恐怕又是一场空。(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来源:汽车有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