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伟业资讯 | 中美互撤关税!化工行业或将“峰回路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8:01 1

摘要:2025年5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彼此商品加征的关税进行历史性调整。根据中方商务部通报,美方承诺取消根据4月8日和9日两项行政令加征的91%的对华关税,同时暂停执行4月2日行政令中34%“对等关税”中的24%,仅保留剩余10%。作为

2025年5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彼此商品加征的关税进行历史性调整根据中方商务部通报,美方承诺取消根据4月8日和9日两项行政令加征的91%的对华关税,同时暂停执行4月2日行政令中34%“对等关税”中的24%,仅保留剩余10%。作为回应,中方同步取消91%的反制关税,并相应暂停24%的反制措施。这是中美近两年来最具实质性的“降温”动作,为双边贸易关系释放出缓和信号。更重要的是,双方一致同意建立长期经贸磋商机制,推动中美贸易关系从“被动博弈”走向“机制对话”。

在此次关税调整中,化工行业作为中美进出口额均居前的重点领域,或直接受益。无论是原料化工、塑料橡胶,还是中间体、专用化学品,多个子行业的进出口企业都将因此迎来实质性缓解。

中美化工贸易概况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化工品出口总额约370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额约446亿美元,占比12.03%;同期进口总额约253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约294亿美元,占比约11.58%。出口端来看,我国对美出口以塑料制品、橡胶及有机化学品为主,其中聚氯乙烯制手套对美出口占比高达46.2%。此外,PVC手套、环氧大豆油、聚合MDI等下游化工品的对美出口占比也均超过20%。部分特定精细化工品对美依赖度更高:亚磷酸二乙酯出口300吨全部销往美国,苯乙酸600吨中有69%销美,乙醛100吨中91%销美。进口端来看,2024年我国丙烷进口中有1700万吨来自美国,占进口总量的59.3%;纯碱76万吨进口来自美国,占进口总量的79%;PVC从美国进口10万吨,占总量的44%;丁烯、丙酸、磷酸氢钙等化工原料的对美依赖度也较高。这些数据凸显出中美化工贸易的双向依存关系。

典型化工品类分析

在宏观层面关税大幅调整的背景下,微观产业如何感知这一政策变化,关键还需回到具体的商品维度。化工行业作为中美双边贸易中份额较高、品类丰富的领域,多个产品呈现出高度互补或依赖关系,受到关税变动的实际影响尤为显著。为了更清晰地还原政策传导路径,以下周小刊选取四个代表性化工品类,逐一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亚磷酸二乙酯

亚磷酸二乙酯是有机磷农药和杀菌剂(如稻瘟净、硫环磷等)的重要合成中间体,在全球农业化学品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亚磷酸二乙酯共计300吨,占总出口量的100%,为对美出口依赖度最高的化工品之一。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对高效、环保农药的需求稳定增长,支撑了亚磷酸二乙酯的持续进口。

在生产端,中国拥有完整的磷化工产业链和丰富的磷矿资源,且以乙醇酯化路线生产亚磷酸二乙酯的工艺成熟,单位成本普遍低于美国20%–30%,在全球市场上具备明显的价格与产能优势。相较之下,美国本土受限,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长期依赖进口满足下游农化品制造需求。

从贸易格局看,美国对亚磷酸二乙酯的依赖性本质上是由本土供应瓶颈和农化行业刚需共同驱动。作为关键中间体,其贸易不具备明显替代性,因此在此次中美关税大规模削减背景下,该品类出口有望稳中有升。

2.

苯乙酸

苯乙酸是具有蜂蜜香味的芳香族有机酸,在香精香料、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合成青霉素G、双氯芬酸等药物。2024年,中国出口了600吨苯乙酸,其中69%流向美国。苯乙酸作为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青霉素消费国,对苯乙酸的需求稳定且规模较大,这使得中国对美国市场形成了较高的依赖。

在美国,苯乙酸主要用于合成青霉素G盐(PGK),这是生产青霉素的发酵前体。此外,苯乙酸还广泛用于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心血管药以及抗风湿药等的制备合成。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疾病的传播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对苯乙酸的需求可能会持续上升。

在中国,苯乙酸的生产主要采用氰化钠法和羰基合成法两种工艺。其中,羰基合成法技术先进,避免使用有毒原料(如氰化钠),对环境污染小,生产成本低,未来有望替代氰化钠法。河北诚信化工、河南省新乡六通实业等企业是全球苯乙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在不同领域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在关税政策影响上,美国先前对华苯乙酸等化工品加征高额关税,如能按照中美联合声明将税率下调,中国出口美国产品成本将大幅下降。这有利于中国供应商重新打开美国市场,但同时可能加剧国内同品种国际竞价压力。对中国企业而言,关税降低将缓解出口受阻的局面;对美国进口商,则可获得更低成本的原料。若关税维持高位,则美国企业可能寻求替代供应(如印度、欧洲等)或增加国内生产,中美贸易量可能继续下降。

3.

丙烷

丙烷是重要的液化石油气组分,主要用于家用燃气、石化裂解裂解以及石油炼化过程。截至2025年初,中国PDH总产能已突破2,200万吨/年,预计2025年将增加到2426万吨。这条看似红火的产业链,其稳定运转却极度依赖海外原料——全年约85%的丙烷依赖进口,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美国。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丙烷1500万吨,占美国丙烷出口总量的17.52%,位列日本(49.7万桶/天,27.92%)之后,是美国第二大丙烷出口目的地国。受益于页岩气革命、船运成本低与直供机制,美国丙烷对中国PDH企业而言,既是“性价比之选”,也是“默认选项”。然而,这一模式在2025年初骤然生变。中美贸易摩擦再起,美国连续出台加征关税措施,这意味着进口美丙烷的成本将上涨致中美两国的丙烷贸易完全停止,直接冲击PDH企业的现金流和装置盈利底线。

不过,转机也在悄然出现。5月12日,中美同步释放“降温”信号:对彼此商品加征的关税进行历史性调整。这意味着,美线丙烷得以继续以低价进入中国市场,PDH产业链短期原料危机得以缓解。但这场风波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一条高度依赖进口、尤其依赖单一国家供应的原料链条,天然存在结构性脆弱。地缘政治、关税政策、航运安全中的任何一环,都可能再次引爆市场波动。当下,中美缓和带来暂时喘息,长期而言,中国PDH行业仍需在上游资源多元化、进口机制优化和国内气源布局等方向谋求更稳的底座。

4.

PVC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超过10万吨聚氯乙烯(PVC),占当年总进口量的44%。美国的乙烯法PVC以其高纯度和低杂质的特性,满足FDA食品接触级和医疗级标准,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锂电池隔膜涂层、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高端领域。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本土产能相对有限,供应不足,因此从美国进口高品质PVC成为重要补充。

然而,2025年初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依赖美国产高端PVC的中国下游企业,尤其是医疗器械和新能源材料制造商。面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这些企业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如转向欧洲或东南亚的供应商,或加快国内高端PVC产能的建设。但短期内,这些替代方案难以完全填补美国产品的空缺,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和成本上升,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次关税的下调,有望降低中国进口美国高端PVC的成本,缓解相关行业的原材料压力,推动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化工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结

本轮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关税调整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短期内有望缓解中国化工行业的出口压力。聚烯烃、有机中间体、特种化学品等此前受制于高关税的对美出口产品,将在关税削减后获得价格竞争力,部分企业或迎来订单回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关税仅实现“部分取消+部分暂停”,且设有90天窗口期,未来走向仍具不确定性,企业应关注后续磋商进展及中美政策动态。在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非美市场、加固上游原料保障等方面同步发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外贸体系。

来源:化工36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