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处乌蒙山的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常年活跃着一群由孃孃们组成的“带货团”,人数约30人。这群中年农村妇女虽然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却创造出了惊人的销售奇迹,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在地处乌蒙山的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常年活跃着一群由孃孃们组成的“带货团”,人数约30人。这群中年农村妇女虽然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却创造出了惊人的销售奇迹,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站上“风口”
坐落于川滇黔边界的雪山关下有一家快递站,40岁的刘会群是“老板娘”。自快递站成立起,她便与丈夫、堂妹一起经营,每天将运来的各种“山货”称重、打包、封箱、填单、扫码、搬运上车……
刘会群向粉丝介绍自己制作的香肠腊肉
这里平均海拔1300余米,山高路险,村民来往不便,刘会群注册“小群摩尼高山土特产”抖音号,并担任主播。闲暇之余,她会拍上几条短视频,简单剪辑后发在抖音上:香肠腊肉怎样熏、水果山货怎么选、泡菜腌菜如何制作……让屏幕另一头的粉丝们垂涎三尺。
2014年,微商行业爆发,全国从业人口突破100万。刘会群敏锐地投身商海,成为全镇最早在微信朋友圈带货的人之一。
最初,微商中大部分人选择推销化妆品、保健品、服装等利润较高的产品。但刘会群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在冷门的农副产品跑道上。“当时,做农副产品又苦又累,损耗高、退货多,花同样的时间、精力,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刘会群坦言。
在收购农副产品的过程中,刘会群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排骨因为“丢头大”,在农村人眼里不如猪肉实惠,价格也十分便宜;在城里,情况却刚好相反。于是,她决定大量收购排骨制成腊排,很快成为最受客户欢迎的拳头产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口口相传”下,刘会群经销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发货量也越来越大。为了品质可控,刘会群又投资修建了一个加工坊,对收购要求作出严格规定:生猪饲养周期必须超过一年,重量不能低于400斤;鸡鸭养殖必须有“运动场”,按要求喂“营养餐”。
如何将物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客户手中?刘会群索性盘下一家快递站,彻底打通从“收购—生产加工—宣传—包装—运输”的产业链。2019年,她实现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元。
“刚开始做微商时,微信好友只有几十个人,并且大部分是本地人,谁家都不缺这些东西。”面对如此现实,刘会群思考扩大销售半径,主动与在外打工的摩尼老乡取得联系,前后加入了几十个大群,晒出家乡的土特产。微信好友很快超过千人,订单也如雪片一般飞来。
遇到“瓶颈”
“最近几年,尽管总的销售额还在往上走,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过去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微商带货已经落伍了,直播才是主流。”当新的挑战来临,摩尼镇的另一位“带货达人”——43岁的韦秀梅决定尝试转型。
韦秀梅开直播介绍产品
这位“打工妹”,返乡后专心经商,2019年才转到线上。尽管“起跑线上慢了半拍”,但凭借在外打工养成的拼劲,加上勤学苦练,韦秀梅也成为微商带货达人,一年时间销售额即达到“百万级”。
最近两年,韦秀梅也在思考,如何利用抖音平台卖出更多的农副产品。于是她注册了“秀梅土特产”抖音号,前后发布作品已有2000多条。但“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因抖音平台不允许出现链接或联系电话,甚至连发微信号都是违规的,吸粉效果并不好。
要不试一试抖音直播?说干就干,摆好货物、架上手机,韦秀梅开始首次直播。但当面对直播间突然涌来的大批观众,她却一时不知手脚该怎么动、嘴巴该如何讲,最终只得无比尴尬地匆忙关闭直播。
最终,经过权衡,韦秀梅还是拒绝了直播销售模式。除了年龄大、文化低、嘴巴笨、恐惧镜头等“个人原因”外,还受限于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等“政策门槛”。
目前,韦秀梅的抖音粉丝数量接近7000人,与许多知名“村播”相比,这一数字并不算高,甚至还有些尴尬,但她的年销售额仍能维持在100万元左右。“我们的粉丝虽不多,但80%以上都是实打实的买主。”韦秀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试水“直播”
人到中年的李小群是一位单亲妈妈。前些年,她开过咖啡店,也卖过化妆品,但经营效果一直不理想。2021年,李小群的小学同学刘会群体谅她的不易,主动跑上门建议:“小群,要不跟我一起做土特产销售吧?你朋友多、路子多,肯定比现在强!”
李小群打包排骨香肠
经刘会群指点帮助,李小群很快走上顺途,每年代销的农副产品金额达到数十万元。2022年,头脑灵活的她又嗅到商机,将摩尼老家的房子装修成民宿。一到夏季,所有房间就被抢订一空。
虽说日子越过越好,李小群却没有安于现状。她意识到微商带货的模式会逐渐被淘汰,于是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第一次站在镜头前,李小群没有带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进入直播间观众只有寥寥20多人,但她没有灰心:“先练一下胆子,事在人为!”
随着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李小群的抖音号“仙草湖原舍小院民宿”逐渐活跃,李小群每天出现在直播间的次数也不断增加,隔三差五拍短视频,热情地向粉丝们介绍,也不断有新的收获。“我把每个客户都当朋友来对待,他们来我的民宿旅居避暑,我都会赠送一些土特产。回去后,许多人又会主动跟我订购。”
补齐“短板”
目前,摩尼镇共有电商20余家,“村播”30余位,大多为返乡创业的农村妇女,平均年龄约40岁,学历多为小学、初中。她们通过“电商+农户”“电商+农场”的形式进行销售,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群众发展高山蔬菜1000余亩、生猪养殖超10万头、肉牛养殖3000余头、鸡鸭养殖超15万只,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摩尼镇电商中心的农副产品展示专区
尽管成绩斐然,但隐忧同样不少。由于“村播”们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导致行业规范未建立、行业缺乏领军人物、农产品品质把控参差不齐、品牌效应难以得到提升。最尴尬的是,在直播带货这个新领域,摩尼的孃孃、大嫂们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给摩尼电商提供更好的平台,2023年,摩尼镇投资约400万元,修建起一个占地1200余平方米的四层电商中心。然而,当这个专门为“村播”量身打造的电商中心投入使用后,却陷入无人进驻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苦口婆心”——“免费使用,不花一分钱”“定期组织培训、考察”“每人一个单间,直播带货、产品展示、商务洽谈都有专区”……
一边是“心存顾虑”——“以我目前的水平,肯定会给中心丢脸”“现在还不具备直播带货资质,没必要搬过来”“来这里‘上班’,带娃不方便”……
面对反常现象,该镇人大副主任熊燕春与“村播”们进行座谈会后找到了症结。大家之所以不愿搬到电商中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人并没有取得直播带货的资质,直播时无法上链接;二是每个“村播”都有固定的客户,进取的意愿不强烈;三是受限于文化程度,难以掌握直播带货技术。
为解决“村播”们的后顾之忧,摩尼镇政府决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助力+商家受益”的模式推动该镇电商发展。一方面,引入省级帮扶单位泸州市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来镇上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另一方面,联系周边区县和兄弟乡镇,开展学习交流,快速提升电商商家的网络宣传、销售本领,推动电商产业发展。
4月21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黄荣华受邀来到摩尼电商中心,为十多位“村播”传授文案写作、视频制作剪辑、AI工具使用、互联网推广等知识。
不少学员课后表示:“以前觉得直播就是扯着嗓子喊,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道道。”
此外,摩尼镇政府初步规划,2025至2028年,该镇将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乡村电商带头人”,引导创建1到2个摩尼农产品品牌,制定“销售、价格、品质、品牌、包装、物流、售后”的行业统一标准,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示范点,助力摩尼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创建。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