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3个月后患癌?这几个项目最容易漏诊,别忽略进一步检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8:30 1

摘要:3个月前,她刚做完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均无异常。

40岁的张女士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癌症扯上关系。

3个月前,她刚做完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报告显示“一切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均无异常。

张女士以为可以安心生活时,某天吃饭突然腹痛不止,去医院检查时发现,PET-CT报告提示为胰腺癌晚期。

张女士表示,明明体检没问题,为什么突然就晚期了?

她的疑问,道出了无数人的困惑,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还是患了癌症?

中国抗癌协会指出,专项筛查有助于早期癌症的筛查,约80%的早期癌症是通过专项筛查发现的。

普通体检一般只能捕捉到中晚期肿瘤,漏诊的根源,主要在于三个“盲区”:

1、项目选错,查了等于白查

胰腺、卵巢等深部器官:常规B超难以穿透胃、肠道等遮挡,早期胰腺癌几乎无法检出。

空腔脏器(如胃、肠):胸片、血常规对胃癌、肠癌毫无作用,胃肠镜才是金标准。

微小肿瘤:普通CT分辨率不足,1厘米以下的结节极易被忽略,而低剂量螺旋CT可精准捕捉早期肺癌。

2、检查流水线化

部分体检机构为追求效率,操作仓促,甚至由非专业人员进行,导致漏诊。

3、高危人群未“加餐”筛查

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慢性炎症(如乙肝、胃溃疡)人群,若仅依赖基础体检,无异于“蒙眼过河”。

1、低剂量螺旋CT

针对人群:吸烟者、二手烟暴露者、肺癌家族史者。

作用:在早期肺癌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的检出率可达93%。

2、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

针对人群:乙肝/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

作用:AFP异常升高联合超声发现肝内占位,可锁定早期肝癌。

3、胃肠镜

针对人群:40岁以上、便血/消瘦/胃痛者、家族胃癌/肠癌史者。

作用: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发现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提高治愈率。

4、HPV+TCT联合筛查

针对人群:所有有性生活女性,尤其HPV阳性者。

作用:漏诊率比单一检查降低70%,21岁以上女性每3年必查。

5、PSA检测+前列腺超声

针对人群: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家族史者。

作用:PSA异常提示前列腺癌风险,超声进一步定位病灶。

6、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针对人群:体检发现不明原因结节、长期慢性炎症者。

推荐组合:CEA(广谱肿瘤)、CA199(胰腺/胆道癌)、CA724(胃癌)等。

1、高危人群对号入座

肺癌:吸烟20年以上、长期接触粉尘者,每年1次低剂量CT。

乳腺癌:40岁以上女性,每年钼靶+超声;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0岁。

肠癌:40岁后每5-10年做肠镜,发现息肉则缩短至1-3年。

2、拒绝体检陷阱

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为基础,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议做专项筛查。

3、选对医院和医生

优先选择正规医院或专业体检中心,确保设备先进、医生经验丰富。

结节:甲状腺、肺结节需定期复查,若增长迅速或边界模糊,立即穿刺活检。

息肉:胃、肠息肉超过1厘米必须切除,避免癌变。

肿瘤标志物升高:CA199翻倍增长可能提示胰腺癌,CEA持续升高需排查消化道肿瘤。

体检不是“免癌金牌”,选对项目、精准筛查才能为生命上锁。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或体检报告提示异常,立即行动,别让侥幸成为遗憾。

参考资料:

[1]Cancer screening in China: The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Cancer Letters,28 May 2021,Pages 120-127.

[2]杨彬彬.健康体检者体检项目的漏检原因及对策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8):3208-3210.

来源:彩牛养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