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一些案件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公众对法律、道德和人性的深度思考。“于欢案” 便是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它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也推动着法治的进步。
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一些案件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公众对法律、道德和人性的深度思考。“于欢案” 便是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它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也推动着法治的进步。
祸起萧墙:企业困境与高息借贷
故事要从 2009 年讲起,时年 37 岁的苏银霞怀揣着创业梦想,投入 2000 万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创办了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 。在创业初期,公司发展顺风顺水,苏银霞也凭借着出色的经营能力,在当地的商业领域站稳了脚跟。
然而,商场风云变幻,到了 2014 年,源大工贸有限公司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困境,资金链断裂,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挽救公司,苏银霞四处奔走寻找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吴学占提出可以借款给苏银霞,但条件十分苛刻。
苏银霞先后两次向吴学占借款共计 135 万元,双方约定还款年息高达 120%,这一利率远远超出了法律界定的 36% 的年利息上限,属于典型的高利贷。但在当时的绝境下,苏银霞无奈接受了这一条件,她想着只要公司能渡过难关,未来一定能偿还这笔债务。
然而,苏银霞没有想到,这笔高利贷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为她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还款日期的临近,吴学占开始频繁催收,手段也逐渐从温和变得强硬。
噩梦降临:暴力催债与人格羞辱
2016 年 4 月 14 日,这一天对于苏银霞和她的家人来说,是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吴学占纠集了 10 名壮汉,来到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对苏银霞展开了疯狂的催债行动。
这 11 人将苏银霞和她的儿子于欢围困在公司的办公室内,场面混乱而恐怖。
催债人员不仅言语辱骂,还对苏银霞进行了肢体上的推搡和殴打。于欢看着母亲遭受如此折磨,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助,但他始终克制着自己,希望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
然而,这些催债人员的行为愈发过分,其中一人竟然脱下裤子,用极其下流、侮辱性的动作对着苏银霞,这种公然的人格羞辱持续了长达 1 小时之久。整个办公室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惧的气息,于欢感觉自己的世界正在崩塌。
在这期间,于欢多次试图报警。终于,警方接到报警后赶到了现场。但令人遗憾的是,警方在简单询问后,只是说了一句 “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便离开了现场。
警方的这一行为,让于欢和苏银霞原本燃起的希望瞬间破灭,他们再次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催债人员看到警察离开,更加肆无忌惮,羞辱和暴力行为进一步升级。
绝地反击:水果刀下的血案
面对母亲遭受的非人折磨和警方离开后催债人员变本加厉的行为,于欢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在极度的愤怒和绝望之下,他顺手拿起了办公桌上的一把水果刀,朝着离他最近的催债人员刺去。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自己的母亲,结束这场噩梦。
混乱中,催债人员杜志浩被于欢刺中要害,另外三名催债人员也不同程度受伤。杜志浩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而于欢则因故意伤害他人,被警方当场控制。
原本只是一场债务纠纷,却在暴力和羞辱的催化下,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
一审判决
案件很快进入了司法程序。2017 年 2 月 17 日,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虽然于欢在当时人身自由受限且遭到侮辱,但对方未使用工具,在派出所已出警的情况下,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所以不构成正当防卫情节。
此外,于欢的伤情鉴定表明,他没有任何构成轻微伤以上的伤情。基于这些理由,法院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需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这一判决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纷纷对于欢的遭遇表示同情,对一审判决表示质疑。
在大多数人看来,于欢是在母亲遭受极度羞辱和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奋起反抗,他的行为应该属于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而不应被判处无期徒刑如此重刑。
网友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纷纷发声,质问法官:“如果是你的母亲受到这样的侮辱,你会怎么做?” 这种声音反映了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和对这一判决的不满。
舆论关注与二审改判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于欢案”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纷纷对此案进行深入报道,法律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一审判决的合理性展开讨论。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司法机关开始重新审视这起案件。
2017 年 6 月 23 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于欢案二审公开宣判。二审法院经过深入调查和审理,认定于欢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对其减轻处罚,将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
这一判决结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人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监督时,能够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案件进行重新审视和判决,彰显了司法的公信力。
案件背后的家庭悲剧
在 “于欢案” 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在案件发生之前,于欢的家庭原本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父亲于西明、母亲苏银霞和姐姐于家乐共同经营着公司,虽然面临着经营困难,但一家人齐心协力,对未来仍充满希望。
然而,“于欢案” 的发生让这个家庭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除了于欢因故意伤害罪获刑外,前些年,于欢的父亲于西明、母亲苏银霞、姐姐于家乐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继获刑三到四年不等。
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家庭,瞬间陷入了黑暗之中。苏银霞在承受公司经营失败和债务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自己和家人的牢狱之灾,以及儿子因保护自己而犯下罪行的痛苦,身心俱疲。
于欢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一个普通青年到成为阶下囚,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可想而知。一审被判无期时,他最初 “挺绝望的”,觉得 “世界对我来说,全部归零” 。
法治进程的推动与影响
“于欢案” 虽然只是一个具体的司法案例,但它对中国法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 1997 年经修改后,放宽了防卫限度并增设了无限防卫权。
然而,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很长一段时间被学界称为 “沉睡条款” 。“于欢案” 的出现,犹如一声警钟,唤醒了人们对正当防卫条款的关注和思考。
2017 年 “于欢案” 二审开庭时,山东省高院通过微博直播,通报庭审相关信息,让这起案件成为了一堂更新司法理念的 “公开课”。公众通过直播,直观地了解了案件的审理过程,也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19 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专门出了一本书 ——《记载中国法治进程之典型案件 —— 于欢案》,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2024 年 2 月 27 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于欢故意伤害案” 作为指导性案例 93 号,被收录进案例库。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介绍,这些入库案例能够为类案案件办理提供权威参考作用,也有助于老百姓学习法律、理解法律 。“于欢案” 从多方面推动了法治进程,让人们更加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和适用范围,也促使司法机关在今后的审判中更加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于欢出狱后,努力回归正常生活。最先出现的就业可能,是成为一名主播。由于当年案件的社会影响,于欢的抖音账号粉丝慢慢变多,有三四家多频道网络(MCN)机构找来,其中一家甚至开出几百万元,想签下于欢做主播。
但于欢经过思考,觉得一旦成为主播,很多事情会超出掌控,便拒绝了这些邀请。后来,于欢和姐姐发现,在小县城,“于欢” 这个名字还有一些辨识度,于是他们开了三家零食店,有将近 10 名员工。
他们追求安全、稳定、简单的生活,希望能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新开始。
参考资料:
“刺死辱母者” 8 年后,走进于欢的新生活_新民周刊(新民周刊)
百度百科 - 于欢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