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上大师的数量越来越多,说明经济越是不景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5:40 1

摘要: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生导师、赚钱导师、各种培训师出现在了互联上,各种所谓认知课,人性课、变现课,快速赚钱课层出不穷。这类内容在自媒体平台呈泛滥之势,时不时也会有假大师曝光,或者因为不合规操作带来的法律问题。我们通现象分析背后的本质,并对自己的学习成长进行梳

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生导师、赚钱导师、各种培训师出现在了互联上,各种所谓认知课,人性课、变现课,快速赚钱课层出不穷。这类内容在自媒体平台呈泛滥之势,时不时也会有假大师曝光,或者因为不合规操作带来的法律问题。我们通现象分析背后的本质,并对自己的学习成长进行梳理。

如果批量的分析观察这些大师的内容和宣传,不难发现他们的共通性。第一典型的就是制造焦虑,例如展现别人的成功,例如设计一些高大上的概念和词汇,例如分析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等等,让你感觉只要不听就错过了成功的捷径。第二典型的就是把成功的过程总结成几条高大上的理论,让人感觉成功的方法很简单,成功可以很容易地复制。第三典型的就是打造高大上的履历或者成功案例,增加信任感和权威感,误导成功的概率,似乎成功是可以打包票的事。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会感觉有这么多大师出现呢,我分析出以下几个原因: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互联网让搞培训门槛更低:过去搞培训,收集更新信息,制作课件,组织人员,营销宣传等环节,成本都是很高的。你要培训某个专业领域,除了自身有相关经历和资源外,还得吸收和消化相关信息,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内容和课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海量的信息都可以整合在一起,更不用提AI的强大助力了。过去要做宣传和吸引人来参加,得通过批量的邀约,大量的人力资源才能完成少量的目标客户,而现在通过各平台的大数据,可以更高效更精确的触达目标群体,更快的获取回报,也可以更快获得反馈数据以便改进。门槛的大幅度降低,加上快速盈利的诱惑,必然导致蜂拥而至。

大数据让我们感知更集中:过去我们要接触到一个学习培训的机会,基本是很被动的,一般也不会有很高的频率,除非是信息转手的问题。而现在,当我们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大数据会给我们推送批量的内容,让我们感知频率变得更高。

经济情况不好,经营困难: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或者单纯只是从业者,因为经济问题或内卷问题,导致无法维持,通过输出经验和知识换取收益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后面有案例)

就业形势差,对前途迷茫:大量失业或待业的群体,由于对前途没有方向,从而通过互联网寻找解决方案,产生了更多及更广泛的群体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互联网成功案例的引导:很多名不见经传的闲杂人等,通过互联网教育和培训,一跃成为大师,收益颇丰,甚至身边很多小人物也通过转型教育教训,赚得盆满钵满,从而诱惑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后面有案例)

教育培训的混乱程度极其离谱,特别是成人非专业学历类教育,其中身边经历过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一个线上的一个线下的:

案例:

一、辞退的电商运营,靠网络直播培训赚钱。

曾经我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岗位就不说了,不然就有吹牛嫌疑),手下有一个运营人员,主要负责电商平台的维护,简单说就是推广人员。由于运营能力确实不太行,后来被替换了。过了两年,一个和他有联系的老同事透露他在网上搞电商运营培训,做得还不错。当时我想,是不是这两年他找到大师了,能力突飞猛进了,后来才知道,从公司走后,自己搞店铺,亏损关店后,偶然试了一下在网上搞培训,结果还搞起来了。这验证了那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二、普通的企业中层管理,靠培训当导师。

另外一个是认识的一个在传统零售行业的小公司做主管,工资也就几千块钱。后面因为企业不行了,就去了一家零售培训公司当起了讲师,拿着七拼八凑的课件,就开始给老板们讲课,这些学员中也有很多企业规模很大的,他本人现在也是月入五位数。不得不说,撑死胆大的。也感叹,当了大老板的人跟普通人对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差异并不明显。

这两个只是身边经历过的案例,网上爆光过的更是不计其数。教育培训良莠不齐,花钱事小,被误导做了重大决策和浪费时间事大。(以后更新一个被误导的真实案例)

我对教育培训并非存有偏见,只是希望大家更理性地对待。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假大空和无效学习呢?我个人有几个观点分享:

过度承诺的大概率是骗:爆光最多的就是这种,多少钱保证达到什么效果,只要客观理性的思考,你和这些老师什么关系?能保证赚钱的,亲兄弟都不一定告诉,还告诉你?

过度宣扬“幸存者偏差”的大概率不行:培训一千家,就拿个三五家典型不断宣传,失败的概率一无所知,成功的自己条件也不明确。还有更多通用操作,叫做偷换概念,例如某上市公司是我的学员,那别人是先上市再听你的课还是听了你的课然后上市的呢?

概念很多,实操很少的,大概率不行:这种网上最多,造词专家就是他们,拿着老祖宗留下的概念,不断变换新词,营造高大上,实际上落地怎么操作,根本说不出来。每个公司和每个行业都有差异,你相信有通用的全才和秘籍吗?

宣传成功和赚钱很简单的,大概率不行:短视频最喜欢通过这种方式引流,导师们也喜欢用这种方式讲课,把一个多维度和复杂的事,总结成很简单明了的几条秘籍。如果这些公开宣传的东西是秘籍,请问还有败者吗?

这么多负面的并不是让大家不参加培训,也不是不接受学习,而是让大家学会筛选,我们如何提高分辨能力呢?我认为有一个方法不错,给大家分享。

快速搭建知识框架:我们对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参加专业学习很容易被误导。我认为当你需要快速了解一个知识体系的时候,先买一些经过总结和筛选的书籍,粗略地学习,建立一个基础认识。另外通过互联网批量搜集一些相关内容或博主,快速过一遍,动态化的获取一些概念。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记录和总结不同的理念,因为只有差异甚至相反的观点才会引发我们自行思考。

快速分辨试听内容: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框架以后,再试听这些内容,很快就能分辨有没有什么干货,或者讲得内容深不深刻了。试听一般都会有所保留,主要作用是吸引你,但我们只分辨主题思路和风格就够了。如果同质化严重,或者跟那些书上一样,那么价值就打折了。

懂得多角度分析:除了以上,我们最重要的是按不同的观点自己梳理一下执行方案,看看是否具备可行性,这些观点和方式对我们自身的要求,资源等等我们能不能达到?无法执行落地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

说在最后,我认为最好的学习还是“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盲目坚持,更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学会复盘和改进。企业培训

来源:真理的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