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明的时空经纬中,云居寺毗卢殿前的钟鼓双子楼阁静立如诗。晨钟暮鼓的韵律,既是隋唐以来佛门修行的节律,更凝结着古代时间管理的智慧。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99年重修时再现九米飞檐,其内悬挂的青铜云居古钟重1700斤,铸于1701年,如今作为国家二级文物,
在中华文明的时空经纬中,云居寺毗卢殿前的钟鼓双子楼阁静立如诗。晨钟暮鼓的韵律,既是隋唐以来佛门修行的节律,更凝结着古代时间管理的智慧。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99年重修时再现九米飞檐,其内悬挂的青铜云居古钟重1700斤,铸于1701年,如今作为国家二级文物,与万卷石经共同守护这座千年古刹。当清晨钟鸣唤醒山林禅意,暮色鼓响涤荡尘世喧嚣,这对楼阁以声为笔,将历史沧桑与文明传承写进每个晨昏交替的瞬间。
从计时工具到城市脉搏:
报时制度的演变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以地支将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小时。最初依靠圭表测影、铜壶滴漏确定时辰后,便以击鼓方式报时,但鼓声传播有限。齐武帝时期(483-493年),景阳楼内首悬大铜钟,开创了“夜鼓晨钟”的先河。为让钟声传得更远,各地兴建高楼置钟,与鼓楼相映成趣,形成“左钟右鼓”的城市标配。
鼓楼旧照片
到了清代,报时制度经历了从繁复到简化的过程。乾隆之前,昼夜报时需多次钟鼓交替,乾隆后固定为两次:每晚19-21点“定更”时,先击鼓后撞钟,城门随之关闭;凌晨3-5点“亮更”时,先撞钟后击鼓,城门开启、街市复喧。这一“暮鼓晨钟”的节奏,成为古代城市运行的“生物钟”,既规范了百姓作息,也彰显了官府的管理智慧。
从寺院规制到心灵指引:
钟鼓的别样担当
在寺院的时间秩序里,钟鼓有着与民间不同的独特使命。民间的"晨钟暮鼓"主要用于报时,而寺院里早晚都要既敲钟又击鼓,只是顺序有所变化。每天清晨,"开静"的钟声率先响起,唤醒沉睡中的僧人,催促他们起身准备早课,开启一天的修行之旅。夜幕降临,“止静”的鼓点率先敲响,这节奏沉稳的鼓点告诉僧人们白日即将落幕,该停下忙碌的脚步,回归内心的宁静,为夜晚的修行和休息做好准备。之后,钟声响起,与鼓声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寺院夜晚的宁静氛围。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寺院独有的时空韵律,这韵律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僧人们修行生活的指引,帮助他们在时光的流转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专注。
从实用器具到文化符号:
钟鼓的精神升华
“晨钟暮鼓”这一成语,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声音或事物。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同时,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此外,"晨钟暮鼓"还启示我们要尊重并传承好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古老传统。钟楼与鼓楼,它们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这些传统,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根源,从历史的积淀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们更应守护好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晨钟暮鼓"所蕴含的智慧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