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没有仄声韵,称有平仄严格规定更是扯淡,仄声韵从宋朝才开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9:13 1

摘要:这些人维护的是他们跪舔的权威,必然会问你是什么学历?你有什么代表作?不得不说这群人自身缺乏大脑思考,但情绪倒是拉满的。

唐诗没有仄声韵,平仄规定更是扯淡

这个观点必然会遭到一群不学无术之人的围攻,上到六七十岁的老顽固,下到二三十岁的小无知。

这些人维护的是他们跪舔的权威,必然会问你是什么学历?你有什么代表作?不得不说这群人自身缺乏大脑思考,但情绪倒是拉满的。

这些权威的舔狗们坚称唐诗有着严格的平仄规定,而且有仄声韵,然后拿孟浩然的《春晓》和柳宗元的《江雪》来说事儿,声称这是仄声韵。

然而当时的作者写诗并非严格按照所谓的声韵和平仄来写,有些作者是以按照自己当地方言发音来写,其发音就是平声韵,并非仄声韵,更不是按照今天的读音来写,以致出现了今天看来不押韵的情况。

孟浩然的《春晓》和柳宗元的《江雪》用现在的发音去读,依然还属于押韵范畴,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用现在的发音去读是不押韵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中的“去”和“处”明显不能按照现在的发音去读,否则就不押韵,但实际上贾岛写这首诗时是按韵脚写的,只不过不是以今天的韵脚发音。

后来的所谓专家学者称唐诗严格按照平仄规则来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用今天普通话的发音去谈唐诗的平仄就是扯淡,古时发音早就失传,这种说辞本身就是伪命题,这都是不了解历史也缺乏基本常识的表现。

仄声韵在宋代才出现,因为宋词可以谱成曲,所以其发音不再遵守原来的平声韵限制,这就跟现在我们对于同一个字,唱歌时的发音与说话时的发音并不相同。

坚称唐诗严格按照平仄规则来写的人,称唐朝全国统一按照《切韵》的标准,这种说法估计是秉承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灌输的观念,但纯属扯淡。

《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的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注意,定为官韵是以此为官方发音的标准,但不代表就是普及全国的教材。

这跟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但不代表全国统一说话都是普通话,各地还是用自己的方言。

用《切韵》作为全国写诗平仄规则的标准,本身就是伪命题

唐朝要全国普及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原因在于有三个原因根本做不到。

一、教材无法大量印刷

普及这本书先要有这本书,这就涉及到大规模印刷。唐朝只有雕版印刷,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北宋的毕昇发明,《切韵》字数1.15万,按照古代的排版至少20页,那就要制作至少20个雕版。

要大规模印刷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在唐朝长安制作一套雕版,然后大量印刷,将印刷好的教材发往全国各地,但这么多的书如何发往全国各地?

另一种是在唐朝长安制作几百套雕版,然后把雕版发到全国各地,再由当地自行印刷,但这么多雕版又该如何发往全国各地?

那时候很多地方路都不通,如何能做到全国使用统一的诗词写作教材?

今天我们知道课本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因为宋代的烧制不出大缸,烧制大缸的技术明代才出现。

二、教材无法送往全国各地

唐朝鼎盛时期的版图面积约为 1237万平方公里(唐高宗龙朔年间,约661-663年),如此大面积的唐朝,如何将这本教材送往全国各地的学堂?

今天都还有不通路的地方,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如何能够将教材或雕版送往全国各地印刷?那时候可没有火车飞机,很多地方还不通路,但是全国各地可都有学子,难道每个地方都用全国统一诗词写作教材?今天都还有地方版教材,更何况交通落后的古代?

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 》记载,李白先祖因隋末战乱迁居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谁有证据证明李白小时候所在的中亚印刷过《切韵》这本书?或是谁有证据证明唐朝将《切韵》这本书作为教材送达到中亚过?

三、教师无法在长安集中培训

既然要全国普及《切韵》这本书,至少要在全国各地挑选一批人先培训好,这些人再回去教下面的老师,然后才是老师再教学生。但实际可能吗?

这些老师从全国各地来,当时很多地方道路不通,如何保障所有人都到齐了再开班?来的老师不可能两三天就能学会,那么他们吃住费用谁来承担?唐朝统治阶级会花这笔钱吗?只为普及一本叫《切韵》的教材吗?这是侮辱谁的智商呢?

再反过来说,既然当时全国普及了,为什么今天看唐诗,依然有不押韵的情况?既然普及了,为何直到现在各省都还有方言?

可见称唐诗严格按照《切韵》作为平仄规则标准的说法,本身就是伪命题。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今所谓专家学者的观点有些经不起推敲,不否符合逻辑,一戳即破。

来源:百科阅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