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吃撑的“穷鬼火锅”,是怎么把海底捞卷怕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8:52 1

摘要:谁也没想到,2024年中国火锅界最扎实的一记闷棍,不来自北上广深,也不来自海底捞和巴奴,而是来自江西的一家“穷鬼火锅”。

谁也没想到,2024年中国火锅界最扎实的一记闷棍,不来自北上广深,也不来自海底捞和巴奴,而是来自江西的一家“穷鬼火锅”。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两块的素菜、十块的荤菜、锅底比奶茶还便宜,排队三小时,吃撑人均才50块。

这家叫“季季红”的火锅品牌,25年里几乎没出过圈,却一口气开了400多家直营店。

在餐饮行业喊着“消费降级”的今天,它却活得比谁都滋润。

没有明星加持、没有融资新闻、没有加盟复制,靠一碗火锅,从南昌一路卷到了县城,还火到今天。

到底是它太稳,还是别人太急?

01

讲真,如果你没在江西生活过,可能都不知道“季季红”这仨字的分量。

在南昌街头,平均走两公里就能遇上一家门店,别的火锅品牌怕“店开太密抢客流”,它反而密集布局,越开越多,还越排越久。

但因为它没做过网红营销,也没去北上广刷存在感,哪怕开出400多家店,很多外地人还以为这是某个地方小品牌。

可真正了解的人知道,季季红不是红不了,而是压根不靠“流量”活着。

别的火锅品牌靠营销风口,它靠的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基本盘,也就是谁都可以吃得起的一顿热火锅。

说穿了,火锅这个赛道,其实早就内卷得不像样了。

海底捞把服务卷成了段子,巴奴卖毛肚也要讲哲学,美团外卖都能点的火锅品牌,一家比一家讲调性。

但用户最真实的感受是:贵,越来越贵。

一顿火锅动辄人均两三百,尤其一线城市,只能是“偶尔奢侈一次”的选择。

而季季红,硬是在人均五十这条线上死磕了25年。

不是不能涨,是没必要涨。

这家火锅品牌的“硬核省钱哲学”,从源头就开始精打细算:

自建4万平米中央厨房和直采基地,98%食材自己搞定,成本直接比行业低20%;

门店设计“去服务员化”,扫码点餐、自取调料,少请人还能提效率;

菜品不搞复杂花哨的种类,但胜在稳定、干净、足量。

省下来的每一分,都是回馈到菜单上的真金白银。

两块钱一盘的豆芽,十块钱一份的毛肚,还不缩水。

02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2024年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都在搞“下沉”。

但仔细一看,他们下沉的仅仅是门店位置,价格却根本没跟着降下来。

有的品牌开到五线小县城,还标价人均百元,堂食还得加服务费,最后把小镇青年都吃怕了。

而季季红的做法刚好相反:

它不搞“全国计划”,不急着进一线商圈,而是在江西老老实实铺网,县级市、乡镇都不放过。

它在小镇里开火锅店,但价格是真的划算,人均30多块就能吃饱。

没有低配门店、没有缩水菜单、没有敷衍装修,年轻人吃了觉得“吃着不错,我花得起”,也愿意再来。

这才是下沉的本质,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用合适的价格,给普通人应得的体验。

03

这几年餐饮品牌最怕的一句话是:“年轻人不来了。”

因为他们不讲粘性,一顿吃完无感就不来了;也不讲品牌,哪里有话题就去哪里。

但季季红还真在年轻人这儿活成了“熟人”。

它不卷服务,却花心思搞设计:门店从“粉色少女风”到“山野系自然风”,每年换一代主题;

和演唱会、音乐节合作搞应援,七夕还推出情侣“红粉节”免单活动;

哪吒2上映,它直接在店内搞COSER巡演,搞得粉丝连电影都顾不上看。

你很难说这些东西有多高级,但它确实有趣、接地气、不端着。

而这几点,恰好是年轻人最在乎的。

而且在很多同行早就退居二线、开始当“董事会发言人”的时候,季季红的创始人周弘,却还在门店里“加汤”。

她自己说,这个动作不仅是服务,更是观察:“别人看数据,我看人。数据可能会说谎,但顾客眼神不会。”

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亲自到店,和顾客说说话,送点小玩意,听他们讲菜的口味、装修的灯光、菜单顺不顺眼。

这不是她“亲民”,而是她觉得“没有用户,企业早晚空心”。

在餐饮品牌花大钱搞用户洞察、调研报告、数据闭环的时候,她选择蹲在顾客边上,加一勺汤、听真实评价。

其实口罩过后,大家都以为高价品牌会被打回原形,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海底捞、巴奴们依然人气不减,只是开始收敛扩张的速度,而一批“打工人火锅”“2元面包店”却迅速爆红又陨落。

真正留下来的,既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最贵的,而是最能把价格做稳、把品质做好的那一批。

在高频高压的消费时代,季季红这样的品牌或许火的慢,但它活得稳、活得久。

等风口过去、泡沫落地,你会发现,能长红不衰的火锅店,往往不靠炒作营销,而靠一口好吃不贵的锅底。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