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是来自上海国资国企的一线工作者,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担当、立足岗位实际,用艰苦奋斗、敬业奉献,铭刻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印记,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劳动者之歌。
他们是来自上海国资国企的一线工作者,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担当、立足岗位实际,用艰苦奋斗、敬业奉献,铭刻出一个又一个时代印记,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劳动者之歌。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上海国资”新媒体平台将在“国企人物”专题栏目中讲述市国资委系统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身上的奋斗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
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生态蓝图上,生活垃圾处理始终是一道必答题。从“垃圾围城”的困境到“无废城市”的实践,这场绿色变革的背后,离不开一群深耕环卫事业的科技先锋。上海环境集团总工程师邰俊,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身影。她用二十载的坚守,以科技为笔、以初心为墨,带领团队为生活垃圾行业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了集体智慧,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探索者:推动科创体系构建
2009年,上海生活垃圾处理“一主多点”“集中+分散”的战略布局刚谋定,生活垃圾体系还存在分类标准不健全、资源化技术路径不明、二次污染控制难度大等瓶颈难题。为此,邰俊主动参与筹建了“上海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实验室-中试-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构建,15年来带领团队攻克垃圾全程分类减量、飞灰稳定化、湿垃圾资源化等核心技术,形成了20余项科研成果、50余项专利和标准,为上海老港固废基地、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践行者:支撑垃圾分类新时尚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日,邰俊站在社区的垃圾房前,见证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革命”。这一里程碑的背后,也有她和团队长期以来的数据积累和技术支撑:2008年对我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开展全面系统调研形成的政策建议、2013年起连续开展10余项立法前期研究形成的专题成果、2014年起对湿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开展多指标跟踪测试形成的科学研判……之后,她带领团队连续8年参与上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评估和标准编制,为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巩固源头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拓荒者:在双碳赛道领跑行业变革
“双碳”战略的提出,为固废行业赋予了新使命。邰俊再次展现前瞻视野,率先组建生活垃圾领域低碳技术团队,开发出覆盖全品类、全链条的碳核算模型,编制固废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项标准,打造了“固废碳管家”智慧平台,为集团内11座焚烧厂、2座湿垃圾厂装上智慧大脑,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获上海市经信委、住建委重点推广,更被复制到郑州航空港等区域,成为全国固废行业低碳转型的标杆。
引路者:锻造绿色科创生力军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奔赴。”邰俊深谙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她以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纽带,打造出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科技攻坚“尖兵连”。团队中既有钻研垃圾资源化技术的“老师傅”,也有专攻碳核算模型的“新生代”,累计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工程咨询奖等30余项荣誉,20余人次获省部级科技人才等称号。这支队伍,如今已成为上海固废行业技术攻坚的中流砥柱。
传播者:让绿色理念扎根城市土壤
从实验室到社区讲堂,邰俊始终活跃在环保一线。她化身“科普大使”,5年间参与百余场讲座论坛,将复杂的专业技术转化为市民听得懂的“分类经”;作为徐汇区人大代表,她将调研中收集的民声转化为议案,推动低值可回收物、装修垃圾收运体系优化。
站在新的起点,邰俊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环卫行业经历了‘从集中化到无害化,到资源化、能源化,再到当前的低碳化、智能化’的变迁,行业发展给予了我们创新的平台、实践的舞台,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这位科技先锋和她的团队,正与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步伐同频共振。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份劳模事迹的注脚,更是一座城市绿色转型的缩影。
编辑:刘蕊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