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川贵”。中国白酒产业主要聚集在四川贵州一带,由四川宜宾、泸州和贵州遵义三市所构成,形成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分布格局,这是业内共识。
“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川贵”。中国白酒产业主要聚集在四川贵州一带,由四川宜宾、泸州和贵州遵义三市所构成,形成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分布格局,这是业内共识。
经过多年的研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在2017年就提出,白酒品质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白酒优质产区的温度、湿度、风速度、日照度、海拔度、土壤成分度、粮食品质度、水质度、酿酒工艺度等九大指标,对酿酒有重大影响,可谓酿造美酒的“黄金九度”,以这九大因素来全面判断一个区域是否适宜酿造优质白酒,可称之为审视白酒产业发展的“九度视角”。
在新的发展阶段,“九度视角”理论的提出与核质是什么?如何增强白酒金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哪个地区有望成为川酒“突围”的“排头兵”?对此,新华财经对李后强进行了专访。
“九度视角”下的白酒产区禀赋因素探析
我国白酒产业主要聚集在川贵一带,由四川宜宾、泸州和贵州遵义三市所构成,大致位于长江、岷江和赤水河流域,形成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分布格局,被业界誉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
白酒品质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据李后强介绍,“九度视角”理论源于“微生物发酵”这个白酒酿造的关键环节。而影响生物菌生长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日照度、海拔度、风速度、土壤成分度、粮食品质度、水质度和酿酒工艺技术等,这九大因素构成了全面判断一个区域是否适宜酿造优质白酒的“九度视角”:
——温度。酿制浓香型白酒一般要求年均气温在16℃-20℃,18℃左右最优,且季节温差不能大于30℃、昼夜温差不能大于10℃,否则空气中细菌容易死亡,酒料发酵难以实现。
——湿度。空气湿度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65%~85%的湿度最适合酿酒微生物生长,且尤以75%为佳。高湿度环境更适合细菌生存、繁殖和传播,较长时间干燥或湿度差太大,极易导致微生物死亡。
——风速度。酿造好酒一般要求风速在5.0米/秒以下,1.0—3.0米/秒以内最好。若风速度过大,空气中生物菌易被吹走而受破坏。
——日照度。优质白酒酿造地一般要求年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以保证长年温度均匀,在温度、湿度适宜环境中,生物菌存活期长,酿造过程中生物菌群更富集。
——海拔度。优质白酒酿造区一般要求海拔在300—1200米间,且以500米左右最优。另外,适宜的海拔也是高粱、小麦等酿酒原料种植所必需的自然条件。
——土壤成分度。土壤成分度主要通过影响窖池、原料生产和水质等方面来决定白酒品质。窖池是培养酒类微生物的主要场所,土壤条件越好的窖池,其微生物群就越富集,所产白酒品质也就越高。
——粮食品质度。指用于酿造白酒的粮食原料的优质度和适宜度,其中高粱品质尤为重要。高粱籽粒的单宁含量是影响高粱品质的重要因素,较低的脂肪含量(≤4%)和一定的单宁含量(0.5%~1.5%)有助于提升白酒品质。
——水质度。古人云“水为酒之血”,白酒生产是微生物繁殖及酶活动的过程,全程须有水参与。酒的香气中含有100多种微量元素,其多源于水。无色、无异味、pH值适中的水,有利于糖化、酯化和发酵。软硬度适合的水质,则能促进酵母生长繁殖,丰富微量元素。
——酿酒工艺度。指酿酒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包括技术精湛的工匠和传人。早在宋代时,泸州一带已有酿酒工艺,明末清初川贵白酒酿酒技艺渐臻完善。
“从酿酒工艺学角度看,悠久的酿造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酿造工艺技术,是川贵优质白酒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李后强说。基于以上“九度视角”的分析,应该肯定,川贵地区尤其是白酒金三角地区,是中国知名白酒的最佳酿造区和产业集聚区。
加快打造中国川贵名酒产业集群
在先天优势下,面向全球市场,如何跳起摸高,后期发力,增强川贵白酒的市场竞争力?李后强也提出了四点建议。
——提升白酒金三角产业集聚质量。支持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白酒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创优等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整合现有中小白酒企业,建设一批高档次的酿酒专用粮基生产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白酒金三角地区集聚。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酿酒原料生产、印刷包装、运输物流、创意设计等相关联的配套企业,形成白酒主体产业与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立川贵名酒发展联盟。进一步巩固金三角地区白酒产业整体优势,整合两省三市资源要素和支持政策,实现强强联盟。建立川贵两省省级层面的白酒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打破省市行政壁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世界白酒产业发展动态,解决白酒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难题。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性品牌,“金三角”地区生产的白酒,质量符合联盟认定标准,统一印制“中国白酒金三角”标识,形成国际国内整体竞争优势。定期发布全球白酒产业发展报告,建立川贵在世界白酒行业的主导话语权,占领全球白酒产业链核心和价值链高端。
——打造世界级白酒文化博物馆。 酒文化博物馆是酒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是白酒文化体验、名酒品鉴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加快整合“金三角”地区白酒酿酒文化、诗酒文化、品酒文化等,建设世界级白酒金三角博物馆,以酒文化集聚助推产业集聚。将白酒生态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等融入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品鉴体验中,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大品牌发展。依托白酒博物馆开展各类展会、论坛等,拓展博物馆功能,实现酒文化宣传、会展经济、工业旅游、白酒销售等一体化发展。
——加大白酒产业创新人才培育力度。人才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必备的竞争要素,是集群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实施白酒金三角产业集群创新人才培引计划,集聚一批创新型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白酒产业创新联盟,为促进白酒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奠定人才基础。通过增强白酒金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优势。
激活“黄金九度”助力邛酒产区振兴发展
邛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自古盛产美酒。早在秦汉时期,邛崃就是四川白酒的核心产区,“文君当垆”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白酒发源的核心区在邛崃。”李后强指出,从优质白酒产区的“九度理论”来看,如果满分100,邛崃至少可以得95分,是全国罕见的“好酒基地”,这也使得邛崃成为全国最大优质白酒原酒供给地,赢得了“中国原酒之乡”美誉。
在温度方面,邛崃地处盆地、群山合围,年平均气温16.5°C左右,拥有酿造浓香型白酒的黄金温度环境,有利于发酵菌群繁殖壮大,为邛酒提供更多香味物质。
在湿度方面,邛崃地处河谷、水量充沛,日照少、蒸发小,空气终年湿润,各月相对湿度75%~87%,拥有酿造优质白酒的黄金湿度环境。
在风速度方面,邛崃地处相对封闭的盆地,少风且速度低,年平均风速1.0—1.5米/秒,在全国白酒产区中是风速最小的区域之一。
在海拔度方面,邛崃海拔恰好在500米左右,拥有酿造优质白酒的黄金海拔度环境。
在酿酒工艺方面,邛崃酿造历史悠久、酿造工艺水平高超。很多酒业人说起邛崃,都会提到它是我国最大的白酒原酒生产基地,并回顾那段引以为傲的辉煌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邛酒“鼎盛时期”,邛崃拥有1000余家酒企,年产原酒30万千升,占全国近70%,一年销往省外原酒约占出川原酒的80%。
“当时邛崃为全国各地的知名酒厂提供优质原酒,在邛酒出川高峰期,市场对原酒的需求大,公路运力不够用,要通过铁路补充运输。”据李后强介绍,彼时邛崃曾一度是中国白酒的“实际控股人”,也是“美酒之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升级,白酒的品牌价值凸显。在此过程中,邛崃酒厂一度仍专注于酿制优质原酒,忽视了品牌酒厂的建设。加之一些品牌酒厂开始生产原酒,邛酒的原酒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新发展阶段,如何直面新挑战,实现邛酒振兴,成为邛酒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推动邛酒产业振兴发展,邛崃已在行动。近年来,邛崃政府打出“组合拳”,推动产区往多元方向的转型发展。《成都邛崃区域酒类产业发展促进办法》颁布实施,成都产区酒业产业联盟成立运行,推进“中国酒庄集群引领者”建设,打造“全国酒业供应链核心枢纽”,引进多元酒企入驻,引导酒企时尚化、国际化产品开发,创新、开放、多元、融合成为产区共识与行动。
邛酒振兴,至关重要的是提升产区品牌的知名度,塑造“邛酒产区”品牌美誉度,让“千年邛酒”美名远扬,让行业内外、社会各界记住邛酒品牌,盛赞邛酒的品质,倾倒于邛酒文化。
当前,由邛崃政府引领的酒企、酒商、媒体的“1+N”模式,正带领邛酒走上突围的复兴之路。李后强建议,政府和市场应齐发力推动“邛酒振兴”,为邛酒振兴插上翅膀。一方面,邛崃背靠国家超大城市成都,要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充分依靠成都的人才、市场潜力等优势,打造产区品牌形象,打造本土白酒品牌,将“基酒输出产区”变为“名酒供给高地”,将“中国原酒之乡”变为“中国名酒之乡”。另一方面,重新立品牌、树形象,讲好邛酒文化故事,展现邛酒丰厚的历史底蕴,激活无形资产,让“好酒卖出好价钱”。(李倩倩 丁正威 吴桐)
来源:中国企业家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