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跨越五千年,无人能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20:11 1

摘要:毛泽东是谁?说起他,咱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带上了复兴的路。1893年12月26日,他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候的中国,满目疮痍,列强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农民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毛泽东是谁?说起他,咱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带上了复兴的路。1893年12月26日,他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候的中国,满目疮痍,列强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农民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毛主席小时候家里不算穷,但也不富裕,父亲毛贻昌靠种地和做点小买卖养家,母亲文氏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但脑子里想的不是只顾自家那点田,而是整个国家咋办。

1902年,毛主席9岁,开始上私塾,读四书五经。那会儿他就显出聪明劲儿,书读得好,字写得也不错。1910年,他考进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接触到新思想,辛亥革命的消息传过来,他一下就激动了。1911年,清朝被推翻,他剪掉辫子,跑去参加新军,第一次尝到革命的滋味。

1913年,他考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那儿认识了杨昌济这样的好老师,也开始琢磨怎么救国救民。1918年,他北上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个小职员,工资不高,但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此思想开了窍。

1921年,毛主席28岁,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那是中国共产党的起点,十几个年轻人凑在上海石库门的小屋里,点着油灯,商量着建党的事儿。1927年,国共合作破了,他带着人搞秋收起义,虽然没完全成功,但拉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1年,他在江西搞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给农民分田地,日子总算有了盼头。1934年,国民党围剿太狠,他带着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苦头。1935年遵义会议,他成了红军的实际领导人,带着队伍走到陕北,站稳了脚跟。

抗日战争来了,毛主席在延安指挥作战,提出打游击的主意,跟日本鬼子周旋。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又打起来,他指挥三大战役,把国民党打得落花流水。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新中国刚起步,毛主席忙着搞土改,让农民翻身做主人;1953年,又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开始轰轰烈烈地干起来。1950年代,中苏关系还行,后来慢慢变僵,他对苏联的修正主义看不下去,1960年代还搞了两弹一星,硬是让中国挺直了腰杆。

毛主席一辈子都在斗争中度过,晚年也不例外。1965年,他72岁,写下《念奴娇·鸟儿问答》,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带着他对革命的信念和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他活到1976年9月9日,82岁去世。去世那天,全国人民都哭了,他的功绩没法抹掉。他的诗词也一样,留下来让人读了心里振奋。这就是毛主席,革命家,也是诗人,活得轰轰烈烈。

《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主席1965年5月写的,那时候他已经72岁了。这首诗不是随便写着玩的,而是有大背景的。当时国际上风云变幻,中苏关系闹得特别僵。苏联那边,赫鲁晓夫上台后搞修正主义,鼓吹什么“和平共处”,还把共产主义说得跟“土豆烧牛肉”似的,毛主席听了就来气。1963年,美英苏签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国没加入,觉得这是大国搞霸权,限制中国发展。1964年,赫鲁晓夫在匈牙利演讲,又瞎扯一堆,毛主席觉得这家伙完全背离了革命路线。

国内呢,毛主席也在反思。1960年代初,大跃进和自然灾害让经济受了挫,他担心党内有人也学苏联,走修正主义的路。1965年3月,苏共给中共写信,想施压;6月,中共回了一篇《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直接怼回去。毛主席心里清楚,国际国内的斗争都得硬碰硬,不能软。他写这首诗,就是要表明态度:中国不怕斗争,革命得继续干下去。

这首诗全文是这样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咱一句句来说说它啥意思。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句用的是《庄子·逍遥游》的典故。鲲鹏是种大鸟,能飞九万里,象征着雄心壮志。毛主席在这儿把自己和中国共产党比作鲲鹏,说咱们有大目标,要干大事。“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这句是站在高处看世界,城郭就是人间城市,意思是革命者眼光长远,看得清全局。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这儿开始转了。炮火弹痕指的是当时的世界局势,越南战争打得热闹,非洲殖民地也在反抗,斗争无处不在。蓬间雀是小鸟,躲在草丛里,看到炮火就吓得发抖。毛主席用这个比喻修正主义者,特别是赫鲁晓夫那帮人,说他们胆子小,没魄力,只会缩着。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这句是问小雀你跑哪儿去,小雀说去找仙山琼阁,就是幻想中的乐园。这其实是讽刺苏联修正主义,净想些不切实际的空话。“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这句点的是1963年的《禁止核试验条约》,毛主席觉得那是美苏英搞的阴谋,表面好看,实际害人。“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直接引用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嘲笑他把共产主义说得跟吃饭似的,太肤浅。

最后“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句可够狠。“不须放屁”是说别瞎扯了,革命不是靠嘴皮子,而是要真干。“天地翻覆”是毛主席的信心,革命一定会胜利,世界会大变样。这句用词直白,特别接地气,带着毛主席一贯的豪气。

这首诗不光是文学作品,更是政治宣言。它针对中苏论战,批判修正主义的短视,展现中国革命的决心。毛主席用鲲鹏和小雀对比,一个高远,一个渺小,把斗争的本质写得明明白白。诗里古典和白话混搭,既有《庄子》的影子,又有大白话的痛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还深。写完后,他交给胡乔木润色,郭沫若也看了,觉得“土豆烧牛肉”这句特生动,建议少改。毛主席听了一部分意见,定了稿。

说它跨越五千年,不是吹牛。毛主席诗词里老有这种大手笔,从《沁园春·雪》到《七律·长征》,都带着历史感和革命劲儿。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也不例外,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斗争结合得天衣无缝。鲲鹏的意象,从《庄子》里来,却又有了新意思,代表着民族的志气。谁还能写出这种气势?没人比得上。

《念奴娇·鸟儿问答》写完后没马上发表,一直到1976年1月才在《诗刊》上露面。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已经很差了,卧床不起。这首诗一出来,全国都炸了锅。工人、学生、农民都读,工厂里讨论,学校里抄写,大家都觉得这诗写得痛快,透着毛主席一贯的硬气。尤其是“不须放屁”那句,很多人读了直拍大腿,说这才是真话,痛快淋漓。

1970年代,毛主席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行。1972年,他还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谈笑风生,展现大国风度。1974年,他指导外交,核试验也成功了,国家底气更足。但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诗词写得少了。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算是晚年的巅峰之作,凝聚了他一生的信念。1976年9月9日,他在北京去世,全国哀悼。那天广播里放哀乐,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人们自发聚集,哭得稀里哗啦。他的去世是个大转折,但他的思想和诗词留了下来。

诗发表后,影响特别大。1976年10月,各地搞悼念活动,这首诗被反复念,大家听着心里既难受又振奋。1980年代,《毛泽东诗词选》出版,收了这首诗,卖了上百万册。学校里也教,学生抄在笔记本上,老师讲它的背景,大家都觉得毛主席不光会打仗,写诗也牛。1990年代,学者研究这首诗,说它语言大胆,意象鲜明,是现代诗词的宝贝。2000年后,互联网起来了,这诗在网上传开,网友留言说“气吞山河”,读着提气。

到现在,《念奴娇·鸟儿问答》还是个宝。每年清明节,韶山冲毛主席故居人山人海,大家去那儿缅怀,念他的诗。学术会上,专家说这诗跨越五千年,带着民族的自信和豪情。鲲鹏的意象激励年轻人,告诉他们要有大志向,别学小雀畏缩。毛主席的诗词不只是文学,更是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总的来说,《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主席留给咱们的宝贝。它跨越五千年,从古代文化里汲取养分,又带着现代革命的火花。读它,就像听毛主席说话,硬气、实在、有力量。毛主席走了,但这诗还在,激励着咱们往前走。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