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经典诗词8首,开篇都是千古名句,妙到极致,说透了人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21:11 1

摘要: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以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为后来的魏国乃至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以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为后来的魏国乃至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如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而在文学上,曹操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短歌行》、《观沧海》等诗作,不仅抒发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世界和文学造诣。

提起曹操,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盖世英雄”,有人说他是“政治家”,有人说他是“诗人”。

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鲁迅说:“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师’。”

不可否认,曹操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谋,在战乱纷飞的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同样,他的诗词也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赏析:《观沧海》通过对大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曹操这首诗中的景象非常开阔宏大,是景物描写,也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背景

在中国崩溃和动乱的过程,曹操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平定了中国的北方,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的统治者。接下来曹操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南征,进攻荆州,平定东吴,准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之前,他又要做一件什么事呢?北征乌桓。之前曹操在中原最大的对手就是袁绍,他平定了中原以后,袁氏势力的残余部分流窜到辽西去,和辽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乌桓的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经常袭击他的背后,所以当曹操决定南征的时候,他必须首先解决后顾之忧。征讨辽东之战打得非常艰辛,但终于大获全胜。这一仗打成了,回兵到河北碣石这个地方,写下了这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作。


这时曹操处在一生事业的顶点,因为第二年他南征没成功。他在群雄混战中崛起,奠定了中原,然后北征乌桓,一切都成功,第二年就要准备南征了,他当然觉得没有任何力量可阻挡他。这个时候真是踌躇满志。碣石这个地方号称海门,就是海之门,陆地和大海交接的地方,这是秦始皇、汉武帝祭海的地方。现在明白了吧?这个地方秦始皇来过,这个地方汉武帝来过,这个地方俺曹操曹孟德来也!这是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观沧海》诗气象宏阔,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你似乎能够看到作者意气慷慨的形象。壮阔的大海奔涌不息,象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一种豪迈壮阔的胸怀。

02

《却东西门行》

曹操【两汉】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这首诗描写的是征夫久役不归的思乡之情。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句、一百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一行行大雁,冬去春来,自由翱翔,田中的蓬草,随风飘扬,久戍不归的征夫,飘泊异乡;虎狐都知恋丘冈,征夫怎能忘故乡!

03

薤露行

〔两汉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背景:

《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人民遭受离乱之苦的悲伤和感叹。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少帝刘辩在舅父何进的辅佐下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

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但何太后宠信宦官,阻止了何进诛杀宦官的行动。何进只好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

然而事情泄露,张让等人杀了何进后,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只是董卓率兵进京,再度劫还。 之后董卓控制了整个京城,独揽军政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董卓凭借权势,无恶不作,为了容易进行统治,更是放火烧毁了洛阳,挟持献帝与官民西迁长安,使得旧京一片废墟,荒无人烟。

此诗歌正是诗人目睹这些惨状后,哀痛感伤,挥笔所作。

04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创作背景

《短歌行》大约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即赤壁之战后两年。此时曹操已统一北方,但赤壁之战的失败让他深感人才难求,同时也意识到统一天下的道路依然漫长且艰难。在一次宴会中,曹操与群臣畅饮,吟咏此诗,抒发内心的忧思与壮志。

曹操不仅是一位大英雄,还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被誉为“慷慨悲凉,千古绝调” 。从该首《短歌行》来看,发英雄之忧,抒英雄之志,深思忧念之中又振起豪情雄心,确实当之无愧。

05

《蒿里行》

东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和《薤露行》一样,也是古时的挽歌,指的是人死之后,魂魄会归于蒿里。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军,征讨董卓。董卓挟持献帝及官员百姓迁移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和关东各路兵马对抗。关东各路兵马各怀心事,大多持观望态度,联军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厮杀,百姓苦不堪言。

这首《蒿里行》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赏析: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

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06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是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走过山重水复,才能迎来柳暗花明。

人生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07

《龟虽寿》

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是生命的清泉在涌动。
青春年少时,朝气蓬勃;耄耋之年时,亦可昂扬向上。保持一种饱满热情,永远年轻不老的积极心态,笑对人生,便是对幸福最好的期许。

08

《善哉行二首》

魏晋.曹植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翩翩。

仙人王乔,奉药一凡。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救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友在门,饥不及餐。 如彼翰鸟,或飞戾天。

《善哉行三首·其二》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所作的一组乐府诗之一。该诗以自述身世为主线,通过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早年孤苦境遇与壮志难酬的悲慨。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