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驻村工作队队员改良杨梅去核机,预计可助靖州梅农年增收2000万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21:29 1

摘要:5月,正值杨梅采摘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三和村乡村振兴工作队“90后”队员王正根,正忙于办理杨梅去核机专利申报事宜。

“90后”驻村工作队队员改良杨梅去核机,预计可助靖州梅农年增收2000万元——

致富“神器”诞生记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吕高安 郑茜

5月,正值杨梅采摘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三和村乡村振兴工作队“90后”队员王正根,正忙于办理杨梅去核机专利申报事宜。

王正根改良后的杨梅去核机虽只有110厘米高,但去核效果很好,预计今年能帮助靖州梅农增收2000万元左右。

一台小小杨梅去核机,成了梅农致富增收“神器”,在当地引发热议。

65%的杨梅腐烂在林地,甜蜜果成“梅烦恼”

靖州是全国6大杨梅产区之一,靖州杨梅果大核小、酸甜适度、品质优良,享有“江南第一梅”美誉。杨梅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之一。

2023年5月,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装备智能学院教师王正根,加入该校驻三和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刚到村后的20多天时间里,他跟随工作队深入靖州万亩杨梅林进行产业调研,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杨梅果成吨成吨腐烂在林地里。

原来,杨梅成熟采摘期短,只有20天左右;采摘后的果实,保鲜期更短,在常温下只能保存1天,许多梅农只能望“梅”兴叹。

据工作队调查统计,靖州每年有6.5万吨鲜杨梅被采摘,但只有35%能进入鲜销市场或深加工,剩下的65%都腐烂在梅林。碰上灾年,一些梅农连肥料钱都收不回来。

酸甜可口的杨梅成了农户的“梅烦恼”,村里200多户梅农的含泪倾诉,像针一样扎在王正根和工作队队员的心里。

今年34岁的王正根毕业于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热衷于发明创造,还曾随导师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爱发明》节目,他决心用自己专业所学帮助靖州梅农。

要突破靖州杨梅产业发展桎梏,必须攻克杨梅如何保存的难题。“杨梅去核是关键!”王正根说,不去核的杨梅,冷冻后不适合深加工;而去核后的杨梅,既可以冷冻保存,延长保鲜期,又可以加工成果酱、果酒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经济附加值。

然而,市面上现有的杨梅去核机对果形破坏大,原本完整的一颗鲜杨梅常常会变成毫无价值的“碎杨梅”,所以很少有人用。

“对杨梅去核机进行改良,降低破损率刻不容缓!”有了思路的王正根,心底升腾起一团火。

破损率从30%降至6%,新杨梅去核机给果农带来希望

“杨梅的果核与果肉连接很紧密,杨梅去核,犹如金蝉脱壳,非常困难。”王正根介绍。

他购买了现有的杨梅去核机进行研究和试验。用其处理杨梅,破损率超过30%。“要想得到一颗完整的去核杨梅,需要大量、反复的实验测算。”

怎么改良呢?在工作队队长吴志兵的帮助下,王正根走进靖州一片片杨梅林,与专家、梅农、加工销售人员促膝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

2024年6月,王正根下乡采集样本时,靖州4个杨梅主产区的梅农主动拿出自家采摘的杨梅,无偿供其研究。

看到乡亲们如此支持,王正根倍感振奋。他连续熬了4个通宵,对采集到的3000多颗杨梅样本,用游标卡尺重复测量了6000余次;还手动尝试了“N种”去核方式,用筷子捅、用吸管捅、用勺柄挖、用气嘴喷……看看哪种“快准狠”。

最麻烦的是,测试去核工艺需要不断调整试验台的设备型号和去核速度。然而,在靖州,很难找到一家数控加工工厂。王正根不得不求助在株洲醴陵的表兄,多次前往醴陵更新设备。

得知王正根的困境,湖南劳动人事职院迅速立项拨款,为其减少资金负担。

测试工艺的那段日子里,王正根白天忙于处理村务,晚上埋头搞研究。经过2000多次的对照试验,他终于找到了最佳去核工艺——管型刀去核法,能将杨梅鲜果破损率控制在6%以下。

2024年7月,王正根改良的去核机“毛坯”完成,虽然机身还有待完善,但已经能运行,一人一小时能完成25公斤杨梅鲜果去核。

又经过多次修正,今年3月,去核机“软装”完成,王正根研发的第一台杨梅去核机诞生——1秒就可去核,去核后的杨梅果颗颗饱满。

靖州杨梅产业协会会长梁和平透露,这种杨梅去核机投入使用后,仅靖州一县,可形成户户有深加工产业的杨梅生态格局,预计可帮助近万户梅农和20多个杨梅合作社实现年增收2000万元。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