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本该是吃小龙虾的最佳时节,餐馆中应人头攒动,各平台小龙虾外卖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但实际情况却让人意外,不少餐厅的小龙虾菜品从主打菜变成了“冷门推荐”,甚至有些商家直接将小龙虾从菜单上悄悄撤下。
小龙虾危机:从“网红”到“跌落神坛”,谁之过?
2024年5月,本该是吃小龙虾的最佳时节,餐馆中应人头攒动,各平台小龙虾外卖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但实际情况却让人意外,不少餐厅的小龙虾菜品从主打菜变成了“冷门推荐”,甚至有些商家直接将小龙虾从菜单上悄悄撤下。
批发市场的情况更令人触目惊心,往年价格坚挺的小龙虾,在这个当口持续下滑。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小龙虾批发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尤其是中规格虾(每斤20-30只)的跌幅更是超过50%。
一位水产批发商表示,4月是湖北、安徽等虾类主产区的集中上市时段,大量小龙虾涌入市场,供给远远超过需求,价格断崖式下跌不可避免。从“身披红甲的小龙虾”变成“被积压的库存”,养殖户和商家的焦虑可想而知。
在湖北潜江,某养殖户李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满脸无奈地计算着今年的收益。他说:“前几年行情好时,小龙虾一亩能赚近万元。今年成本还没收回,价格却已经腰斩。我们扩大了养殖面积,原本想赚得更多,结果发现卖不动才是最可怕的。”
李先生的困境并非个例。过去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小龙虾的产能迅速扩张。2024年国内养殖面积已达到3000万亩,总产量超过300万吨,是五年前的两倍多。湖北、山东、安徽等地更是大规模增建养殖场,养殖户们蜂拥而入,期待从中分一杯羹。而事实却证明,市场需求的增长远未跟上供给的步伐。
与此同时,消费端也存在显著变化。预制菜在过去两年风靡餐桌,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的小龙虾预制菜库存积压严重。与此同时,餐饮渠道中火锅、烧烤等小龙虾主要消费场景也面临来自其他美食的强力竞争,一些网红餐厅更是迅速转移了消费者的焦点。
价格暴跌的波及范围远超个体养殖户,众多上市企业也未能幸免。国内大型水产品加工龙头国联水产,其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因小龙虾业务亏损加剧,公司不得不宣布终止小龙虾深加工项目的扩建。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的亏损困境,也映射出整个预制菜市场的冷却趋势。
市场分析表明,预制菜企业近年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大量工厂处于闲置状态。“高价时疯狂扩产,低价时库存积压”,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威胁。
展望未来,小龙虾行业的前景喜忧参半。短期内,随着湖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的持续供大于求,价格战似乎在所难免。而夏季高温可能带来的供应减少,则有望在7-8月促使价格反弹。
但真正决定行业命运的,是长期的产业调整。在业内人士看来,提升苗种自给率、推动产业标准化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目前已有15家省级良种场在6省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良种场将极大提升优质虾苗的供应能力,推动整个行业从扩量走向提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消费场景的优化。近年来,小龙虾已不仅仅是夜宵摊的主打品。餐厅通过创新做法,如推出小龙虾意面、小龙虾披萨等新颖菜品,吸引年轻消费者。此外,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形式,也为小龙虾开辟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新渠道。
“关键在于如何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精准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满足这些需求。”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政府部门在应对此次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湖北省通过科研补贴、市场调控等政策,支持本地小龙虾产业链优化。而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未来3年内国内小龙虾的苗种自给率有望从当前的60%提升至80%。
但另一方面,也有专家提出质疑:当前的行业动荡,究竟是偶然的市场调整,还是长期发展中的必然阶段?“该不该一刀切地限制养殖扩张?”“谁该为这场价格战中的损失买单?”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未来行业的走向。
小龙虾从“网红”产品到如今的“价格跌落”,不仅是一次行业的周期波动,更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呈现。短期困境无疑加剧了养殖户和相关企业的焦虑情绪,但长期来看,这一过程将倒逼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回调或许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消费机会。而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如何从危机的阴影中寻找新的成长机会,或许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来源:零售运营qp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