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着农历四月十八就要到了,咱老一辈常说的一句老话儿——“四月十八定旱涝”,你听过没?别小看这一句民谚,它可不止是口头传承那么简单。要真碰上晴天或落雨,说不定三伏天是旱是涝,就在这天打了前哨战。
四月十八定旱涝?别不当回事,这天的天气真能影响整个三伏!
眼看着农历四月十八就要到了,咱老一辈常说的一句老话儿——“四月十八定旱涝”,你听过没?别小看这一句民谚,它可不止是口头传承那么简单。要真碰上晴天或落雨,说不定三伏天是旱是涝,就在这天打了前哨战。
你不信?那就接着往下看。
“‘四月十八晴’,干断河底青”
咱从第一句说起。这话一听就让人觉得渴,啥叫“干断河底青”?意思是河水干涸见底,连青苔都晒没了。这晴啊,可不是你中午晒个衣服的小晴,是连续的大晴天!副热带高压顶在天上,雨云压根儿进不来。
这种天气,最怕啥?怕的就是三伏天一来,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地皮儿干得冒烟。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这种热干天,籽粒就干瘪,减产跑不了;玉米、水稻还没长稳,就遭了秧。
所以说,这句谚语不是唬人的。四月十八要真是大晴天,农户们可得赶紧看水源、备抽水机了。你那儿要是也晴,记得早做准备,可别等庄稼打蔫儿了才想起老祖宗那句话。
“‘四月十八雨淋头’,六月连阴雨不休”
这句就有点儿吓人了。四月十八要是赶上下雨,咱可不能只当成是“一场春雨贵如油”那么简单。这场雨可能预示着啥?那就是——梅雨季提前打招呼了!
你想啊,南方的梅雨季本来就多雨多湿,这雨一早来势汹汹,后头可能就是连着几天甚至几周的阴雨天,田间地头湿漉漉的,庄稼容易生病,病虫害也就跟着泛滥起来了。
特别是水稻和玉米,一怕旱,二怕涝。连阴天一多,根系泡得透不过气儿,分蘖、抽穗都遭殃。更别说那些小河沟、大水塘,水位一高,随时可能决堤,那可就不是减产,是绝收。
所以,要是四月十八那天下雨了,排水沟赶紧清清,沟头堰尾看看是否通畅,防一手比事后补救强太多了。
“‘四月十八云遮日’,三伏少雨旱得急”
这句看着不重,实则藏着狠话。天上虽没下雨,但太阳也没露脸——阴天。这种天气最容易让人犯糊涂,觉得不冷不热、也没啥特别的。但老话说得明白:云遮日,太阳没气力,也没水汽上升,三伏天可能就会陷入“空蒸”的状态。
也就是说——热!热得干、热得燥、热得人发晕、庄稼发蔫。
特别是小麦已经收完了,玉米、花生正好进入需水期,这时候来场雨最合适。可偏偏少雨甚至干旱,就会让农民看天叹气。
所以,这种“似雨非雨、似晴非晴”的天气,最难预防。只能靠早安排,比如覆盖保墒、建简易喷灌、雨水收集这些“笨办法”派上用场了。
“‘四月十八大雨倾’,三伏积水稻苗青”
这一句听着倒是喜气洋洋。“大雨倾”,你以为是灾难,其实老祖宗留下这句,是说适量的透雨,三伏时节雨水充足,反倒利于水稻苗生长。
可这儿得细说一句——得看地方!
南方水稻田靠的就是“三分天意七分管理”,你要真是这天下一场透雨,补足了土壤水分、蓄满了池塘水库,那确实是“后头轻松前头累”,三伏天不愁水。但如果是北方旱区,四月十八的大雨反倒可能影响播种进度,地太湿,耙地播种全得往后拖。
所以啊,这句话得看“雨”下得多猛、地在哪儿,不能一刀切理解。不过,只要你记得一句话——“水多排,水少蓄”,基本就不会出大岔子。
总结一下:
“四月十八”这一天,看着平常,却在老话里有着非凡的意义。晴天、阴天、小雨、大雨,每一种天气都有说法、都有后果。它像一个“天气节点”,划出春夏的分界线,也预示着夏天的底色是干是涝。
当然,农谚虽有智慧,但咱也不能把它当作“唯一依据”。如今气象科技这么发达,卫星云图、气压分析、历史气象大数据都在那儿摆着。真正聪明的农民,懂得听天、也懂得看报。
所以你那儿,2025年四月十八到底是晴是雨?你是准备好抽水机了,还是已经疏通了排水渠?
小时候我爷爷在村头种地,就常念叨这几句话。那时候觉得是他唠叨,现在回头一看——句句有根,句句有据。只不过,现在的我们,比起记一句话,更需要的是,把这句话和现实结合起来,活用才是真智慧。
你小时候听过“四月十八定旱涝”这句农谚吗?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欢迎在留言里分享你家那边的天气和经验,说不定今年的三伏,还真得靠你一句提醒呢。
来源:番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