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风掠过平遥古城的雉堞,将游览车车夫成海荣的话音揉进青石板的褶皱:“咱们眼前的平遥古城形似一只巨大的乌龟,南门高昂为龟头,北门低垂作龟尾……”而在六百公里外的浙东,慈城的云雾正漫过护城河,将“灵龟戏水”的轮廓洇染在青山碧水间,纵横交错的水巷织就千年未改的“
五月的风掠过平遥古城的雉堞,将游览车车夫成海荣的话音揉进青石板的褶皱:“咱们眼前的平遥古城形似一只巨大的乌龟,南门高昂为龟头,北门低垂作龟尾……”而在六百公里外的浙东,慈城的云雾正漫过护城河,将“灵龟戏水”的轮廓洇染在青山碧水间,纵横交错的水巷织就千年未改的“井”字纹章。
左为平遥古城,右为慈城古县城。两座“龟城”在烟火中继续生长
慈城,平遥,一北一南,两座“龟城”,共同演绎着千年古城的哲学:唯有让古老城池在现世生活中继续生长,才能让文明的基因,在人间烟火的平仄里代代相传。
同为明清建筑的集大成者,黄土高原的罡风与浙东水乡的细雨却在时空经纬上织就两座“龟城”的迥异风骨。
平遥古城 余月祥/摄
平遥古城如立体的礼制教科书,以方正雄健的布局恪守千年规制——2.25平方公里的庞大“城池”里,中轴线贯通南北,街巷横平竖直,"左文右武、前朝后市"的规制严整如棋盘,粗犷建筑线条间流淌着晋商纵横四海的豪迈气魄。这座肇始于西周、鼎盛于明清的古城,历经2800余年时光淬炼,成为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样本。
慈城古县城 沈国峰/摄
而“以水为脉”的慈城则是江南“天人合一”的灵秀诗篇。2.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明清古建群落枕水而居,白墙黑瓦倒映清波,古桥石埠浸润水韵。这里是目前江南地区古代县级规制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古县城,拥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40余处。
1997年,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一锤定音——作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平遥也在古城保护上率先交出了北方的答卷。
冀氏老宅为平遥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五截四院
推开厚重的木门,踏入冀氏老宅的瞬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据平遥县志记载,元朝末年,冀氏始祖冀友贤因海外从商致富,同官府来往甚多,因此重金购置此地,并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起明楼一座,取名‘栖凤楼’……”冀氏老宅的运营负责人赵渊豪正在讲解,砖雕纹样与梁柱典故他都如数家珍,活脱脱一本行走的老宅“活字典”。
这座平遥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五截四院布局严谨,造型简朴,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或“目”字型格局。漫步其中,四进院落如卷轴般层层舒展——两侧青砖古朴厚重,门楣浮雕栩栩如生,檐下红灯笼摇曳生姿,院中醋坛酸香漫溢。这正是赵渊豪放弃都市生活,守护老宅的原因:这里不仅能触摸到晋文化的肌理,更让漂泊的灵魂在历史的褶皱里寻得安宁。
冀氏老宅
然而,时光的馈赠亦带来沧桑考验,因年久失修,老宅陷入结构腐朽、功能衰败的困境。为使它重焕光彩,文物部门出具相关图纸,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古建筑最小干预的方法进行修补,如风化破损的墙面采用掏补工艺,房屋立柱、大梁、云头等破损遗失或变形腐朽的木构件采用接补工艺。最终,冀氏老宅得以重见明清建筑风貌。
这样的守护并非个例。平遥古城现存3798处古民居,其中471处保存完整。为守住这份“原味”,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根据传统民居破损程度给予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资金补助。
与此同时,对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中的473所保护院落、8处近现代建筑以及散落在古城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进行普查和建档,明确对古城内保护类传统建筑只准维修,不得拆除重建,实现古城历史风貌的恢复与延续。
平遥古城建筑屋檐
这与走在千年古城复兴道路上的慈城不谋而合:2010年10月,慈城颁布国内首部古县城保护条例。此后经年,慈城持续推进系统性修缮工程,在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下,对古城传统格局、整体风貌、空间尺度进行精细化维护,同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激活非遗、民俗等文化形态的生命力,做到“内修气质、外塑颜值”,成为中国古城“在保护中生长、在传承中创新”的鲜活样本。两座古城一刚一柔,却在冥冥中暗合恋家的中国人恒久的回响:城在,家就在;城存,文脉永存。
在慈城,随意拐入一条青石板小巷,总能撞见当地人坐在苔痕斑驳的石凳上谈笑风生;孔庙旁的中城小学书声琅琅,稚嫩的童声与浸润千年的儒家文化交织成趣;夜色里的孔庙公园,交谊舞者的脚步轻盈旋转,乐声愈加摩登。千年古城的鲜活,从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融进日常的呼吸。
平遥市楼
这份“活着”的智慧,在六百公里外的平遥古城亦有回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8年后,古城里仍生活着2万多居民。
生活、工作都在景区,是什么体验?54岁的游览车车夫成海荣载着游客碾过明清街的青石板,富有韵味的讲解在风里响起:“平遥是票号的发源地。如果说当今的金融中心在上海,那么当时的金融中心就在平遥。”从“龟城”布局的风水讲究,到晋商家训、镖局野史,他都信手拈来。“可以说专业的讲解员也没有我知道的多。”成海荣的话语中透着得意。
平遥古城墙
作为土生土长的古城人,成海荣的记忆也是古城变迁的微缩:儿时迎薰门是灰扑扑的旧门洞,砖缝里长满杂草。下了雪,还要骑出十多里地去干活,日子清苦而闭塞。1997年申遗成功后,古城里的陌生面孔多了起来,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好奇地朝里张望,询问“能不能拍张照?”
当时成海荣是一家私企的大货车司机,收入过得去,但开长途车长时间不着家,加之儿子出生了,他便动了回家的念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千禧年,古城招募第一批“车夫”,但需投入一万余元买车、上牌照。面对这笔巨款,许多人犹豫了,但成海荣相信自己的直觉——旅游业是古城未来的发展趋势。他咬咬牙拿到“029”号车牌,不出所料,成本很快收回。
愈来愈兴旺的平遥古城孕育了一方百姓的生计,而街巷间蒸腾的烟火气,也给这座千年古城带来永葆生机的灵魂。为了保留这份“生气”,平遥古城制定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方针,打出口号——“活着的古城”。在保护古城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大力改善环境民生,使之更加宜居、宜业。
鸟瞰平遥古城 余月祥/摄
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6类地下管网进行系统性升级,如同为古城植入现代化的"血管网络";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改善水质,排水效率也大大提升;居民冬季取暖完成"煤改电"及生物质能源替代,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传统取暖方式。
2019年以来,古城开展“天面、立面、街面”风貌整治,拆除违建57处,整治彩钢瓦等不协调建筑物4000余处,保留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在从单纯保护到以人居环境改变为重点,平遥古城保护从1.0时代跨越到3.0时代。
平遥古城的市楼
如今,成海荣的游览车换了第四辆,旺季日收入超过千元。爷爷留下的商号宅院里也成了更温馨的港湾。“以前挑水要走一里地,现在打开龙头就有活水;雨季巷子里没臭味儿了,旅游旺季用电高峰也不断电了。家里还装了Wi-Fi,古城更干净、规范了。”成海荣笑着说道。
城就是家,家就是城,城与人相依共生的关系,刀切斧凿般刻印进一代又一代平遥人的血脉。初夏至,成海荣继续行驶着游览车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与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感受欢喜哀愁。
10月的平遥,满怀理想的文艺青年接踵而来。对这些青涩的面孔而言,平遥最重要的“景点”,就是坐落于古城西北角的电影宫——一座由废弃的柴油机厂改造而成的艺术殿堂。
在古城内举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
长长的红毯从大门口铺到剧院的台阶上,1500个座位的露天影院座无虚席。如果说秀美的江南水乡慈城,擅长以小而精的冯骥才作品春日朗诵会,串起文人墨客的乡愁,那么平遥国际电影展则以平实、热血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电影乌托邦。
这个由著名山西籍导演贾樟柯发起创办,马可·穆勒担任艺术总监的电影展,自2017年创办以来,成为继上海、长春、北京、丝绸之路电影节后,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节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电影展以展映、产业、学术、教育四大板块为基石,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电影文化生态。在李安导演特别授权下,"藏龙"与"卧虎"两大竞赛单元应运而生——前者致力于发掘华语新锐导演的优秀新作,后者则放眼全球,聚焦国际新导演作品。电影展更立足本土文化,创新设立"从山西出发"单元,将三晋大地的风土人情与精神内核融入光影叙事。
有人说,在平遥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你或许会在人潮中与段奕宏擦肩而过;转角处,也许毕赣正和李冬梅热烈讨论着刚落幕的佳作;在夜晚的派对上,贾樟柯与赵涛可能正踩着《GoWest》的节奏,在光影交错间随性起舞。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专程为电影而来,一句“你看了吗?”便能瞬间打开所有对话。在这里,从菅浩栋《夜幕将至》的深刻思索,到文晏《嘉年华》的现实叩问,许多佳作崭露头角,从古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废弃的柴油机厂摇身变成平遥电影宫
为何是平遥?导演贾樟柯曾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座古城仿佛时光穿梭机,凝萃着不同年代的建筑风貌,好似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从来没有想到去山西的人,可以借由电影节,进入这座2800多年的古县城,感受这里的历史心跳。而他更大的愿景,是将平遥作为一个试点,推动文化资源向下流动、向资源流动。这也与平遥县政府的想法一拍即合:古城不止需要聚光灯下短暂的高光时刻,更看重文化传播与城市品牌升级中释放的长远价值。
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厅
正如戛纳电影节赋予法国小城国际知名度,经过八载春秋淬炼,平遥国际电影展也因"电影+古城"的独特文化标签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第八届影展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参展,其中43.9%的影片为全球首映,75.6%为亚洲首映,中国内地首映率更是高达100%。韩国导演李沧东、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等国际影坛名家纷纷莅临,平遥的“电影乌托邦”已成为全球电影人瞩目的焦点。
据工作人员雷文斌介绍:“电影展志愿者主要面向全国高校招募,后勤服务人员则多为本地人,展期保障团队规模达80-100人。电影节每年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仅嘉宾住宿、餐饮等费用就达数百万元,带动周边酒店、交通等产业蓬勃发展。”
电影展做了《风流一代》的陈设
更令人意外的是,前五届电影展累计接待观众中,本地居民达到了37%。这更印证了平遥的文化密码——以最朴素真挚的姿态拥抱艺术,又以最前沿先锋的理念,让艺术深深扎根于这片乡土。网友“阿泽”说,“在平遥电影展的那几天,我时常分不清现实和回忆。因为身处古城,浓厚的历史气息可以把人拉回到更深的艺术中去。”
平遥模式证明,古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砖瓦的存续,更在于人与历史的共生。而六百公里外的慈城也在进行这样的实践,让古城从静态的展览品转化为真实而鲜活的故事。
主编:张宇阳
责编:任锦鹏
编辑:严滋梁
来源:平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