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不,未来文科会越来越重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6:15 1

摘要: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的困惑:资源和人才都在加速流向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行业;另一边,全球文科塌陷,职业教育培养不出对口的人才,反而大量的人都在争抢着极少数“光鲜”的岗位……

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卷了?

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的困惑:资源和人才都在加速流向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行业;另一边,全球文科塌陷,职业教育培养不出对口的人才,反而大量的人都在争抢着极少数“光鲜”的岗位……

优绩主义的尽头没有绝对的胜利者,那些名校最为优秀的毕业生,却可能是最焦虑的一群人——他们时常觉得, 世界好像一个巨大的仓鼠轮,自己被逼着不停奔跑,却总感觉还在原地踏步,找不到行动的意义。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早在2015年,《优秀的绵羊》就曾预示过这种未来——这本书出自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彼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常青藤盟校待了20多年后,他辞去了自己的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写到,我们的精英教育体系只培养出了一群“优秀的绵羊”,这些学生们顺从地、老老实实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懂得如何做一名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思考。他们虽聪明、富有天分,却也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德雷谢维奇的洞察全部源于对精英教育体系的观察和亲身经历——他一共辗转过至少3个不同的专业。出身于一个聚集“知识分子”的犹太家庭,本科他循规蹈矩选择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双学位项目,大学毕业后,他随大流申请了法学院,又在最后节点放弃律师、去了新闻学院……但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学。

按照世俗观念,他的选择可以说相当不“明智”——从通往财富之路的理工科跳到“前途灰暗”的文科。有句话说,敢主动学习文科的人(排除那些非自愿流落到这里的人),都是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德雷谢维奇正是如此,察觉到精英教育体系的“系统BUG”后,他勇敢跳出了那套评价体系,并让更多人看到制度的弊端。

如今,2025年《优秀的绵羊》10周年再版导言中,他写到,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了。学生们还在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这些最稳妥通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专业。

同时他们陷入深刻的存在主义危机,面临严重的精神健康威胁,他们的眼神不再有活力, 而这或许都要归结于精英教育体系的误导。它逼着年轻人走进一个“强迫你选择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置身这样的体系中,他们需要拯救自己。”

这往往是一趟长时间的自我觉悟之旅。

“后浪研究所”与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聊了聊,我们问了11个和不少中国年轻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他的回应引人深思——

Q1

在精英教育体制下,年轻人陷入了疯狂的学历内卷。现在本科学历已经被戏称为“烂大街”,学历贬值严重,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就业市场失利,只能选择考研,继续卷学历。你怎样看待精英教育下的学历贬值/内卷现象?

A1

文凭贬值(在美国被称为"文凭膨胀")确实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正如你所言,这种现象已从学士学位蔓延至研究生学位领域。但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精英教育,而是遍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数据显示,1991年至2022年间,美国人口增长31%,而同期颁发的学士学位数量激增84%,硕士学位授予量更是暴涨157%。

我认为这背后存在多种原因:一是中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滑坡,用人单位为确保招聘到能胜任岗位的员工,不得不将大学文凭设为硬性门槛——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你雇用了一个没有学位的人,而他工作表现不佳,你就会被问责;但如果他有学位,作为招聘经理,你就免受批评了。 但这种“文凭依赖”已变得越来越荒谬。连租车公司都要求员工必须有学士学位,才能为客户递送车钥匙了。

图源《实习生》

二是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当今的主流学科——我所说的并非是人文学科,恰恰相反,当前人文学科毕业生占比已跌破3%,而职业教育类专业(如传媒、执法、休闲健身)占比超50%,特别是商科独揽近20%的毕业生份额。平心而论,这类专业的学术严谨性普遍不足。有位教授曾告诉我:“”商科专业就是为那些应付不了大学课业的学生开设的。”这类学位无法为你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优势,那可真不是什么稀奇事。

最后,过多的学生扎堆挤进少数热门领域(尤其科技行业),特别是那些来自顶尖精英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你随大流,和别人做一样的事,自然难逃就业市场过度饱和的困境。关键在于,这种"求稳策略"实际并不那么安全。如果你想拥有更广阔的选择、更灵活的职业发展,就必须走差异化路径—— 这可能意味着,去选择那些冷门的、看似不明智的学科,它们却能帮助你锻造独特的技能。 这也可能意味着,不去就读那些顶尖名校,你反而能获得真正优质的教育。 但无论何种路径,本质上你都要锻炼自己的创造力、灵活性、抗压能力,和突破常规的勇气。

Q2

在学历贬值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陷入了薪水和文凭不符的心理矛盾,甚至陷入“找不到人生意义”的焦虑中。你觉得面对这种心态我们该如何自处?

A2

根本问题不在于文凭或薪资,而在于你如何定义和拓展人生的意义。如果将生命价值全然系于薪资高低、文凭光环或头衔标签,你已深陷迷途——这正是我在《优秀的绵羊》中探讨的核心困境: 精英教育体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以外部奖赏衡量自我价值的人。 这会是一场永远赢不了的竞赛:即便你暂时“获胜”了,也不过是新一轮角逐的开始。你对社会地位的追逐永远没有尽头,世俗意义的“成功”也没法真的为你带来成就感。

图源《死亡诗社》

因此,你需要尽早(你的父母和学校也需协助你)开始探索:在这个世界上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应该关心什么?什么能让你感到满足和充实?什么能让你清晨满怀期待地投入学习或工作?怎样的生活状态会让你确信“这就是属于我的人生”?继而再来制定实现这种生活的路线——选择什么学校、攻读什么专业、毕业后该追寻什么。当然,人生处处是取舍:追求志向可能要放弃部分财富与地位,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每条道路都伴随着得失。 但,那些精英毕业生扎堆的五大领域——科技、金融、咨询、法律与医疗——充满了不快乐的人(他们也让周遭之人陷入痛苦)。你必须叩问内心,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Q3

当理工科能赚到比文科多几倍的薪水时,文科正在加速沦为“社会底层”,能顶着舆论和家庭压力选择文科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你觉得文科专业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A3

未来并不乐观。我之前提到美国大学毕业生中人文学科主修者占比不足3%,20年前这一比例是6%,50年前更是高达11%——如今这一数字仍在持续走低。这背后有两重原因:一是你所提出的社会对人文学科"不切实际且愚蠢"的普遍认知(姑且先不论这对不对吧);二是美国教育界近年来广泛讨论的问题—— 当代学生已丧失阅读长篇复杂文本的能力了。他们缺乏耐心,注意力也难以维系,先不说读不进19世纪的小说,连当代作品也常常读不下去。

在我看来,这对个体和社会都是个灾难:失去了文学与哲学的滋养,我们将丧失理解自我、理解历史乃至把握当下的能力。整个社会将全是自大无知的人和易受欺骗的傻瓜。

图源《武林外传》

Q4

A4

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 部分美国高校开始取消外语、艺术(戏剧等)相关科系,未来大刀可能会接着砍向哲学、英语(对其他国家来说,就是他们本国语言的研究)这类人文学科核心领域。

对此我想说,趋势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诗人、散文家兼农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曾将文化比作土壤的肥力(在英语语境中,文化culture的词源本就与农耕cultivation同根)。两者都需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培育成型,也可能瞬间就被冲刷掉——他们都无法被人为地替代。

另外有一点要说明,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学生们是无需在技术和人文学科间二者择其一的。美国的通识教育体系主张:学生主修某一学科(通常占课程总量的40%-50%),同时广泛涉猎其他领域。没有制度能阻碍一名学生物化学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修8-10门人文学科课程,我认为这一做法是很合理的。

Q5

A5

我怀疑情况恰恰相反。没人知道人工智能将带来什么,但我们已经看到它首先取代的高薪工作是编程人员的——讽刺的是十年前大家还在疯狂鼓吹“人人都该学编程”,同时学生们被警告不要去读那些“无用”的文科。

没人能预言十年后的经济图景,更遑论三四十年后(彼时当今大学生仍身处职场)。但依我看, AI最难以取代的恰恰是人类独有的核心能力——心理学理论(theory of mind)、人际沟通、跨文化理解——简言之,情感联结与人际技能;此外还包括创造力,即想象与创新的能力。

人们常惊叹AI能生成伦勃朗(Rembrandt)风格的画作或德雷克(Drake)风韵的歌曲,但这不过是技术模仿。真正宝贵的,是让伦勃朗/德雷克得以创作出惊世骇俗作品的原创能力。我们不需要复制一个伦勃朗/德雷克,因为经典已然存在;我们想要的是下一个伦勃朗/德雷克,是更新的、不可预见的东西。而这是AI做不到的。

图源《Hotline Bling》

那么 哪些学科能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软性"创造力?答案正是人文艺术学科。 我坚信未来文科会变得更加重要,而非被取代——我也认为学校与学生亟需正视这一趋势并做出相应行动。

Q6 ⚙️

你认为交叉学科能改变文科的处境吗?文科能怎么融入现有的理工科版图?

A6

正如之前所说,发展交叉学科不仅对人文学科十分有益,对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也是如此。 若STEM从业者对此不加警惕,终将被人工智能淘汰,恰恰是人文学科给予的“附加价值”能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如果我现在是工科学生,我一定会到校园的另一边去选修许多人文课程的。

Q7

对于文科生来说,我们该做些什么来适应科技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保证追求自我?这是能兼得的吗?

A7

这两者不是互斥的。对我而言,无论是人文还是其他学科的学生,“追求自我”的含义都是去过一种适合你的生活,去从事能发挥你天赋能力的工作,投身于你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这不是说你要“坐在树下写诗”(有的学生曾这样质疑我的说法)。 而是说你要走进世界,与它真实的样子互动。因为问题不在于如何适应科技变化且追求自我,适应科技变化是为了保持自我的必经之路。

图源《楚门的世界》

顺便说,我在《优秀的绵羊》之后写了一本探讨各类艺术家(作家、音乐人、视觉艺术家等)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书。换言之,这部作品聚焦于处理金钱、技术等极为现实的生存命题——唯有直面这些挑战,才能践行一种更具灵性、人文精神与自我价值的艺术生活。这绝非纸上谈兵:我访谈了数十位艺术家(多为新生代),他们向我讲述了如何在现实中实现追求世俗和自我的平衡,二者毫无矛盾。

Q8 ️‍️

如今很多文科年轻人都面临一个现状: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基本没有关系。以至于大家认为大学里是一种无效、无用的学习,你怎么看?

A8

这种观念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误解之上——即认为大学所学专业就应该与你最终从事的职业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如此,根据我最新查阅的数据, 约70%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从事的领域都和他们的专业没有直接关联。但这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失败——这正是高等教育应有的运作方式。

图源《律政俏佳人》

简单解释一下:大学教育是为了训练你处理很多事的能力,而非适应单一职业。优质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各项基础能力而存在的。有了这些适应性广、可迁移的能力,未来你能应对各种情况,它们包括——严谨思考、批判性思考、多维度思考、将不同思维方式应用于特定情境、长时间专注于复杂的认知任务、以多元创新方式沟通、通过理解他人世界观来协作管理、自如地面对不同文化与认知背景的人群、接纳分歧、权衡对立的观点、改变固有认知,以及最重要的——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如果你能掌握这些,你几乎无所不能,这也意味着你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Q9

《优秀的绵羊》中你反复强调过,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现实是,大学通识课反而成了大家刷高GPA的水课,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A9

我深以为然。事实上就在上个月,我与洛杉矶附近的克莱蒙特学院联盟(精英文科院校联盟)的学生们交流时,他们就纷纷抱怨过通识教育课程有多么糟糕。大学(虽非全部)几乎已彻底放弃了真正的博雅教育理念。教授们因激励机制完全倾向于科研,且不愿教授本专业以外的课程,往往回避此类教学任务;即便勉强承担,也多是投入最少精力应付了事。因此,在院校制度层面亟需进行系统性改革。

不过仍有几点需要说明。通识教育课程并非学校提供的人文类课程的全部。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总会有一些杰出的教师,总有一些无论属于哪个领域都值得修读的优质课程(且这两类往往更集中在人文学科)。学生应当主动发掘这些资源—— “选老师,而非选课程” ,堪称至理名言。

图源《心灵捕手》

第二点是,人们对批判性思维以及博雅教育的理念存在误解。博雅教育并不仅限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只是博雅教育的一个分支,社会科学同样属于博雅教育范畴,基础自然科学(至少其核心部分)也应包含其中。

简言之, 博雅教育囊括了一切“创造知识”的理论,它与应用类的职业教育相对。这意味着当你接受博雅教育时,你不仅是在吸收知识,也是在辩证地看待知识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怎么以此类推,发现其他的真理?进而,你就学会了自主创造知识的能力——去收集证据、评估证据、审视既有认知、形成结论并有效传播这些结论。就像艺术史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做的那些事。这才是博雅教育的精髓,这种能力在你未来的职场和人生中都将持续发光发热。

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道路,我从未主张学生应彻底避开精英教育体系,只是指出其暗藏的风险与问题。在顶尖大学接受教育,在精英教育框架内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也完全可以,我认识许多二者兼得的人。 但必须要积极地思考并行动。你不能任由自己被潮流裹挟,总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上岸”,最后只会去到一个并不幸福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做一件事,并且有勇气做出可能不被他人理解的决定。

事实上,大学毕业数年后确实是重新审视人生航向的绝佳时机,这种现象在美国十分普遍。只有真正踏入职场历练一段时间,你才能深入认知自我与世界。因此,美国年轻人选择在25-26岁乃至近30岁才读研究生都是常态(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但遗憾地说,我真的认为这种自我觉醒理应出现在更早的阶段——青春期,如今我们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教育体系的缺陷。

图源《垫底辣妹》

如今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大学,都觉得是在虚度光阴。你觉得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你会给年轻的学生怎样的建议?

这与我刚才的观点密切相关。试问,仅有3%的学生选择人文学科,绝大多数人攻读技术或职业领域,为何还有如此多毕业生将大学时光视为无意义的虚度?年轻人在教育选择上正遭受严重的误导。我的建议是:去研究真正激发你热忱的领域,让好奇心引领你探索未知之地,保持开放心态。 你必须时刻反思——你的学习体验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反馈?若它使你焦虑、疲惫、抑郁,请及时调整航向。 最重要的是,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你拥有的潜力远超出你的自我认知。

来源:朝夕浅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