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爱恨交织的黄土高原,那里有我今生放不下的牵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2:31 2

摘要:当年一起到陕北下乡插队的同学们都知道,在陕北延川县的刘家沟有我的一个小妹妹,她叫刘二改,比我小两岁。刘二改虽然不是我的亲妹妹,可在我心里,她就像我的亲妹妹,至今我还牵挂着她。

(!)

当年一起到陕北下乡插队的同学们都知道,在陕北延川县的刘家沟有我的一个小妹妹,她叫刘二改,比我小两岁。刘二改虽然不是我的亲妹妹,可在我心里,她就像我的亲妹妹,至今我还牵挂着她。

我是1969年1月13日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北京的,那年我刚过完十六周岁生日,虚岁十七。满载北京知青的列车抵达陕西省境内的铜川车站后,我们在铜川住宿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乘坐汽车继续前行,一路北上,于1月15日晚上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图片来源网络

到达延安后,我们在延安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就来到了延川县,最终我们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刘家沟一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当时队里的那几孔土窑暂时不能居住,刘明生队长就安排我们借住在老乡家中,也和老乡家一起搭伙吃饭。

来陕北插队落户之前,我们对陕北农村的情况并不是太了解,只是从宣传资料上大概知道,陕北牛羊满坡,遍地庄稼,是陕北的好江南。来到刘家沟我们才知道,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苦,基本是半年粮食半年糠菜度日,吃粮都是大问题。

我和杨方忠借住在了刘队长的大哥刘明德家,当时刘明德大伯家还有四口人,他家大女子刘改改已经嫁人了,二女儿叫刘二改,当年十五岁。最小的是男娃,叫刘扎根,当年十三岁,我和杨方忠跟刘扎根住在最里面的一孔土窑里,三个人睡在一铺土炕上。

陕北当年的贫穷与落后现在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乡亲们的住所是低矮昏暗的土窑,吃的是高粱面红薯面,偶尔喝一顿小米稀饭或玉米面糊糊,那就算改善伙食了。赶上年景不好,乡亲们要用谷糠和野菜充饥。那时刘家沟的交通靠步行,运输靠肩膀,照明靠油,通讯靠吼,自然条件可想而知。

刚到刘明德大伯家借住时,我和杨方忠很不习惯,也有些拘束,每天吃饭的时候,刘二改都会把我俩的饭菜端到我们居住的那孔土窑里,炕上放上一个小矮桌,那就是我俩的饭桌。吃完饭,刘二改再把我俩的碗筷收走,我和杨方忠顿顿都吃现成饭。伙食虽然不好,但我俩感到挺舒心,也很温暖。

过了一段时间,我俩渐渐和刘明德大伯一家熟悉了,有时我俩也抢着去挑水,吃饭时候自己去端饭。总让刘二改帮我俩端饭,我俩也确实不好意思。当时十三岁的刘扎根已经辍学了,我问他为啥不去读书,他说要读初中,就得去公社中学,刘家沟大队的娃娃没有一个去公社读书的。

刘扎根还告诉我们,他大姐刘改改和二姐刘二改都没读过书,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我们问他大姐为啥比二姐大那么多岁。刘扎根弟弟说二姐上面原本有一个男娃,五岁的时候夭折了。

每天吃罢晚饭,我和杨方忠在煤油灯下看小说,刘扎根弟弟就翻看他的小学课本。我顺便出了几道小学算术题和语文题测试刘扎根,他都做对了,看样子他在学校还真是用心学习了。

看刘扎根这么愿意学习,我就拿出我的初中课本给刘扎根看,他很高兴,哀求我和杨方忠教他学习初中课程。刘扎根的小学基础知识也扎实,我俩教他学习初中课程倒也不费力气,只是我读初中时赶上了停课闹革命,初中知识我掌握的并不扎实,杨方忠还不如我,有的题他根本就不会。我俩是一边复习一边教刘扎根,天天都学习到挺晚。

刘大伯看我俩天天教刘扎根学习文化,他就笑着对我俩说:“二改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得,她也想识几个字,就怕你们不……”“大伯,二改妹子想识字就来嘛,我们咋能不教她哩。”我明白刘大伯的意思,赶忙笑着说道。

从那以后,每天吃完晚饭刷洗完碗筷,刘二改也到我们居住的土窑里来学习识字,我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四开始教她,每天十个字,保证会读会写。第二天学习之前先听写头一天学过的字,这叫温故知新。刘二改很聪明,记性也好,学过的字都能记住,写字也好看。教她识字很轻松,我也很有成就感。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转暖,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了,我们北京知青也天天跟着社员们出山劳动,往地里担粪,拉犁耕地、耙地,刨地打土坷垃,几天下来,我们的肩膀压肿了,手掌也磨起了水泡,天天累的跟狗熊似的,傍晚收工回来,趴在土炕上就不想起来,连晚饭都不想吃。那种苦累和煎熬,没有亲身经历,真的是难以想象。

好在房东刘大伯一家对我和杨方忠特别关爱,春耕备耕生产刚开始,刘大妈就用旧布和旧棉絮给我俩缝了棉垫肩,我俩挑粪拉犁少吃了不少苦头。要是没有棉垫肩,我俩的肩膀还真受不了。每天收工回来吃现成饭,不用刷锅洗碗,刘大妈还给我俩熬小米稀饭,给我俩煎鸡蛋改善伙食。看看他们一家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俩吃,我俩很感动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尽管春耕春播生产劳动苦重,我和杨方忠还是坚持教刘扎根学习初中课程,教刘二改学习识字写字。

收麦子时候,刘二改也开始出山劳动了。因为在我们来插队落户之前,刘家沟的婆姨女子基本都不出山劳动,除非麦收和秋收季节,婆姨和女子才到场院帮着晒场打连枷。自从我们来插队,婆姨女子们看女知青都出山劳动,她们也想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有几个婆姨带了头,刘二改也就跟着出工劳动了。

图片来源网络

别看刘二改年龄不大,也刚参加生产劳动,可她薅麦子很快,扎麦捆也在行。她薅完自己的那几垄麦子,就来帮我薅麦子,帮我扎麦捆。帮我薅完麦子,她再去帮杨方忠薅麦子扎麦捆。有了刘二改的帮助,那个麦收我和杨方忠少吃了不少苦头。

麦收结束后,交完了公粮,队里给我们知青打了三孔土窑,成立了知青点,我们九名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吃住了,我和杨方忠也就不在刘大伯家借住了。

搬到知青点以后,每天吃罢晚饭,我和杨方忠就到刘大伯家教刘二改识字写字,教刘扎根学习初中课程。刘大伯家有点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俩留着。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刘扎根学完了初一的全部课程,刘二改也学会了不少字,差不多能达到了小学二年级以上的文化水平。刘二改特别高兴,她逢人就说,她也认字了,她不是文盲了。

1970年冬季,杨方忠应征入伍,在刘家沟插队不到两年,他成了第一个离开刘家沟大队的北京知青。杨方忠离开刘家沟大队以后,我还照样教刘二改学习识字写字,教她小学算术。那时虽然取消了高考,读书学习也没啥大用,可刘扎根一直坚持学习初中课程,他还问我能不能帮他弄一套高中课本,他说学完了初中课程,他还想自学高中课程。

那年回北京过春节,我帮刘扎根借了全套的高中课本,还给他买了新华字典和汉语词典。刘扎根好学上进的精神也感染了我,空闲时间,我也开始自学高中课程。

和刘二改朝夕相处了两三年,刘二改已把我当成了哥哥,我也把她当成了妹子。因为她天天喊我哥,我也不好意思叫她的名字了,就喊她二改妹子。二改妹子对我特别好,经常帮我洗衣服,帮我缝补衣服,还给我纳了鞋垫,做了布鞋。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好妹子。

一晃就到了1973年春天,刘二改十九岁了,她长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乡亲们都说二改妹子比画里的仙女还还好看。那年开始,就常有媒婆去给她说媒,二改妹子说自己的年龄还不大,不想这么早定亲,晚一年也不迟。但我心里非常清楚二改妹子的心思,她心里一直装着我,也暗示过我我好几回。但我根本就没往感情这方面想过,总想着有一天会离开刘家沟这个穷地方。好多次我想对二改妹子说出我的打算,可我又怕伤害了她。

1974年秋天,我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到县里参加了文化课考试,我们公社一共有六名知青到县里参加了文化课考试,最终就我一人通过了考试和政审,我成了人人羡慕的工农兵大学生。

离开刘家沟的头一天,二改妹子又给我送来了一双新做的布鞋和两双绣花鞋垫,她说这辈子就给我一个人做鞋。我明白二改妹子的心思,就难受地对她说:“二改妹子,以后我就是你的亲哥,你是我的亲妹子。我大学毕业后要留在城里工作,就不能回刘家沟来了,有合适的好后生,你就找个对象吧……”

痴情的二改妹子总算明白了我的心思,她哽咽着喊了一声哥,捂着嘴跑回了家。

离开刘家沟那天,乡亲们都来为我送行,唯独不见二改妹子的身影。到了公社汽车站,刘扎根弟弟递给我一个布包,他难受地对我说:“朝阳哥(我叫张朝阳),我二姐给你烙的白面饼,还有煮鸡蛋,让你带在路上吃。我二姐说,你到了学校打封信来,省得惦记你。”

接过刘扎根弟弟递过来的布包,我心里很温暖也很愧疚,二改妹子对我这么好,我却辜负了她对我的一片痴情。

我读大二的时候,刘扎根弟弟写信告诉我,他说她二姐嫁人了,嫁给了五队的马连成。马连成我认识,他属于回乡知青,比二改妹子大两岁,人很好,是刘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当时我也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只好通过邮局寄去了十五块钱,略表心意。其中五块钱还是跟同学借的。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计经委工作,成了国家干部,也有了可心的对象。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刘扎根弟弟考上了延安大学,那年全公社就他一人考上了大学。还有两个考上中专的。他说要不是我和杨方忠帮助他鼓励他教他学习初中课程,做梦他也考不上大学,他说他一辈子都要感激我和杨方忠。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几十年的时间似乎就在转眼间。退休后,我和杨方忠回到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当时二改妹子还生活在刘家沟,她男人八十年代中期就转成了公办教师,比我早退休一个月,她家的时候条件还是不错的。娃娃考上了医学院,在城里娶妻生娃,生活得也不赖。

时隔三十八年再相见,我差点没认出二改妹子,她发福了,变矮了,皮肤也黑了。看到我的第一眼,她哽咽着叫了一声哥,抓住我的双手呜呜哭了起来。哭够了,她上下打量着我说:“哥,你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都没变。我家娃娃上大学你寄钱,娃娃结婚你也寄钱,你的好我们一家人都记着哩。你和方忠哥回来了,就多住些日子,我让连成杀羊给你们熬羊汤……”

那次在刘家沟待了三天,二改妹子还不让我们走,他打电话叫来了刘扎根弟弟,扎根弟弟一直陪着我俩,又拉着我俩去延安待了两天。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我和二改妹子和刘扎根弟弟都保持着密切联系,隔三岔五就视频聊天,我一直都牵挂着二改妹子和扎根弟弟。在我心中,他们永远都是我的亲人。还有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当年在刘家沟插队落户虽然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可乡亲们的善良和真诚令我们倍感温暖,爱恨交织的黄土地,那里永远是我们北京知青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今生放不下的牵挂,我永远眷恋着那里。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张朝阳老师)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