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消灭南宋,其统治范围远远超过了金朝,而大都城对于漕粮的依赖,也数倍于金中都。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下令开凿山东运河即会通河后,初步完成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裁弯取直”的改造工程,使南方漕船自杭州沿江南运河北上,可至直沽(今天
◎王越
郭守敬引水白浮泉
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消灭南宋,其统治范围远远超过了金朝,而大都城对于漕粮的依赖,也数倍于金中都。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下令开凿山东运河即会通河后,初步完成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裁弯取直”的改造工程,使南方漕船自杭州沿江南运河北上,可至直沽(今天津)转白河到达通州。通过海运的大批粮食和物资到达直沽后,也通过白河运抵通州。但通州距大都城还有50余里,当时已开通的北线运河坝河的运量有限,大部分漕粮还需陆路运输。然而用车马运输不但运费昂贵,郭守敬说每年僦(jiù)车费达六万缗(mín),而且每当秋雨季节,道路泥泞,“驴畜死者不可胜计”,首都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
据韩光辉《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统计,辽代中后期南京(今北京城西南)人口约计15万人。金代中都人口增加到约40万人,为解决城市用水的需要,大臣韩玉建言引一亩泉为源,将一亩泉和玉泉山一带的诸多泉流一并向南引入瓮山泊,使高梁河获得足够的水源。
待到元朝建立后,元大都的范围包括南北两城:原金中都城,称旧城或南城;中都城的东北,称新城或北城。彼时南城人口一直稳定在40万人以上,到元代中期大都南北两城总人口增加到90余万人,仅靠一亩泉的水源已经无法满足大都城的需要。为了寻找新的水源,郭守敬经过几十年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才提出不用一亩泉旧源,另用昌平白浮泉及其周围更多的泉水,引入旧闸河以济漕运的方案。
《元史·列传》中郭守敬陈水利事原文是: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流于积水潭。集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郭守敬提出开凿大都至通州的南线运河——通惠河的建议,以及对白浮泉的利用,不仅解决了京师漕运问题,而且有机地将玉泉山、黑龙潭等西北诸水与京城水系合为一体,“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强调:“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足见其地位之重。
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
2013年,白浮泉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通惠河的源头。《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第四》载:“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旧名白浮山。旧志:龙泉山即白浮山,在城东南五里。上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有人梯石而下……”据明《隆庆昌平州志》,“按州东南五里有龙泉山,上建都龙王庙,山之东麓,泉涌山下,石窦潆洄,如玉喷吐,清冽可爱,州之游观者无间四时”。当年那里建有水池,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龙泉喷玉”之称,清康熙年间易以“龙泉漱玉”,为明、清“燕平八景”之一。上世纪50年代修建十三陵水库,加之北京城地下水水位下降,白浮泉的出水龙头渐渐干涸。
去白浮泉遗址考察时,多年研究白浮泉的李海涛老师先带我们来到建于元代的龙泉禅寺。李老师说龙泉禅寺旧称“海角龙泉梵苑”,明景泰年间才始赐今名。现在禅寺内设有“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参观者可以先到这里了解白浮泉的历史梗概。
龙泉禅寺坐落于龙山山脚,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当地称都龙王庙为上寺,龙泉禅寺为下寺。此外,龙山一带还曾有白衣庵、龙潭、莲池、观音洞、甘露亭、戏台、鱼池等多处古迹名胜,可惜现已不存。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下寺(龙泉禅寺)、上寺(都龙王庙)和九龙口(九龙池)。
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析津志辑佚》载:“即江(红)桥,立燕帖木儿碑处,此乃去白浮村五里许,龙王泉祖之庙,为诸泉水之始。”《明弘治八年重建都龙王庙碑》碑文记载:“常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浮村北凤凰山上有都龙王庙,乃前朝所敕迄今犹存。”这座龙王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修建时按照皇家规格,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后经历代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院内有明、清碑刻5通。正殿门口有一副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殿前悬挂匾额“都龙王庙”,殿内有新塑的龙王及诸位神仙像。
敬水传统历史悠久
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敬水文化”与流传千年的“龙的文化”完美结合,世世代代用“龙”的符号,给予“水”最崇高的敬意和赞美。
明清时期,白浮泉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经数百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习俗和龙山庙会文化。祈雨是龙山的传统文化,每到干旱少雨,禾苗干涸的年景,人们要来都龙王庙进行祭祀,祈求龙王早日行云布雨,为他们降下救命的甘霖。场面大的时候,要有人扮演龟帅和虾兵蟹将。场面小时人们扶老携幼来到九龙口前,跪在水里,用红绳拴一个小瓶子,把小瓶放在泉水中间的石窟窿处,等小瓶子漂流出来,用手指量瓶子里有多少水,称作几指雨。如果水太少,大家还会念叨一番,央求龙王爷再赏点雨,再把小瓶子重新放入祈雨。有一年大旱,官民去龙山祈雨,后来果然天降大雨,惊动了朝廷,于是光绪帝下旨南书房翰林,书写匾额“祥徵时若”,交给李鸿章,安排人悬挂于都龙王庙,此匾今已无存。
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的龙山庙会,在清代是昌平地区的一件大事。十里八乡民众汇聚于此,祈求平安、求雨上香,买卖商品,听戏表演。届时昌平的州官要亲自来到龙山,给龙王爷上香,祈求龙王爷保佑昌平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泉寺西南的平地上有一座戏楼,每到庙会的时候,一些戏班就会前来演出京戏、评剧、河北梆子。庙会这几天,商贩云集,吆喝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寺内烟雾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游人如织,人声鼎沸。
1989年夏,为纪念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引水济运700周年,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
修缮都龙王庙,并整修九龙池,再现“龙口喷水”景观。这座园林景观以九龙池为核心,九龙池上建仿元式碑亭,亭内石碑正面书“白浮泉遗址”,背面由侯仁之先生撰文,刘炳森所书《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为运河之源增色。在九龙池碑亭旁,李海涛老师指着东侧一层以土覆盖的探沟介绍说,曾在那里挖掘出用青砖石块垒砌的出水口。经专家研究考证,其用砖规格与都龙王庙大殿建筑用砖规格基本相同,元代白浮泉水应该由东侧流向白浮瓮山河。
2023年4月,随着昌平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园区增加了长流惠泽、山水清音、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这些景观再现元明时期白浮泉古景,展现出大运河源头悠久的历史文化风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