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曾受中国专家启发,做出一个世界第一的决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3:36 1

摘要:在我国,“专家”与“教授”经常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名词,这体现了大众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充分敬重。如果分开,“专家”单独作为一个名词,则主要指在科技领域或社会科学领域有特别才学和技能的人。

在我国,“专家”与“教授”经常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名词,这体现了大众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充分敬重。如果分开,“专家”单独作为一个名词,则主要指在科技领域或社会科学领域有特别才学和技能的人。

依赖于我国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以及四通八达的传播媒介,我国的各种专家层出不穷。典型的大概可以分为2类:其一是,表达能力和学术能力双优的专家,大受欢迎;其二是,口才好,但观点或理论脱离实际,空中楼阁,不可用于实践,这样的专家和论点经常受到大众的非议。所谓“空气税”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经常与中国作对的欧洲小国立陶宛,也有类似的专家,据说受到中国专家“空气税”的影响,而提出在立陶宛实施一种比“空气税”更加古怪的“税种”。更加特别的是,立陶宛征税的目的颇有争议。

中国专家的“空气税”

2021年的年底,我国短视频的平台上出现了一波热潮,纷纷评论所谓的“空气税”,都认为这实在是不可理喻的“奇葩”。

据这些视频透露,一位蒋姓专家认为,所有活在地球上的人,吸入的是氧气而吐出的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到环保。因此,为了空气的纯净,国家就必须投资更多,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由此来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而这些大量额外经费的投入,就应该由排放二氧化碳的人来承担。于是,这位蒋先生提议,国家应该向每人每月收取20元的空气费,或者称为“空气税”!

毕竟社交媒体上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人们无法确定这些传闻是否真的是专家的本意,也许是以讹传讹,在传播中失真了也未可知。大家普遍认为专家不可能提出这样荒诞不经的建议。

然而,经过有心人调研,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那些受到口诛笔伐的传言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这位蒋先生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在一次会议中提到了相关议题。

只不过那是十多年之前的事,并且,蒋先生也不是那么直白地把这项费用说成是“空气税”。他有他的理由和理论,否则就不是专家了!

2008年11月,蒋先生参加了广州市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建议开展城市森林功能监测》的讲话。

在文章中,蒋先生建议对企业征收“生态税”,对市民则建议国家规定每人每个月买20元的“生态基金”。

然而,这一“生态基金”提议,当时就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媒体的大量评论,多数是负面的。同时,难免遭受夸大和渲染,把“生态基金”演变成了“呼吸税”。并以此,调侃说“以后连喝西北风也要交税了”,于是,有些媒体直接把“生态基金”变成了“空气税”。

同年年底,由福建日报社注册的“福建辟谣”官方账号发表文章,专门针对关于“空气税”的议题进行辟谣,指出网传的说法是谣言,呼吁大家不要信谣、传谣。

“福建辟谣”在文章中指出,“生态基金”与“呼吸税”存在本质上区别。

但是在评论区,网友问:这区别在哪里?是不是交付了生态基金可以每年分红,并且会连本带息返还呢?

从资料查询来看,自2008年蒋先生提议征收所谓的“生态基金”后,几乎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跳出来”对这一话题进行新一轮的谴责声讨,从而引来网友再一次的批评和嘲讽。

实际上,蒋先生确实是毕生研究环境和生态的专家,在2008年提议“生态基金”时,已是76岁高龄,而如今如果还健在,已是90多岁高寿了。

那么大年纪,还在为国家的生态环保而操心,难能可贵,值得尊重!

不管怎么说,国家至今也没有确定居民要交“生态基金”或者“空气税”,这说明这个提议或者不切合实际,或者过分前卫了。

世界各国的“雨水税”

在世界各国都不实施“空气税”,但的确有另外一种颇为奇怪的税种——雨水税。

对“雨水税”,不可顾名思义。它并非针对下雨这种自然现象征税,也不以降雨量的大小来决定税率高低。

决定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机构该缴纳多少“雨水税”的主要标准就是地面硬化面积——被混凝土或其他建材覆盖的地面的面积,如楼房、水泥道路等,甚至包括花园里铺设的石板路。

地面硬化之后,雨水就不能被土壤吸收或储存,而沿着地表流动——这就是所谓的“径流”。

也就是说,自然土地表面,如草地、农田、森林等,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被土壤吸收或补充地下水。然而,地面硬化后,不透水材料覆盖了土地表面,降水无法渗透,只能在地表形成“径流”。

例如,城市中大量的道路、停车场、建筑物屋顶等硬化表面,使得雨水无法直接渗入地下,而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

由此可知,如果地面硬化比例过大,严重减少了降水下渗,城市在暴雨期间更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例如,许多城市在暴雨后会出现道路积水、地下室被淹等问题,这与地面硬化面积过大密切相关。

还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是,硬化地面的径流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汽车尾气颗粒、垃圾、油污等,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相比之下,自然土地表面上的降水可以通过土壤而获得过滤。

因此,对每一个城市,控制硬化地面面积是有显著价值和意义的。

在欧洲,波兰、德国、瑞典等国多年前就已经征收“雨水税”。以波兰为例,早在2012年就有立法倡议,到2018年“雨水税”正式实施。

在波兰,如果住宅或者厂房、办公楼宇的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且超过70%的地面已硬化,那么其拥有者就必须交雨水税。

不过波兰政府宽宏大量,对这项税种设计了优厚的豁免条件,比如业主如果将硬化面积减小到总面积的50%,便可免税。

在德国,把雨水税征收和生态保护奖励相结合,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投入环保和生态发展。依据所在城市当地降雨量、住户拥有的地面硬化面积,德国的雨水税是每年0.63-2.00欧元/平方米。

如果房主利用屋顶进行绿化或雨水储藏,庭院中有渗水等设施,从而减少雨水的排放,则可享受雨水税减免。此外,政府还奖励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户。

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单户家庭的雨水税每月1.60-36.00 美元不等。大多数公寓单元房和大多数独户家庭每个月只交1.60-2.67美元。

有专家认为,雨水税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费能让居民意识到雨水管理的重要性。美国一所大学做过调研,结论是征收雨水税的地区逐年增加,税额最大的地区就是大城市。

一方面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泄洪和污水处理的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公众对雨水税更能普遍接受。

不过在美国,对雨水征税还是会引发公众的不满。曾经有居民在网上抱怨:“这太疯狂了!仅仅因为天要下雨我们就要被征税。老天能不下雨吗?”

欧洲小国的“幺蛾子”

立陶宛共和国简称立陶宛,首都为维尔纽斯。截至2024年10月,总人口289.5万。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在地理上属于东欧国家。在现代地缘政治中,它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所以在经济和安全事务上与西欧有密切联系。

中国与立陶宛两国之间曾经关系友好,互相尊重,但是立陶宛新政府上台后,竟然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

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并且在2021年11月18日,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从此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冷漠之中。但是,立陶宛的“雨水税”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兴趣。

2024年1月,立陶宛议会根据政府提议批准的一项法律生效,根据该法律,立陶宛境内企业和居民将不得不为雨水付费,即雨水税。

“雨水税”不是立陶宛的发明,但是,作为俄乌冲突以来北约成员国中“反俄抗俄”的急先锋,立陶宛被认为是由于“过度”援助乌克兰而造成自身国防资金短缺,企图用“雨水税”来弥补国防经费不足。我国网民认为,这种“幺蛾子”做法堪称世界第一,与中国某些“专家”的奇怪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国小志气大”吗?立陶宛经济和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表示,立陶宛向乌克兰提供了约10亿欧元的援助,占立陶宛年GDP的1.42%。

俄罗斯方面对此及其反感。来自加里宁格勒州的俄罗斯参议员日德科夫对媒体表示,立陶宛征“雨水税”的原因是其坚持力挺乌克兰,使得国防开支持续扩大,国库捉襟见肘。

另外,立陶宛加入北约后,北约就向立陶宛派遣军队,以确保在中长期内保持在当地的军事力量。这包括了德国领导的坦克营。立陶宛当然要支付费用。

日德科夫对此评论道,立陶宛是为留住新的德国坦克营征收雨水税。

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据日德科夫测算,立陶宛的国防开支近年来几乎翻番,对乌克兰的大力支持所造成的开支金额已接近GDP的1.5%。加上其他种种反俄经济措施的影响,预计立陶宛预算赤字将达到GDP的2.9%。

立陶宛当局已经黔驴技穷,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够找到额外的财经资源,以至于不得不征收雨水税来弥补不断增长的费用。与此同时,立陶宛教师正在罢工。但立陶宛当局征收新税不是用于满足教师要求,而是用于维持新的德国坦克营。

俄罗斯参议员日德科夫总结说,今天的立陶宛是一个当局出于仇视俄罗斯而牺牲本国公民福祉的负面例子。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