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绝了福布斯”正成为最新人设?8万一个名额,打了谁的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23:58 1

摘要:而提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提一下福布斯的U30榜单,全称是“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顾名思义就是汇聚各类30岁以下的精英。

曾经何时,福布斯榜单还是个让人觉得望而生畏的高端榜单,但是最近几年,不少人发现,这个榜单好像越来越水了。

社交平台上仿佛商量好了一般,涌出了无数诸如“23岁的我拒绝了福布斯”“我是怎么上榜福布斯的?”类似的文章。

而提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提一下福布斯的U30榜单,全称是“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顾名思义就是汇聚各类30岁以下的精英。

但事实上,这个榜单虽然挂着福布斯的名字,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水榜,真正的精英们甚至以上这个榜单为耻,毕竟在一锅老鼠屎比米多的粥里,老鼠屎感到骄傲,大米只能感到煎熬。

而这份榜单也成为了不少“网红”的装X利器,成为他们标榜自己的谈资。

如果不懂的人刷到,估计还以为这是个什么商界精英,但是具体是怎么上去的,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

虽然福布斯官方一直声明这份榜单花钱肯定上不去,但是很明显,花了钱能提升上榜的概率,大概也就能提升个99%左右吧。

至于这个榜单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诟病,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个就是年龄门槛实在太低了,30岁是什么概念?你就算上个大专,毕业都21岁了,如果运气好点上个本科读个研究生,那毕业都奔着二十六七去了,这三四年的时间,你到底能干点啥,才能让自己上福布斯?

当然,不排除有例外,这份榜单唯一权威的部分大概就是文体领域了,比如我们熟知的孙颖莎、全红婵、谷爱凌都曾上过榜,毕竟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就是十几二十岁,30岁以前基本都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上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真正的大佬对这个榜单要么避之不及,要么嗤之以鼻。

运动员大佬们更是如此,Ta们能拿世锦赛冠军、奥运会冠军,为什么还要对一个榜单如此上心?本身的事业成就不比这份榜单有权威性?

第二个原因其实开头也提到了,那就是花钱。

除了网上盛传的花8万就能买到名额外,上榜的各位一般会被福布斯“推荐”加入福布斯环球联盟国际化青年领袖(FGA),会员需支付第一年8.8万元会费,后续每年续费。

虽然是自愿原则,但是这本质上就是个等价交换,我给你登上福布斯的机会和名气,你就要付给我相应的价值。

以这个榜单每年600名左右的上榜人数来看,一年单单是会员费就超过五千多万,这也让这个榜单彻底沦为了“商业行为”,毕竟福布斯也是个商业组织,人家也是要盈利的嘛。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这个榜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毕竟上榜还得花钱,怎么看怎么是花钱买的。

至于第三个原因就更明显了,这个榜单的选拔标准实在太模糊。

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个榜单唯一的硬性要求就是30岁以下,至于精英,标准是什么?

对比福布斯其他榜单,富豪榜比的是你的身家,名人榜比的是你的知名度,这都是实打实的硬指标,与之相对的这份榜单,不仅没有什么硬性指标,涵盖的行业领域更是五花八门,这就导致能钻空子的地方实在太多。

所以严格意义来说,我老家29岁小学毕业辍学在家啃老的表哥,也有资格参加选拔。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想要入选榜单,除了官方直接强行派发的大佬,剩下的既可以老带新(这种比较懂规矩,深受官方喜爱),甚至可以官网自己报名,至于你能不能入选,那就得看你的悟性了。

而事实上,真正的大佬巨头甚至花钱找关系也要避免自己上榜,他们更加信奉的是闷声发大财,潜在水下才更安全。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榜意味着风光和名气,但是对于大佬来说,上榜就意味着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国美电器的创始人黄光裕,在登上富豪榜后就曾说过他非常反感这种榜单,这让他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闪光灯下的人物,而在暗处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果不其然,上榜没多久,黄光裕就因非法经营罪锒铛入狱,也可谓是一语成谶。

而类似的大佬并不在少数,李河君、王健林、牟其中、唐万新等耳熟能详的富豪们也都在登榜后遭遇了各种问题,所以富豪榜也被网友戏称是“夺命追魂榜”。

再加上前不久斯凯奇退市并且宣布私有化,再也不用公开财务报表,一个曾经的美国500强的巨头将自己隐身的举动,也在证明着这个道理——闷声,才能发大财。

而说起福布斯,他的老对手胡润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毕竟把榜单做成生意的,这两位可以说是行业翘楚。

上个世纪在中国工作的胡润,看了半年新闻联播后,做出了一份中国富豪榜,虽然只有19人,但还是被福布斯花重金买下,毕竟当年的中国并没有这种能被外界窥探的窗口。

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胡润很快自立门户,和福布斯成为了竞争对手。

去年年底,胡润干脆推出了个2024胡润U25中国创业先锋。

在你刚刚毕业,顶着应届毕业生的头衔去找工作的时候,和你同龄甚至比你还小两岁的人,已经顶着各种创始人、CEO的头衔登上胡润排行榜,然后靠这个名头开始在小红书起号了,标题我都想好了——《23岁的普通女孩如何登上胡润排行榜》。

看到这,可能会有小杠精发问了,难道25岁就不能当精英吗?

这...能是当然能了,就像咱们刚刚提到了文体领域,除此之外,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各种富二代了,毕竟评选标准会骗人,钱不会骗人。

王思聪别说20岁是精英,你说他12岁的时候是精英我都不和你杠,甚至人家到了60也能当精英。

其实说到底,胡润也好,福布斯也罢,在商言商,在这场交易中,福布斯和胡润拿到了利益,出钱的人买到了面子,可谓是个双赢的局面。

当年洪晃曾在书中调侃胡润:这个外国人的生意不要太好做哦,一边是不要上榜的要给他塞钱,另一边是想上榜的也要给他塞钱。

一句话揭示了富豪榜的商业逻辑,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或许这些富豪榜的创始人才是最大的赢家。

来源:李砍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