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述】淬火与渗碳——自学高中课程经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1:02 1

摘要:因为热爱,他们踏遍阡陌纵横;因为责任,他们品味百态人生;因为理想,他们在条文与真相中追寻公正;因为坚守,他们收获着最朴素的信赖与认同。手中握着法槌,心中怀着天平,他们是用初心使命见证法徽闪耀的公正“纪述者”。

纪述

因为热爱,他们踏遍阡陌纵横;因为责任,他们品味百态人生;因为理想,他们在条文与真相中追寻公正;因为坚守,他们收获着最朴素的信赖与认同。手中握着法槌,心中怀着天平,他们是用初心使命见证法徽闪耀的公正“纪述者”。

我们推出“纪述”专栏,为大家讲述他们的点滴心路,倾听他们庭里庭外的动人故事。

大舅舅从上海寄来的几本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学教材有机械、电工、化工和热处理等方面的。我晚上下班回家就看那些书,很有收获。比如,能通过钢材与砂轮摩擦产生的火花来判别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和钨、锰、铬等合金钢,并知道原理是钢材磨削时,高温金属颗粒与空气摩擦氧化,形成FeO薄膜,碳元素与FeO发生还原反应,产生CO气体导致爆裂火花;从电工书中知道了左右手定律和麦克斯韦、法拉第、爱迪生等;从化工书中知道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置换、酸碱中和等,无机化合物可以归入氧化物、酸、碱、盐四大类等等;钢铁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还有渗碳。这是锻工技术,但钳工的工具如凿子、一些工件需要处理。淬火是通过将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的金属迅速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其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强度的过程。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也是使低碳钢的工件具有高碳钢的表面层,再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着低碳钢的韧性和塑性。我到锻工车间用水用油淬火和对工件进行固体渗碳,在空气锤与弹簧锤、八角锤与四角锤、风箱与鼓风机的交响乐中,凝视那红火白火黄火,感悟到——何止是钢铁,人生也需要淬火与渗碳!

时间很快到了1977年10月。

1977年8月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决策,全国恢复高考,10月份这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当时,社会上震动很大,许多人看到了期望,看到了那个生活的预期,看到了美好的前程。在此之前不仅上大学,连上高中都要贫下中农推荐。我听到消息后,和父母只是说:“要是去年早取消上学(高中)推荐就好了。”对参加高考想都不敢想。

如果1976年凭成绩上高中,我就不会到厂里学钳工了。此时我的那些初中的同学已经开始上高二了。

1977年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晚上,官庄中学操场上放电影。我扛着大凳和父亲、母亲、姐姐一起来到操场,找了个好位子坐下来。这时,官庄中学黄伯奇校长来到我们旁边,对我父亲说:“老纪,也来看电影呀。”黄校长和我父亲是老朋友,解放前打游击时就相识了,他儿子黄峰是我初中同班同学。他们聊了一会儿后,黄校长突然说:“老纪,你儿子报名参加高考了吗?”我父亲说:“没有呀,他初中都没毕业,怎么行啊。”黄校长说:“行的,他上学时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今年是第一年,考卷难度肯定不大。”父亲说:“没有毕业证书呀。”黄校长说:“没事,不用的,只要填个‘相当于高中’就行。”他见我们很疑虑,就说:“不要犹豫啦,今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不然就没机会了。”于是,黄校长把我从操场上带到中学燕国珠会计那里,办了报名手续,领了一本高中一年级第二册语文课本和一本数学课本,记不得是高一还是高二的了。

这天晚上的电影没看成,回家看书去了。事实上,从那天开始,多少年就再也没看到电影。

2024年11月29日上午泰州市见义勇为宣讲暨文艺表演进社区,在姜堰区凤凰文化广场宣讲结束,正好遇到黄校长儿子黄峰(左),我们合影。

1977年11月28日和29日是江苏省高考初考,我们的考场在官庄中学最东北角的教室。坐在那里感到特别的冷。等公布的那天,我连初考都没通过。其实很简单,我离开学校时,数学只学到二元一次方程,而考试时连初考卷上的一个大的因式分解都没有做起来。其他的就不用说了。高中一天都没上过,而且初中都没有毕业,试卷其实不难,只是底子太差!

第一年高考,应届毕业的我们官庄小学刁校长二儿子刁雁兵考上了大学,被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录取。这对我们没有考上的人是极大的激励!

我虽然没考上,但从此开始了自学。

自学不容易,书都找不到。我写信给在上海工作的大舅舅和在扬州工作的三舅舅,请求帮助买几本自学数理化的书。

大舅舅寄来他所熟悉的书: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学教材《数学》。那本大十六开的厚书,结合工业生产,从“数”开始,讲到方程、对数、函数、三角、解析几何,记得解析几何最后是椭圆。印象中还有华罗庚的优选法,是有关什么单因素方法,黄金分割法0.618法等等。没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中的积化和差及积化和差、排列组合、集合等,但是竟然有极限和导数。看到这书我想起1977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中最后两道附加题,第一道求极限,lim和n→∞是什么意思了。

上海七二一工人大学教材《数学》

这书给在一线的工人学习是可以的,但不如中学教材系统。一边看这本书,一边我又写信给大舅舅,请他帮助购买可供自学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他去了好几次福州路新华书店,数理化自学丛书和青年自学丛书竟然脱销。那时自学的人太多了。

我家斜对面是公社,公社东侧是营业所和信用社。营业所朱主任儿子和信用社戴主任儿子各有一有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和青年自学丛书,他们住在营业所后面的宿舍里,我就到那里去看书,做书上的习题,再从书的后面比对习题答案。一起学习的还有戴主任儿子戴春华的同学林长斌等人。

元旦前我到泰县新华书店时买书时,听营业员欧朝庆讲有一份报纸叫《科技新书目》,可以从上面看到即将出版的新书,可以预订。我就订了一份,后来从这里买了好多我需要的书。尽管那时的工资只有一个月15元,而且上交父母,但父母对我学习买书是不限制的。

三舅母寄来的是复习资料,是福建莆田教师进修学校编的。但对于没有接触过高中课程的人来首先要解决入门问题。

这时好多人劝我别费心了。一个表哥对我说:“别开玩笑了,你初中都没毕业,怎能去考?”车间里的同事也劝我不要拿自己“挨槁”(姜堰土话,受累的意思)。但这是人一生中的最要紧处,怎能不牢牢把握住?绝不能有闪失!这也是面临的第一次真正的公平竞争,人的一生应当是:公平竞赛全力投入,不公平竞争不去掺和!这更是人生面临的最大希望所在,那是夜晚走在崎岖路上看到远方一盏明灯,怎能不迎着那一线光芒勇敢前行?那时经常背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那段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公社通讯报道员吴根余是官庄中学的老高中毕业生,宿舍在公社最北边的一排正中间,他有许多文学和历史书籍以及《人民文学》、《大众电影》等杂志,我经常去借阅。就在1978年春节后,我在吴根余那里看到《人民文学》1978年第一期上有篇文章《哥德巴赫猜想》,是作家徐迟写的有关陈景润攻克数论难题、勇攀高峰的动人事迹。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得多次流泪。多么了不起的陈景润,多么艰苦的环境,多么惊人的毅力!

我的自学,数学从一元二次方程学起,函数和集合、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物理从牛顿三定律开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能和势能、简谐振动、从角速度到离心力向心力,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库仑定律、电势、电容、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波,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波粒二象性,波动和振动,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核聚变和核裂变……

化学从元素周期表背始,横背竖背,主族副族,还要死记那些无机物:纯碱苏打Na₂CO₃、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大苏打是Na2S2O3、碳铵NH4H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还有各种酸(盐酸、硫酸和硝酸等)、各种碱、盐、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离子键和共价键、几种主要物质及其化合物等等。十分难搞清的是化学反应方程式,无机反应中的特征:与碱与酸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既能与碱反应又能与酸反应、电解、归中反应、置换反应等等。到了有机部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邻居凌志友说他们光华毛巾厂技术员张德玉是化工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对有机化学很精通。我就每天下午从车间溜出到泰县光华毛巾厂,用7天时间向张德玉老师请教。张德玉老师从碳与有机化合物讲起,到烷烃烯烃等。讲到苯,至今印象深的是他写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2C6H6+15O2点燃等于12CO2+6H2O,还有苯分子是六角形……

语文从《硕鼠》读起……虽说从头开始,但为了不浪费时间和抄捷径,基本上是对照教育部《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来自学。囫囵吞枣几个月,还是结结巴巴。

这一年的考场是在姜堰中学。7月份的天气很热,我从姜堰下坝步行到姜中。消防车正在对考场屋面上浇水以助降温。相比那些参加考试的人,我一点儿都不紧张,因为我想:我考不上的话,还可以继续在农具厂做钳工,再说才17虚岁,小啦,相比老三届还可以再考几年。所以,只要会的,我全做起来了,不会的,也连估带猜把卷子写满。

分数公布出来,比体检分数线高8分。总算能去参加体检。

那年的体检地点在姜堰坝口文革场西北的文化馆。其他都顺利,只是到了内科检查被吓了一下。记得内科检查是在最西边的朝东的房子里,医生是人民医院的于正乐医师(三年后我在中医院看守一个杀人后喝农药自杀未遂的杀人犯时才知道他名字,那时他已是中医院的科主任),他按我腹部,边叫我:“呼-吸-呼-吸”,边与我聊天,问我情况。突然,他说:“你脾脏肿大。”我一听吓了一跳,爬了起来。他说:“别急,别急,让我再看看。”又在左腹按了一会儿,说:“还好,没什么问题。”但我已浑身是汗。

这年是空欢喜一场,最后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

这一年,往届生、本大队一队的凌庄林考上江苏农学院,应届高中毕业生、我初中时的同级同学黄跃华(后任姜堰市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现是知名作家)考上高邮师范,他们的录取增强了我自学的信心!黄跃华数理化成绩很好,录取的是中文专业。临去上学时送给我几本书。一本是西安交大的《高等数学》,一本是南开大学王梓坤教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本是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的《物理化学》。我一看,全是天书。

还是在这年的9月,我还是在吴根余那里看到《人民文学》上有篇报告文学,是作家理由写的《高山与平原》,这篇报告文学叙述了华罗庚的通过自学成长过程。华罗庚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只读过初中,却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他自学写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看中,推荐他到清华大学。他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时,知道了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他10岁就协助父亲捕鱼,通过自学后来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俄国科学院第一位俄籍院士、创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我坚信:学习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纵使成就不了像他们那样的伟业,但也是有可能改善自己人生的轨迹!

也是在这年的9月,我与同车间的王金荣师傅一起到姜堰东街新华书店买书时,发现了一本北京大学编译的马克思的《数学手稿》。我十分吃惊,马克思竟也研究微积分,同时他把微积分发展史划分为以艾萨克·牛顿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神秘的微分学”、让·勒朗贝尔为代表的“理性的微分学”和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为代表的“纯代数的微分学”,马克思真是一个伟人!更加鞭策我去学习,刻苦学习!

这时,我已自学到数学的“极限”部分。就在泰县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一元微积分》,从高等数学的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学起。《一元微积分》最好的地方是有例题,有习题,在书后面还有答案。这样,从导数开始,到微分、积分。回头再看那本黄跃华送给我的那本西安交大的《高等数学》,发现工科类的与理科类的还不怎么一样。

那时真是拚命,每天到深夜一、二点钟才睡,精力也特别好,凌晨四、五点钟又起来看书了,每天早晨上班的路上背古文和公式。第二天上班还是精神抖擞,中午在车间的配电房打个盹。除了上班、吃饭,把每天的每一个小时都编成课程表,两小时读一门课,把数、理、化、语文穿插进去,交替学。夜间困了,为克服睡意,就用清凉油涂一下太阳穴,后来只涂太阳穴还不够,就额头上、嘴边上、脑勺后等都涂上,再不行,就在大腿上拧上一下。一段时间两条大腿青一块紫一块的。有时干脆就趴在桌上睡一下,整夜不上床。

父亲对我说古人讲“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我深知父亲本意是要求我既要宵寝晨兴,更要持之以恒!

有不懂的,就晚上到我家东面不到一百公尺的官庄中学,找凌云山老师、丁玉堂老师、周晓明老师、周鹏老师、程志华老师、郁先德老师等老师请教。

我渐渐地成了数学迷,高一、高二的一些学生,把做不出来的数学题目,特别是偏题、怪题、难题,等我下班回家拿到我家让我做。一般时间不长就能给出个答案、说出解题方法。一些题目实在做不起来,先用微分方法做出结果,再用高中数学方法一步一步做出来。

学了数学,再学物理就好多了。那些所谓难的题目,用微积分方法几乎是两、三步就解决问题。因为学了微积分,在新华书店发现新印刷的苏联人С·Э·福里斯、А·В·季莫列娃著的《普通物理学》,竟买了回家,对照高中物理看了起来。从1978年6月起我工资涨到每月18元,买书手头宽裕一些,在新华书店看到认为不错的书就买。有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复旦大学的《常微分方程》、江泽坚的《实变函数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普通化学》等等。反正父母亲也不知道是不是考试用的。

过了年不久,又要报名了。我想报考大学,母亲对我说:“不要考什么大学了,我们农村人,只要能把个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就行了,先把这个大事解决掉。今年就考中专吧!”所以我就决定就报考高中中专。那一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分招收高中毕业生(即所谓高中中专)和招收初中毕业生(即所谓初中中专),是全省统一试卷。后来人们认为那时高中中专实际上难考。

为了冲刺,1979年3月1日下午找到厂里印俊国厂长,提出请假回家复习迎考。印厂长是老大学生,曾做过报社记者,后下放回家,做过公社工办室副主任,我们厂的厂长,几年后到县广电局做编辑部主任、副局长。他十分开明,一下子就批了我三个月的假。

可是回家没几天,父亲在下班的路上把腿子摔断了,在泰县中医院治疗,母亲去照料。姐姐在塑料厂上班,我自己在家有时一人早上煮一大铁锅糁儿粥,从早喝到晚,三顿全打发了。白天到官庄中学高二班,参加听课,晚上回家自习。进入夏天晚上有蚊子,就用一个大水桶,放满水,把双腿放进去,在煤油灯下看书、做作业。

中学经常搞模拟考试,100分的卷子,另加附加题20分,成绩好的,如凌涛、韦昌桂、黄根林、薛银等人,基本上在110到120分之间。我除了数学好点外,物理一般在100分多一点,最差的是化学,在80分100分之间,不算好。我是物理有不懂的,找凌涛请教,化学搞不清的,找薛银请教。

尽管成绩一般,但是稳步前进。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没有附加题,100分的卷子,数学考了满分,物理95分、化学86分、语文78分。结果到正式考试时,保持了这种状况,平均89分。

那年的考场还在姜堰中学,而且是集中去考的,集体住宿在泰县第二招待所平房里。考好回家,自己就感到有把握。1979年7月县里开始执行退休顶替政策,父亲与母亲商量准备提前办手续退休(后来补办离休),让我顶替。我说今年肯定能考上,让姐姐去顶替。等分数出来,竟然还真的比较高。

这一年,凌涛参加的高考,考上扬州医专。好多平时成绩比我好的竟然没考上。也许与考试时临场竞技状态有关。

官庄公社党委陈田茂副书记与我父亲当年一起参加革命打游击的,40年代中期我父亲是紫石县姜北区区长、紫石县团参谋长于卫群的警卫员,陈书记是袁明区长的警卫员。我在家学习时陈老书记晚上从我家屋后经过,看到我家灯光,总是在我家后窗口对正在看书的我说:“孩子,用点功夫,你一定会考上的!”他四儿子陈国胜与我同龄,也报考的高中中专,这一年也考上了。填写志愿时,陈老书记把我喊到他办公室,帮我填志愿。第一志愿是南京动力学校,第二志愿是南京电力学校,第三志愿是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陈书记对我说:“你爸爸平反了,你家政治上已清白,你还可以再填一个志愿――公安专业,你个子这么高,人机灵又能吃苦,干公安很合适。你现在可以报个公安学校。”这样第四个志愿是江苏省公安学校。最后,为了保底,他叫我填一个师范学校,这样他帮我填了最后志愿:扬州师范学校。他告诉我说陈国胜第一志愿是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

2008年2月10日中午我与两位新四军老战士在沈高镇合影。右为82岁的陈田茂老书记、左为89岁的袁明老区长(解放后任南京下关电厂党委书记)。陈老书记对袁老区长感情很深,我在江苏省公安学校上学时,每学期开学总带一鸡笼小公鸡老母鸡让我捎给住在南京鼓楼广场北边路西的袁老区长家中。

袁老区长的爱人布维(左一)1946年5月是女民兵英雄高凤英烈士的入党介绍人。右一为陈国胜(曾任泰县县委保密局长、姜堰市体育局长、总工会主席)

不久,一天我下班回家,走到南华大队社员“猴小”家东侧姜官路,看到官庄营业所储华中与一个30岁左右、络缌胡子的人从北边过来。储华中指着我对那人讲:“这就是纪阿林。”然后对我说:“这是公安局的老王,他今天来找你的。”我吓了一跳:公安局找我干什么?老王问道:“你报考了江苏省公安学校?”我连忙说:“是的。”老王问了几个问题,然后与储华中一起去姜堰方向。回到家中,公社的干部告诉我说,公安学校提前批录取,老王到公社对我进行政审的。事后储华中说老王叫王东林,在泰县公安局政工股工作,他们在插队时就熟悉,那时没有公款招待,那天在储华中那里吃的中饭。

临上学前,陈老书记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对我说:“孩子,你家本来就困难,你爸爸又在医院看腿伤,你上学肯定经济有困难。我批个条子,你到公社会计那里去一下,公社救济你30元。到学校好好学习,记得写信给我。”

以后,我每学期写信给父母时,都写信给陈老书记。那时公安学校不发警服,我还向老师借了一套全蓝的制服照了二吋的照片寄给父母和陈老书记。每学期开学前,陈老书记都让公社救济我30元。这在当时,节省一点可以当一学期的生活费。

1979年我们厂一共两人考上,另一位是薛怛原,考上南京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印峻国厂长十分高兴,批给我们每人100元,还让木工车间给我们每人打了一只木箱子。

1979年9月9日我到江苏省公安学校报到,进入七九刑侦一班学习。陈国胜被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录取。

1981年7月我从江苏省公安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泰县公安局刑侦股工作。

1984年6月,泰县公安局党组提拔一批中层干部,其中,周同训为局办公室副主任、王东林为政工股副股长、刘桂庆为政保股副股长、朱月海为治安股副股长、陈爱玲为帮教股副股长、我为刑警队副队长。这一年10月由省厅五处安排,我和镇江市公安局张卫东(后任镇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泰兴县公安局刑警队鲍志荣(后任泰兴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太仓县公安局刑警队小张、扬中县公安局小钱到苏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跟班学习刑事科学技术。苏州市新华书店在观前街南面的一条街,离我们住宿的公安局招待所不远,书籍比泰县新华书店丰富得多,我在那里买了许多法学名著和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到了1984年12月20日,泰县公安局刑警队指导员林岑打电话给我,说县局党组研究决定让我到南京,上省厅在江苏公安专科学校举办的复习班复习,参加1985年江苏省成人高考,报考干部专修班。

第二天我就赶回县局,潘兆祥局长、高宝鉴副局长分别找我谈话,要求我到南京认真复习,力争考上。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的这个复习班设在学校对面菊花台山南边的安德门招待所。任课老师全是学校的老师。我们这个宿舍有11个人,其中有宝应县公安局局长李学余、南京市公安局大厂分局副局长田宗宝、阜宁县公安局刑警队副队长胡阜生等。我公安学校的同届同学孙慧敏、叶流、徐剑和下一届的校友万有林,我实习时的师傅、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刑警队副队长朱庆生等也在这个班上。十五天后县局党组决定王东林也来参加复习,与我也在一个宿舍。

虽说是复习,虽说上初中时说看过高中的历史、地理书和熟背地图,虽说在公安学校上学时从图书馆里借看过许多历史书籍,但毕竟没有真正上过高中,也还得一切从头开始。

那时许多大学都有复习班,县里也有复习班。泰县的复习班在泰县农校里,我多次从南京赶回姜堰,插在这个班上听课。帮助复习语文的是县委党校的凌天䘵老师、帮助复习地理的是姜堰二中的尤老师等等,都是原来在高中教学中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有疑难可以单独到他们家中请教。做中学教师的姐夫帮我找了一个70岁左右的老地理教师,老太太姓江,辅导认真细致入微,她教会我记忆的技巧和捷径,从地球地轴倾斜、到四季交替、到对流层对气候影响、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分布规律、水文循环的环节、暖流寒流形成原理以及对环境影响、地貌地质的内力外力作用等自然地理,她半天给我梳理得清清楚楚,一听就懂、一听就能记住。姐夫还请了姜堰中学的语文、历史、政治老师给我讲学习方法和重点。姜堰中学语文老师戴鸣皋给我解析高中文言文中的难点,重点解决了难懂的生僻实词、“而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虚词意义和句子翻译,使我比1979年考试时提高了一个台阶;姜堰中学政治老师陈凯,1984年初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江苏省第一位政治特级教师、姜堰第一位特级教师,他花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为我划了重点,后来正式考试时无论是填空、单选、多选、判断题,还是简答题、论述题,全部在他划的范围内。

回到南京,晚上在宿舍里,田宗宝局长等人抽各科题目考问我,我都能闭上眼睛背出来,把他们吓一跳。当然那时记性也特别好,他们问一道题,答题的内容在书上哪一页、哪一段,就像照片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不过,记忆是建立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的。我是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凭手电筒背复习资料的。

复习班上的同学、省公安厅五处肖世祥科长(后任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政委、厅纪委副书记),是我上公安学校时的痕迹老师,他教过我们“足迹检验”和“工具痕迹检验”课。周末他喊我到他位于公安厅宿舍的家中,让我为他的几个在南京其他大学复习班的朋友辅导如何复习,我给他们讲数学如何解题,讲古文一词多义、通假字、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讲政治、历史、地理如何记忆,向他们“贩卖”我总结的“记忆术”。

1985年江苏省成人高考每门满分是100分,我数学考了99分、历史考了98分、地理考了96分,总分是班上第一。万有林是第二名,王东林是第三名。江苏公安专科学校的姬仰曾校长非常高兴,因为在南京各大学举办的复习班中,第一名出在了公安专科学校。

1985年我与王东林股长(左,后任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姜堰公安交警大队大队长、姜堰市公安局副政委)在江苏公安专科学校门前合影

自学高中课程,从理科到文科,从晨兴到宵寝,两度回炉淬火和渗碳,使我形成了持久自学的惯性,培养了夜以继日的习惯,养成了百折不挠的性格,锻炼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开启了崇文通理的进程,影响了后来我的公安和法院生涯,是我的人生宝贵财富!

我衷心感谢邓小平同志!衷心感谢党恢复高考制度!衷心感谢在那些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里给予我极大帮助的老师、领导、师傅、亲友和同学,还有那些报告文学的作家们!

来源:泰州中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