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恩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
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恩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对子贡在理财经商上的卓越天赋和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的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大意是:子贡善于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于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端木赐晚年居齐,直至终老。唐玄宗时追封“黎候”;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彪炳丹青帛,绵泽后世。
那么子贡作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其最突出的儒商特质是什么呢?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以下几点:
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受业者七十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连老夫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要知道,田常作乱齐国,聚重兵伐鲁,当时鲁国的情形十分危急,孔子召集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意思是:鲁国是祖宗陵墓,父母所在的祖国啊,国难当头,谁可以出而救国难于为难之秋呢?史书记载: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既说明了孔子的知人善用,也足证了子贡的沟通能力之强,在孔子心目中远在他最倚重的弟子颜渊、最钟爱的弟子子路等人之上。也正是他凭借三寸不乱之舌,纵横列国,乃至取得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外交成果。其外交才能比之晚期百余年以纵横家传世张仪、苏秦等人毫不逊色。
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论语中记载了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
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而且他所问的问题都很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水准,以至于孔子的回答成为经典。言必信,行必果;贫而乐,富而好礼;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过犹不及;行己有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均出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
可见,好的问题,实际上提问者对答疑者的恩赐,因为他可能帮答疑者将散乱的思想找到串起来的主线,让一盘碎珠,串成美轮美奂的倾城之链。我们前边所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得于子贡“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问题。其他诸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智者知人,仁者爱人”的提问则更为高明,这不是老夫子其他的学生所能够企及的。
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老师的责任起来。孔子探望病中的孔子,老人正在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呢,看到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
这句话表面是嗔怪子贡来的晚,实际上是老人这时如深海夜行的孤寂心灵看到前方摇曳的灯塔之光而发出的欣喜之声,也表明了老人在心灵上对这位自己称赞为“瑚琏之器”弟子子贡的依赖。因叹而歌,悲喜涕下,后七日乃卒。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人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老人的真诚。
如果到这里子贡与孔子的故事就告一段落的话,已经让我们足够感动了。可是,另据记载: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意思是,在老师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向子贡行揖礼辞行(我的看法是继颜渊,子路辞世,冉有、宰予等人死于非命以后,子贡俨然成为同学们德行最高,恐怕也是年龄最长的学兄(史书记载: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有史可查孔子的弟子门人中年龄长于子贡的有11 人,已经过世的诸弟子包括我们前边所说得,还有一些史书或有记载或失于记载。)
所以大家会入揖于子贡,向子贡行揖礼道别。(揖礼:礼记记载揖礼在三代之礼中属于上行之礼,受礼者无须回礼。)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泪眼摩娑,痛苦失声。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简单而言孔子过时后门人弟子守孝三年,而子贡守孝达六年之久。
要知道孔子娑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要知道在孔子看来“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也算是孝了,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孝矣。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试想我们今人,直系亲属过世请假也不过7天;我不知道是进步,还是人类情感的退步。有人说,生存压力这么大,这是不能比的。我无话可说。只是,提醒诸位相对于其他的门人弟子,子贡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既做过鲁卫两国的相,有是一位“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的商人。显然,他应该比其他的同学更有理由三年而辞,也比其他的同学更看重时间的价值。而他做到了三年而后归。怎么不值得我们击节而叹呢?
前文我们提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货殖列传序》分别记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闲,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可见子贡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这条路具体说来便是从事货物贩卖以谋利。他能够捕捉商机,且坚持人弃我取,贱入贵出的经营策略,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以儒亦商最高的儒商境界。也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
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商业的地位还是非常低贱的,是哪些达官贵人们所不屑一顾,子贡下海的勇气和魄力远见显然令我等佩服之至。
但是,我更倾向于子贡之所以选择亦官亦商,是怀着“有博施于民而济众的理想,也是怀着弘扬老师的绝学,发扬老师的事业的志愿身体力行老师的学说,继承发扬老师的衣钵。
从政,是实践老师政治理想,慰藉老人周游列国,行教四方途中,楚狂接舆,荷杖老人,路戏小儿,对老师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让老人倍受打击而感叹:吾道不行,知之矣的伤感;慰藉老人被人成为丧家之狗,而不得不自嘲“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的无奈与心酸。
经商,是为了“以身证道”让老师的学说得以更好的传播,证明老师学说的功用,从而使老师名扬天下。“德润身,富润屋,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岂不是子贡的写照。一千多年后,宋朝的张横溪张载的“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用于评价子贡我觉得也不为过。
作为一名商人,子贡无疑是成功,尽管他“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似乎并不够圆滑,但是,“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对于子贡的人际关系能力情商之高连老夫子也自叹弗如。
仅此一点,在那个时代足够了,足以使他“尝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和他的老师一样彪炳丹帛,绵泽后世了。
什么是洞察力?就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是你通过事物的表面,可以精确地判断其背后的本质的一种能力。
洞察力有哪些?比方说,一叶知秋,通过观察一片树叶,就知道秋天来了;闻香识女人,闻到了女人身上的香水味,就知道女人的品位和生活状态;看云知天气,就是看到云彩的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
人与人真正的差距,和“洞察力”有关。现在的社会,大部分的人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文化水平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是人与人的发展,从走出校门开始算起,几年以后,就拉开了差距,有的人成了大老板,有人混到企业高管,有的人还是打工仔,有的人可能去要饭了。
也许,你会说,是我没有遇到好机遇,别人是机会好,就迅速翻身了?错了,不是你没有遇到机遇,是你没有抓住机遇,更可能是机遇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你有点木讷,没有很强的洞察力。
美国管理学家斯威尼认为:必要的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是产生创新思想的条件。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往往不是“粗枝大叶”,不是讲一些大道理就行了。往往是细节的地方,发现改变人生的机会。就像一个人生意人,发财的时候,不是普遍存在的商机,而是一个特别细小的商机,别人都没有察觉到,而他就抓住了。
因为有“洞察力”,一个人就往细微的地方思考,想得越细,对事物的感知度越高,哪怕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感觉到,都会分析一下,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如果不是人生机会,起码发现了一个“信号”,可以依照这样的“信号”改变你的人生方向。
因为有“洞察力”,一个人就会往更深的地方思考。别人说的虚伪的话,他不会听,他 已经知道说话人的心里想什么了。别人的建议,不会“照单全收”,而是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事有多种结果的计划,一旦出现不好的状况,可以从容应对,不会手忙脚乱。
人与人真正的差距,和“洞察力”有关。洞察力强的人,和洞察力弱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滕馨榕说:透彻的观察力永远如擦亮的明镜,你是否可以看透问题,并拨开团团迷雾,寻求正确的谜底。
洞察力强的人,可以拨开层层迷雾,透过事物的外表,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方说,同样一棵树,他可以看到树的价值,枝干可以做建筑材料,根部可以做艺术品,叶子能够做肥料,就是锯木灰,还可以利用起来。也许,他还可以把一棵树,慢慢造型,因为树长得“奇特”,价值就更高了。在他的眼里,树的身上都是宝,都有价值。
但是洞察力弱的人,把树的主干利用起来之后,其他的东西就废弃了。同样的一件事,他创造的价值就少了。也可以说,同样的成本,他得到的利润就低了。
就是爱情方面,洞察力强的人,可以“读懂”对方的心思,然后买一些对方喜欢的花朵,衣服之类,就得到了爱情,很快就结婚了。洞察力弱的人,也在拼命追求对方,但总是让对方不高兴,买的东西也是不喜欢的人,甚至是很讨厌的,送的花是对方过敏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洞察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你捕捉不到社会的细节,机会总是溜走,一晃你就老了,还是一事无成。但是别人抓住机会,变成了富裕的人,你就“拍大腿”,顿悟了,但是已经太晚了。
文章最后,再说几个提高洞察力的方法:一是多读书,提高智力水平,用智慧看人生。二是多琢磨,单独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三是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有利于你明断是非。四是带着兴趣去研究事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马云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
不懂,来不及。如果你也能非常敏锐地发现“机遇”,并紧紧抓住适合自己的机遇,你的“预见性”会更强,做事的成功率也会提高,经过几年的打拼,你也会比别人强,拉开和身边人的差距。
来源:九思历史